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能力的症结点阐释与对策建议

2023-05-16 02:44范玉刚
人文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华文化

范玉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海外文化利益 价值感召力 文化主权 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4-000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中,推动中国文艺和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是树立新时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會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创作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②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历史的新方位,有效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问题凸显。通常,一个国家既有明显的有形的物质性国家利益,也有虚灵的无形的观念性国家利益。同样,一个国家的海外利益也不单是经济利益,还包括如何在国际上获取政治支持、文化影响力等观念性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的海外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一个大国的社会性成长尤为重要。其中,一个国家文化主权认同与文化主权安全是观念性国家利益之核,更是维护一个国家海外文化利益的根本,这使得文化走出去和如何走进海外主流社会消费群体成为国家战略所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1年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244亿美元,且贸易伙伴日趋多元化。① 文化贸易关乎文化内容和思想价值传播,随着海外文化传播力和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在整体上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的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逐渐增强。

一、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在走进去中拓展海外文化利益

海外文化利益作为海外利益的有机组成,是国家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海外的叠加衍生,既有国家利益的一般性特征,也有文化和文化产业特殊性的一面,即以文化形态或文化形式体现的国家利益,主要指一种观念性国家利益。具体而言,海外文化利益是指立足文明互鉴视野在海外产生的精神观念层面的权益和好处,通常包括对一国的文化主权及其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尊重、改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提升、增强国家形象的国际认同,维护海外文化安全以及海外文化产业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运营和广泛的海外文化交往中文化权益的保障。固然,海外文化产业利益是以经济形态体现的国家利益,但重心依旧落在文化价值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增强上,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特征使其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甚至是衡量一国生产力发达程度的尺度之一;海外文化权益指公民、团体和国家等不同主体在合理合法的国际交往中的权利与获得的收益,维护海外文化权益的重心在于保障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渠道以及传播载体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从而在文化交往中有利于增强世界人民对国家形象和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总体上看,海外文化利益的合法性不单纯源自国家利益的海外派生和拓展,还有着民族国家在发展到高度文明阶段文化主权意识觉醒的外溢,及其对国际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伦理责任担当。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国际权力体的结构性变化,观念性国家利益的权重开始上升,海外文化权益的地位凸显,已是大国社会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伴随中国发展进入历史的新方位,有效参与国际交流机制、全球治理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设置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维护中国海外利益正由注重物质性利益转向物质性利益和观念性利益并重的新阶段,并格外注重海外文化利益拓展,这对中国和平崛起至关重要。

诚然,任何文化都是地方的、民族的,但文化中所蕴含的普遍价值往往会越出地域和超越民族性。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精神上滋润了炎黄子孙,还以其文化价值感召力对周边国家各民族产生强大辐射力,甚至对欧洲走出中世纪迎来文艺复兴曙光以及启蒙运动的兴起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世界进步贡献了中华智慧。从中华文化传播史来看,“两千年前,孔子的著述及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春秋》等,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公元3世纪以来,高句丽与百济太学的贵族子弟,在太学之中接受儒家经典教育。8世纪末,新罗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考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主。自唐贞观中期至五代中期的300多年里,新罗先后派遣2000多名留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典章礼仪、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从《奎章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等韩国现代书目中,可以看到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留存的踪影。中国文化往往通过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在《旧唐书·东夷传》中有详细记载”。② 其实,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早就有日本遣唐使的故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请儒士授经”。不仅很多遣唐使在回国时,“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从中国带走大量汉文典籍;还有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根据法国安田朴编纂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的记载,17世纪以来,英、法、德、意等国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华典籍。①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某些中华典籍中的典故甚至一些著作引发启蒙思想家如法国的狄尔泰的关注,德国大文豪歌德曾对中国的《好逑传》给予高度评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一些思想家洞察到中华文化善于把国家精神意志、民族文化理念、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追求等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这种反躬自省、内求诸己的精神有助于消除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助于弥合国与国、族与族、家与家的冲突,具有化解分歧、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华人文精神所蕴含的和合文化基因,以及以文化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价值追求,及其以德感召天下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②

