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平 史贤华
(1.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乡村全面振兴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方面,非遗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乡村振兴主根脉。 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强调发挥非遗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乡村振兴强大引擎。 2022 年2 月,中央1 号文件提出 “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同年3 月21 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再次强调继续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可见,文化产业赋能已被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
凤阳花鼓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素有“东方芭蕾”美誉,是安徽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地方政府将凤阳花鼓融入乡村振兴,推出花鼓艺术演出产业、花鼓文创产品、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2019 年国庆阅兵式上,滁州学院花鼓艺术团4 名同学登上彩车展示凤阳花鼓非遗风采。2022 和2023 年,凤阳花鼓非遗分别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依托花鼓艺术可以发展演出产业,花鼓制作等可延展手工艺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又能带动乡村旅游。 这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那么,弘扬凤阳花鼓非遗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耦合机理在哪里?实践中耦合成效怎样?又该如何推进协同发展?这既是富有价值的学理问题,更是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非遗是指“包括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在内的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其工具、实物和场所”[1]。 自清代乾隆年间一直延续至今的凤阳花鼓非遗是一种在歌唱、 歌舞、 曲艺之中不断流变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农村文化产业是指在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围绕农村民间文化资源, 利用现代经济理念和产业经营模式开展的经济活动[2]。 利用凤阳花鼓非遗文化资源可以发展花鼓曲艺演出产业、 花鼓艺术品制作等手工艺文化产业、 凤阳花鼓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不同业态的农村文化产业。 “耦合”原本只是个物理学术语,用以解释两种(及以上)不同的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随着学界研究深入,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借用了“耦合”这一语词来度量、剖析人类社会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及相互作用[3]。 “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但两者又非缺乏关联、各自发展。
当前, 学界关于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重从理论视角阐释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比如学者张造群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价值,以及文化产业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4]。 二是从实践视角坚持问题导向, 构建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对策。 比如栾淳钰提出针对既有问题,要从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加速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促机制[5]。 三是置于一定的国家战略等背景之中开展非遗等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比如苏静、 戴秀丽提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亟需从思想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再认识[6];黄永林、纪明明等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 要寻求农村非遗项目与市场经济新结合点, 以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 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关于凤阳花鼓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案研究仍然不够。 基于此,本文以凤阳花鼓非遗为切入点,基于耦合发展的视角, 既从理论层面分析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魂体相依”的共生耦合机理,又针对耦合实践中的面临困境, 提出联动式发展的具体策略路径,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不足。
凤阳花鼓非遗以其地域性、文化象征性、品牌影响力,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极具地域特征,形成了文化资源优势。 凤阳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地域文化培育了花鼓艺术独特样式和品类。 从艺术发展由来上, 凤阳花鼓起源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燃灯乡明皇陵、龙兴寺等帝乡文化,这一文化赋予花鼓艺术深厚底蕴。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使得花鼓从农民乞讨工具转变为讴歌新生活的朗朗上口的民间艺术。 以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把“帝王之乡”明文化、“改革第一村”大包干精神等资源集聚起来,形成特色内容。 二是内蕴精神特质,提升产品层次格调。 花鼓艺术内容形式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蜕变历程,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 旧社会作为谋生手段, 凤阳花鼓流动着人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以此讴歌新生活,凤阳花鼓代表曲目《王三姐赶集》唱到了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盛赞。 改革开放后,花鼓艺术规模恢宏逐渐享誉中外。 非遗记录着诞生以来时空轨迹文化,底蕴深厚,这恰是其珍贵性[8],这是提升文化产品层次格调的核心。 三是培育特色品牌,打造产业发展引擎。 自凤阳县2008 年获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来,地方政府加大对凤阳花鼓挖掘, 比如花鼓艺术亮相央视纪录片《花鼓纪》,被拍摄成《花鼓情》电影,还被出版记载在《凤阳花鼓全书》里。2019 年国庆70 周年阅兵式上凤阳花鼓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示具有徽风皖韵的非遗风采。 凤阳花鼓在传承发展中美名在外,逐渐成为极具地方特色非遗代表,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以“产业化”方式为非遗保护、传承、有效转化提供载体。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政商合力保护非遗。 一方面,地方政府把凤阳花鼓产业化纳入总体规划,增强保护非遗意识,增设编制、配齐专业队伍,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有效改善非遗生存状况。 另一方面,为深挖凤阳花鼓艺术内涵和价值,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行业开展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关注花鼓传承人发展, 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促进非遗深度保护。 二是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的目的并不是让其静态的存在,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9]。 ”文化产业以文艺演出、图文绘画、礼品物件等形式和产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广为传播, 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打造载体。 比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凤阳花鼓曲艺、花鼓制作技艺等引进旅游古街,创新文化传播传承方式。 三是文化产业效益的形成能够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 传统文化只是一种资源形态,若无有效的利用转化机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能是一句空话。 农村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现实机制, 发展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是充分汲取凤阳花鼓非遗丰富营养,通过方法技巧、表达方式、呈现载体创新对陈旧内容形式加以改造, 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化产品中,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这就以产业化运行的创新方式赋予了凤阳花鼓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增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
随着凤阳花鼓非遗发展, 滁州大中小学成立了传承基地,高校组建了花鼓艺术团,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四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以文旅融合方式促进非遗传承。 由此可见, 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耦合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耦合成效,但两者耦合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凤阳花鼓非遗经过几代花鼓人努力,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凸显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 其内在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彰显着知恩图报、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涵,潜移默化约束乡民行为,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从文化产业视角来看,尽管凤阳花鼓文旅产业得到一定发展, 花鼓服饰礼品等手工艺产品不断涌现,仍有一些政府部门管理者、企业人员、乡村农民、 花鼓传承人等对凤阳花鼓该不该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没有清晰认识, 对能不能发展好凤阳花鼓文化产业缺乏足够自信[10]。尤其是有的乡村农民对产业化认识不足,对凤阳花鼓非遗经济价值、帮助村民增收创收方面还存有疑惑。