当代中国从历史的中国走来,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发行促进了外国读者对中国当下的理解。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作协从2013年开始,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作协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等,面向社会征集项目,截至2021年12月,已资助365个对外翻译出版项目,涉及36个语种。王蒙、王安忆、冯骥才等知名作家以及张悦然、阿乙、双雪涛等青年作家的作品都曾乘着译介工程的东风,远渡重洋走向世界。”③以书为媒,这些项目拉近了中国与世界读者的心灵距离,实现了以艺通心的诉求。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联合推出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显示,10年来,以出版文学类图书为主的作家出版社累计入选图书品种数量2741种。④针对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外作家互访不便的现实境遇,通过策划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中国文学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走进当地学校、社区、媒体,实现了本土化、常态化、社群化传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⑤ 一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是世界秩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世界秩序呈现“东升西降”趋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⑥ 这是深刻理解时代语境下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重要参照系。在此境遇下,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需要强化中华文化立场的文明表达,增强文化自信,要在人类文明跃升与世界秩序变化中,展示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使世界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⑦究其实质,海外文化利益的核心是有效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可,使其感知中国形象的丰富性,逐渐读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文化支点。

徘徊于人类文明跃升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探索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占据了文明道德制高点。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古老民族,更是一个有着现代文明价值追求的民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和愈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彰显了真理性力量和光辉的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内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文明跃升意味着作为基座的文化结构正发生变化,在人类文明秩序重构中,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把多样化价值追求融合到一个整体中,作为共识性观念被人们所接受,则意味着它已丧失核心与主导地位,任由某个部分野蛮生长,就必然面临文化领导权旁落的危险。“美国优先”的价值观不仅耗损了美国霸权,还使西方现代话语遭遇合法性危机,“新冷战”的幽灵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相反,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理念越来越被全球广泛接受。在世界秩序变动下,美国打着“普世主义”价值观的旗号行片面性价值观之实,凭借强大的文化产业实力碾压、遏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海外文化利益,通过挤压中国地缘政治和海外战略空间维护其霸权地位,是中国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最大威胁。因此,增强中国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能力,需要诉诸国家文化主权战略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所谓文化主权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即在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焕发的价值感召力,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创造。创新创意力驱动下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从整体性与系统性两方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力,最终形成国家文化发展体系的文化统合力。一定意义上,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中国海外利益是全球性的,必然对全球文化格局产生深刻影响,这使得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世界秩序变化也为中国维护海外利益迎来重要机遇,亟须在契合时代变化中提出新的海外利益观———一种在世界秩序变化中着眼于全球共荣、弘扬不同文明相互通约和文明共识、倡导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整体性文化价值观为人类文明跃升基础的海外文化利益观。

依循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冲突,在相互促进、交融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共享的文化观,才更符合全人类的福祉和长远利益。当然,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交流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同样存在激烈的价值交锋和思想碰撞。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政治的竞争就是文化体之间的竞争,就是哪个国家的文化体可以构成全球化时代全球文化秩序的基础,也就是韦伯提出的争夺世界文明领导权的斗争。”①尽管如此,文化竞争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期望新的文化观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就是说,这种斗争不是向着西方中心论或者华夏中心论的回归,而是强调每个文化体既是普遍性表述,同时也是特殊性表述,进而在世界舞台以文明新形态展示民族精神风采。通常,一个文化体的发展演进原本就蕴含着从特殊性表述成长为普遍性表述的愿望,其目标诉求是成为世界文化主导形态之一,在各美其美中实现各民族文化的美美与共。事实上,某个文化体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跃升过程是文化体之间竞争的产物,这种竞争不是冷战思维的对立性零和博弈,而是每个文化体都为世界文化秩序建构做贡献的群峰并峙,这使得全球文化渲染出多样性民族色彩。在此语境下,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性观念以及在全球传播“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越发彰显出全人类价值感召力!这促使我们以更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在掌握国际话语权、文化传播力与经验等方面,不断从总体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范围内增强对中国崛起的普遍认可。

二、中国海外文化利益困境的症结点

为了契合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与历史的新方位,艺术创作和文化建设要自觉立足中华文化立场,肩负起增强对中国崛起的国际认同的使命,为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传播力影响力,必须高质量地走向世界舞台,走进国际文化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所谓高质量是指以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为依托,以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为主体走出去,以不断提高文化贸易竞争力为诉求目标,借助市场灵验机制走进国际市场,以文化思想价值共享赢得消费者认可,以提高文化实力维护和拓展中国海外文化利益,为在世界舞台上建构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保驾护航。这一逻辑契合了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心落在增强价值感召力,促使中国从对世界进步的贡献者转向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从内容上讲,新时代中国海外文化利益诉求,既包括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文明理念等在海外的认可度,以及世界舞台上国家形象建构,也包括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传承,海外华人的文化自豪感和中华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以及在世界文化秩序重构和有效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中提出鲜明的中国主张。说到底,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是为中国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使中国主流价值观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

究其实质,海外文化利益的核心是文化主权利益。世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国家的文化碾压,主要是针对文化主权意识。通常,从文化主权视角看,对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侵蚀和损害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在全球化视域中扭曲、割裂、遮蔽中华文明观,撕裂中华文明的完整性、连续性,甚至制造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对立,与中国竞争某些古老文明(如印刷术等)的发明权,从而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形象。

二是在文化交流中有意无意地肢解、扭曲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制造中国主导文化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化的对立,为“藏独”“疆独”“台独”“港独”做吹鼓手,极力消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明特性,同时极尽所能地贬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创造力,甚至有意制造中国文化发展的断裂性,在全球镜像中“塑造”片面的碎片化中国形象。

三是在世界战略格局重构中,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反华势力有意误读中国发展战略,在与盟友联合中遏制中国发展,为中国崛起制造麻烦,形成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误导中国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以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进程。

多年来,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和国际文化秩序建构中,中国海外文化利益时常招致世界文化霸权的打压和遏制。事实上,文明互鉴、文明通约并不能遮蔽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现实中国际文化力量的非对称性。在世界文化战略格局重构中,强势的文化霸权基于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必然对异质性文化力量进行打压,甚至对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进行遏制,造成弱势的民族文化在不对称交流中处于危机状态。有学者指出,“国际文化秩序指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基于某种共同利益和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规则和保障机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有序的国际文化关系状态。”①固然国际文化秩序的建构须诉诸共同利益,但这种秩序的形成并非绝对平等,往往会不期然地牺牲某些弱势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市场机遇,特别是文化产业弱小的国家甚至错失进入国际文化秩序重构的机遇。中国崛起使海外文化利益相应地延伸和拓展,如何有效化解不同文化之间冲突,在文明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对中华文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力和智慧的考验。创造了“两个奇迹”的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将更自信地促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以整体性价值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参与全球有效治理中使國际文化秩序重构和世界文化发展格局重组向着整体性文化观迈进。这种整体性文化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文化秩序重构中必然招致文化帝国主义围堵,从而给中国海外文化利益带来损害。

中国海外文化利益遭遇的困境,除了文化霸权主义国家的遏制,还存在自身价值诉求、发展定位和价值观传播方式不够清晰准确等主观原因。

一是因为国家文化主权意识自觉度不高,导致对海外文化利益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不足、发展重心认识不充分。现代文明史表明,文化主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文化战略重心所在,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具体所指。文化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提出文化主权战略,不仅关乎一个民族政治上的成熟和国家发展战略,更是统筹海外利益核心所在。简而言之,文化主权意识不足,导致海外文化活动缺乏统筹性、系统性,使文化走出去如同摊开的五指,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性文化力量和清晰稳定的价值诉求,致使其海外文化活动在国际上难以拥有话语权,其价值观和国家形象难以得到尊重,文化影响力必然有限。文化主权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力之源,是精神独立的根基所在,其本有的战略眼光必然使其能够提出有普遍世界史意义的命题,从而引领民族文化向着人类文明普遍价值方向发展,在国际文化秩序建构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主张。这种带有普遍世界史意义的命题,对内可以激发全社会活力并在历史创造中铸就一种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对外以人类文明普遍形态的典范,成为其他民族和国家向往的对象,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进而占据世界文明的道义制高点。