凤阳花鼓非遗作为优秀非遗已经在国家阅兵式、国内外大型艺术展演等登场亮相,但由于文化内涵挖掘较浅、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当前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质效还不高, 这反过来影响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方面,凤阳花鼓拥有深厚文化底蕴, 其整合利用存在一定复杂性。“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项目开发过于粗放,政府和企业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的能力水平仍需提升[10]。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科技发展水平有限, 凤阳花鼓文化旅游业内容形式固定单一、文化产品创意不够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文化产品的有效传播是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关键。 由于凤阳花鼓非遗以歌唱、歌舞、曲艺等流变的艺术为表现形式, 目前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凤阳花鼓曲艺演出产业、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过程中惯于传统的现场展演、实地演出等呈现方式,这使得文化产品品牌传播、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知名度、 增强国家级非遗影响力的能力水平还很欠缺。 一些企业缺乏一定技术和人才支撑,尚不能普及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时代人们喜闻乐见、 广泛参与的方式来宣介花鼓艺术品的制作工艺、精美特色,拓展手工艺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方式; 不能较好地运用数字化手段比如通过360 度实景录制方式开展线上“云”游活动以弥合线下旅游局限。
首先, 政府和市场两大主体的良性互动是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省市县三级政府制定一系列必要的政策规范, 旨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资,积极维护文化市场公平竞争,但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政府管理方式简单化仍是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1]。政府在及时有效预判文化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问题并提供妥善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在加大省内外文化交流、人才引进等方面力度还不够。 其次,凤阳花鼓非遗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要培育好、 管理好有效的文化市场。 目前凤阳花鼓农村文化产业市场不够成熟健全,面临随意性、盲目性等“失灵”风险增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市场投融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等仍有改善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 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肯定非遗价值,形成观念上的文化自觉,进而以文兴业推动产业兴旺,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强化主动认知,唤醒文化自觉。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拥有文化自觉,就是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并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12]。 地方政府、企业、花鼓艺人、乡村农民等主体只有在理念上强化自觉意识, 才能在行动中深化责任使命,以主动研究增强价值认同。 二是树立产业理念,提升文化自信。 对凤阳花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民间演艺产业、手工艺制作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本质是通过产业化手段、现代化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因而有无产业化理念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当地农民等要摒弃农村存在的一些保守思想,坚持发展眼光和产业理念,坚信凤阳花鼓非遗应然而且必然能够与产业相融合,实现以产业化发展提升文化自信。
推进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产品的内容是核心。既要尊重非遗固有的精神内涵以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又要建立现代产业创新机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现代文化产品。一是守好本源,保持非遗本色。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等方式,但依托花鼓艺术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要正确解读凤阳花鼓非遗文化,真正吃透凤阳花鼓“核心艺术真实性”,汲取非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艺术精华,才能充分弘扬发展非遗文化。 这也是优化产品内容供给、凝练文化产业品牌的核心基础。二是力求嬗变,凝练创意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发展,既要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又要以创意赋能产业[13]。 发展凤阳花鼓文化产业还要以创意设计为引领,通过场景转换、技艺创新等推动非遗资源与创意内容、创新手段融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将凤阳花鼓演出文化产业与研学旅游、乡村民宿等旅游业融合发展,创新非遗展示的呈现场景;加强以“国风潮”为主题的凤阳花鼓手工艺品创意设计和制作。
随着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农村科技支撑力度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应用成效明显,但核心技术、数字鸿沟仍待突破[14]。 信息化时代,推进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拓新文化传承和产品传播的方式方法。 一是以融媒体拓展文化传承边界。 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弘扬提供新媒介, 要求文化话语表达方式适应新要求做出转变[15]。 当前凤阳花鼓传承更多是非遗传承人宣介、现场展演, 还需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性、 交互性等特点, 以图文影音并茂方式在专题网站展示花鼓艺术形态内涵特征,建立政府部门指导、传承人讲传、文化企业营销的主体协同“非遗直播”平台,帮助传播者、受众等摆脱时空限制,使凤阳花鼓由“失联”到“在线”。二是以数字化提高产品传播能力。发展凤阳花鼓文化产业要主动适应新变化新要求, 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 凤阳花鼓演艺产业可借鉴广西《印象·刘三姐》实景剧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方式的有益经验,在优美的桂林山水风景中融入声光电沉浸式体验和360 度旋转舞台特效等,完成了经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高端嫁接[16]。
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召唤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为强劲支撑,形成“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合力。一是做积极有为地方政府。这既为凤阳花鼓非遗深度保护、弘扬发展提供引领,又要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好引导、 服务、 监督职能。 要强化与省内外交流合作,在人才教育培养、引进交流上发挥重要助推作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找准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中对游客吸引之处, 做好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宏观引导; 设立专项基金及时给予凤阳花鼓手工工艺私企提供税收优惠。 二是有效发挥市场作用。 有效市场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把有限资源和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到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 政府应立足于当地资源禀赋程度和社会经济现实,拟定有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17];在促进投融资健康发展方面, 打通民间闲置资金与文化企业直接沟通渠道, 促进生成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在激发文化产业人才活力方面,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提升人才流动速率和补给能力。
传承民间非遗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当前乡村全面振兴的两大重要任务。 有着600 多年传承历史的凤阳花鼓非遗,以其地域性、象征性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内容;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文化产业搭建了非遗与市场经济融合平台,为民间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载体。 凤阳花鼓非遗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研究必将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对民间非遗的开发利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培育产业化动力,将是实现民间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和助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