文化主权意识的自觉关乎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权的背后是道———道义、道理之争,是对如何理解和传播价值观的博弈。正是背后的“道”构成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内核,并从战略高度决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以及建构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传播体系。当下,即便是海外文化价值传播也越来越依靠强大的传媒产业特别是发达的文化产业支撑,即在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中增强文化价值传播力和影响力,把源自地方的、特殊的说成普遍的全球的,这就是话语权的强势。强势话语权使西方思想舆论奉行双重或多重标准,在维护自身主权的同时,却无视他国主权,特别是借助国际文化市场有意无意地践踏他国的文化主权。可见,纠偏全球化舞台上经济独大的中国形象、塑造全方位真实的中国形象,不能缺失文化主权战略清晰明确的顶层设计。因意识形态差异,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有着基于特定立场的成见,也与我们自身缺乏高度自觉的文化主权意识有关。剖析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症结点显示,缺乏清晰明确的文化主权战略支撑,使得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与国际惯例和主流运作机制有不少差距,过多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配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统一,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导致实际效果打折扣。对此,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如美国通过电影协会与国外院线沟通合作,打通了美国影片的国外播放渠道。美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其海外文化利益拓展主要显现于文化社会化运作,特别是充分激励民间组织和社会非营利机构参与,使之与作为美国文化实力冰山一角的强大文化企业相互协调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海外文化传播网。有鉴于此,在健全中国跨文化传播体系中,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性力量参与,以多样化的文化推广形式,使海外民众不能仅听到官方一种声音,众声合唱和复调传播更接地气,也更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灵验功能,提升文化贸易竞争力,促使文化服务和文化版权走进国际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市场选择的文化产品更易得到大众青睐,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

二是文化表现形态和背景差异导致某种错位和文化折扣现象,表明海外文化传播亟待提高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以及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中国海外文化利益遭遇困境的原因,“首先,存在文化背景差异。中国处于高语境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播和输出间接晦涩,处于低语境文化的西方民众难以理解其文化底蕴。其次,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以官方渠道为主导,民间互动空间受阻。最后,文化输出主题单一,文化创新不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内容和方式上”。① 不同民族对文化表现形态的认知和价值观的理解,有其各自背景的局限性和主观愿望使然,导致在传播中出现认知错位,并因文化语境的差异形成文化折扣现象,从而影响海外文化传播对价值观的认可度。如中国海外文化传播多年来主要有中医、饮食、武术、京剧等,很多产品在海外跨文化传播中多停留在表演、展示和输出环节,缺乏海外接受者的有效参与与沉浸式体验,对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感受不强烈,甚至说比较无感。因此,中国文化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出去和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②这表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内涵未能被海外受众充分理解,这种状况随着新媒體的风起云涌正发生改变。如李子柒短视频在海外的热播,其背后是诗意浪漫的中国田园生活方式(很少用现代技术器具),展示了手工劳作的美以及有节制的生活,这种中华文化气质和蕴含其中的价值诉求俘获了世界上热爱田园生活人的心,也极大地彰显了中华文化魅力。创意引导下越来越多担当中国文化大使的民间面孔,塑造了一系列代表中华文明精髓的标识性符号,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迷人的自然景观;同时,对外文化政策调整越来越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如孔子学院在改变运营机制后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三是在国际文化秩序重构中因中国学术思想创新力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导致对海外文化利益的维护缺失某种预判性和前瞻性。作为在全球化舞台上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支撑,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打造为国际学界认可的中国学派,特别是能否发展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思想理论创新策源地的能力,在深层次上关乎增强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能力,这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初衷所在。在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研究问题域的展开中,积极阐释倡导一种契合时代语境的新的文明观,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任何国家都不得把本国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重构国际文化秩序要尊重各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在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发展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开展的对话和合作,在协商中共建和谐、公正、相互尊重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唯此,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既要坚持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在海外文化传播中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形式),更要在遵循世界大国社会性成长中追求“一般性”(文明的普遍性)。诚然,中国有特殊的国情、现实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我们坚定走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国内外形势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③可以说,这一指导思想是增强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能力的基本遵循,同时,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是增强中华文明世界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地践行离不开学术研究能力的增强,所谓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离不开深厚的学术研究支撑;所谓有能力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担负起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同样离不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思想理论创新,特别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通约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是形成中国强大文化实力的精神根基。

三、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若干建议

什么是中国崛起中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在笔者看来,一是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如何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形象如何在世界舞台赢得广泛赞誉;一是面对人类文明徘徊于跃升的十字路口,亟需一种创新性思想胜出和创意性思维引领,中华文化要发展出这种能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传播力影响力,使中华文化以整体性思维和观念成为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之一。同时,这也是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表征,并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其实,在科技领域,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对中国哲学思想突破的期待,赢得的不仅是华为操作系统在国际竞争的最终胜出,还因其与中华文化气质与本性高度契合,意味着东方大国最终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型崛起。当下之中国,在政府主导下已初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基本传承,在全社会普遍形成了文化精品生产意识,尽管现象级爆款产品不是很多,但有相当数量的文艺精品供消费者选择。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跃升,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强大实力,夯实了在世界舞台上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基础。唯有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对中国主流价值观和中国形象的广泛认可,才能对内有效化解“藏独”“疆独”“台独”“港独”问题,对外发挥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唯此,中国才能崛起为世界强国。所谓文化强国,一定是主流文化价值观赋能的强大国家,对内能形成普遍的民心凝聚力,对外能形成强大的价值感召力。

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迈入新发展阶段,亟须在文化主权意识自觉下,强化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共识理念,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导权、阐释权。

在全球化运动日趋复杂的语境下,维护海外文化利益既要坚持文化多元化立场,也要倡导文明之间通约和文明共识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①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全球化虽然使民族文化面临强势文化碾压的危险,但并非某强势文化绝对的均质化过程,同样也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和不断进入世界市场的机缘,这使得世界人民能最大限度地欣赏和消费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对此,西班牙著名作家略萨在《全球化:文化的解放》一文中指出:“与那些担心全球化的人们的警告相反,全球化并不容易彻底地消灭文化。一种文化,只要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传统和足够的人们,哪怕是秘密地遵行,那么,这种文化即使很小,也不可能被消灭。”②一定程度上,全球化反而促进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复苏,使它们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现实经验表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传播和文化利益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感召力与对人心的俘获。所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实是国家主流价值观传播力的增强并获得广泛认同。它并不必然取决于外在的文化经济力,而是更多地契合世界舞台上内在的思想价值影响力,某种程度上二者是正相关关系,最终显现于文化领导权的攫取。世界史表明,大国竞争的最终胜出者,一定是以文化价值感召力赢得人心。当下,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中华文化蕴含的世界共同价值推到了人类文明制高点,获得世界人民广泛认可,当代中国也越来越有底气和勇气平视世界。拿破仑曾对封塔纳说:“您知道世界上我最欣赏什么吗?那就是权力之有所不能。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刀剑和精神。从长远看,刀剑总要败于精神。”①随着中国发展迈入历史新方位,新时代的中国只有彰显中国文化主权意识、有效维护中国海外文化主权利益,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舞台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中国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大国。唯此,经由顶层设计把海外文化传播置于公共外交大视野,强化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职能和沟通协调的本土化作用,发挥海外侨胞及其华文媒体的作用(以侨为桥),在不断健全完善的现代传播体系中增强国际传播力,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契合当前文化发展形态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把增强国际传播力和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着力点放在互联网数字文化与新媒介文艺形态上。

中国互联网技术进步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包括文化新业态和社交新媒体在海外获得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海外文化产业运行的生力军,其声势颇为壮观。在新媒体海外拓展中,国际受众对中国新媒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如TikTok、Kwai等在海外广受欢迎。“BBC认为‘TikTok发展了一套成功的模式,把用户生产内容(UGC)制作成简单、易接触、有专业水平的录像。接受BBC采访的短视频用户评价中国社交媒体应用,认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镜头前表演、唱歌、跳舞,然后上传上去,得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的点赞,并最终变得有名。”②新媒体在海外受追捧,与其在运营策略上聚焦产品与团队的本土化和区域差异化不无关联。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基因决定本土化运营是基本规律,自建本土化运营团队是新媒体企业在国际市场制胜的法宝,即通过本土化策略实现与本地文化交流融合,旨在以产品调性的改变去俘获人心。如TikTok在东南亚市场、快手海外版Kwai团队在巴西的成功运营就是深谙此点。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和影响力拓展,使其成为在海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产品,可以比肩于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剧集以及英国的流行音乐,在赢得海外年轻受众广泛认可中成为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重要力量。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与科技交融中新媒体艺术迅猛崛起,其本有的技术基因、世界基因和市场基因,使其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弄潮儿,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着力点和新的潜在性优势,在竞争和挑战中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

可见,海外文化传播是一个文化场,充斥各种文化权力的博弈,找准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着力点至关重要。文化新业态及其新媒体艺术不断涌现并日益壮大,如今日头条等在市场竞争中成为直追美国谷歌、苹果公司、推特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传媒企业集团,已成为中国维护海外文化利益的中坚力量。互联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得益于数年来网络数字化在中国广泛应用的良好基础,特别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日显成效,数字化文化新业态的调性与可人化,在文化气质上与中国文化史上丰厚的俗文化传统很切近,受到国内青年人追捧的社交媒体“造梗”“传梗”等方式,也强有力地吸引了海外年轻人的眼球,使契合时代人群代际特点的短视频等实现裂变式传播。如TikTok发起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旅游的标签挑战、贴纸等,既非常便利地满足了用户在内容消费、个性化表达和社交化沟通方面的需求,还不期然地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欲,为建构中国形象提供了内容基础。据中国网报道,TikTok定制的兵马俑、肉夹馍等贴纸仅上线三天,使用量已经超过六万。① 一系列社交媒体的海外运营,吸引了大量国际用户的参与,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逐渐在广大受众的文化消費中浮现出来。

3.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要着力提升全社会文化创意能力,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一定要树立全社会全民族的观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当下,借势中国经济崛起的溢出效应,中国外向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不单是文化企业)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文化责任,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要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在海外运营和本土化策略中要自觉使用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在维护海外文化权益举措上,要充分汲取孔子学院的海外办学经验,加强海外教育交流力度,充分调动中国众多重点大学的力量和民间资源,激励其自觉担当使命与责任。在战术布局上,契合中国发展的新方位,鼓励国内重点大学布局相应的国家,从学术交流和民间交往视角克服海外文化利益短板问题。

此外,跨文化传播同样需要创意赋能。跨文化传播离不开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传媒集团的海外本土化运营需要创意赋能来提升文化影响力。唯此,跨文化传播要找准着力点,笔者认为当前最佳的着力点是增强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在海外文化利益拓展中,“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是重点,也是拓展中国海外文化利益的有效方式,更是实现世界民心相通的渠道。究其策略而言,“一带”旨在优先发展包括东北亚、中亚、西亚在内的周边地区,以互联互通为发力点,构建基础设施、制度规章和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构建沿线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样,所谓“一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通过推进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同时打通基于开放的航海通道。② 文化创意赋能国际传播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价值感召力和中国话语的说服力。这是新时代中国企业应有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本有之义。

放眼世界,纵览古今,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的当代中国,亘古常新。新时代的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文明体又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特点在世界秩序格局变动中格外凸显。因此,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要在文化活动中着力说清楚这种独特性,从文化特性上阐明当代中国既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中国形象的多面相和多样化表情的复杂存在,可以为人类文明跃升提供可能的历史样本和实践典范。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翼驰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