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强 姜 鑫 高利芬
(1.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走入大学校园并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作为广泛普及的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不仅方便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 也为教师增加课堂趣味性。 然而,智能手机与大学生的高度捆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困扰, 最典型问题就是“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现象[2]。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是指智能手机过度使用,问题性或病理性智能手机使用以及智能手机行为依赖等[1-2]。以往学者发现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已成为多种心理、 行为和适应性问题的关键诱因[1]。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影响大学生适应性的人际维度[3],人际适应性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学习适应性尚未可知。 另外, 虽然研究表明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产生不利影响, 但对其内在影响路径的研究仍不充分, 无法从实践上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的路径。
回顾以往研究,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是诱发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前因[3]。 首先,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4],从而消耗个人资源,降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5]。同时,长时间手机依赖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执行能力低下也会不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6]。 此外,有实证研究指出过度的手机依赖会降低大学生学习效能感[7],并引发学习拖延问题[6-7],这会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 其次,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也会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诱发大学生陈情障碍, 从而降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3]。 同时,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所伴随的手机冷落行为也会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 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产生消极影响[8]。 此外,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过度的手机依赖会引发人际认知失败、关系困扰等人际适应问题[9-10]。
假设1: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2: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对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 在个体实现特定目标的自我调节周期中, 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控制和评估, 并利用反馈改善自己行为表现的能力,即自我反思能力[11]。 自我调节理论指出有效的自我调节需要个体拥有足够的资源,而自我调节的进行会导致调节资源的匮乏以至于后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幅下降。 首先,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伴随的睡眠不足会损耗大学生的身体资源[4], 长期手机依赖带来的焦虑、 抑郁会消耗大学生情绪和心理资源[1,4],资源的损耗和不足会导致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资源不足, 从而极大地削弱大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11]。 在此基础上,为了缓解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资源不足[1,4],大学生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自我调节资源进行调整,导致自我调节失败,这进一步降低了自我反思能力。 其次,基于自我调节理论,本研究认为自我反思能力对大学生学习和人际适应性存在预测作用。 一方面,在自我调节过程中,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导致的自我调节资源耗竭是自我反思能力不足的主要诱因,而自我调节和反思能力的下降会降低学习效能感[7],促使大学生减少学习投入,从而降低学习适应性[5]。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伴随的自我反思能力低下会削弱大学生的灵活性、前瞻性和洞察力,导致大学生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4],无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调整自我状态,掌握主动权[14],进而削弱了人际适应能力。 此外,自我反思能力的不足也意味着大学生不会对以往学习和人际经验进行总结,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学习和人际适应性。
假设3:自我反思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4:自我反思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和大学生人际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采用方便取样法,对湖北省4 所高校(其中省属高校2 所,211 高校1 所,985 高校1 所)的471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参与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被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 被试中男生占40.1%, 女生占59.9%, 所属专业理工学科占13.4%, 人文学科占15.3%,农学学科占6.6%,医学学科占20.2%,艺术与体育学科占4.1%,其他占17.4%。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采用Kwon 等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共计10 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倾向越强[2]。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17。 大学生适应性采用卢谢峰等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该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8 项)和人际适应性(11 项),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适应性越强。 本研究中,学习适应性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58,人际适应性的Cronbach'α 系数为0.902。 自我反思采用Grant等开发的自我反思量表(SRIS-SR),共计6 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反思能力越强[11]。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909。
本研究采用SPSS23.0 和Mplus7.4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本研究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程度进行检验。 第一个析出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23.68%,低于40%。 然后,采用Mplus 7.4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因子模型x2/df =3.585、RMSEA=0.047、CFI=0.924、TLI=0.939、SRMR=0.067。结果表明:四因子模型拟合度明显优于其他模型且参数达到检验标准。 因此,研究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且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本研究使用SPSS23.0 对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如表1 所示,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与大学生的自我反思(r=-0.158,p<0.01)、学习适应性(r=-0.248, p<0.01) 和人际适应性(r=-0.153, p<0.01)呈负相关,而自我反思与学习适应性(r=0.417,p<0.01)和人际适应性(r=0.332,p<0.01)呈正相关。 结果为假设1 和假设2 提供了初步支持。
表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N=471)
本研究利用SPSS23.0 进行多层线性回归以检验研究假设,结果如表2。 由表2 中模型4 和模型8 可知,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对学习适应性(β=-0.269,p<0.001)和人际适应性(β=-0.156,p<0.001)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假设1 得到支持。
表2 回归分析结果(N=471)
本研究的中介效应利用SPSS 进行多层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中模型2 可知,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对自我反思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β=-0.141,p<0.001)。 由模型5 和模型9 可知,自我反思对学习适应性(β=0.461,p<0.001)和人际适应性(β=0.331,p<0.00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将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和自我反思均放入模型, 由模型6 和模型10可知,自我反思对学习适应性(β=0.420,p<0.001)和人际适应性(β=0.309,p<0.001) 的正向影响依旧显著, 而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对学习适应性 (β=-0.210,p<0.001)和人际适应性(β=-0.112,p<0.01)的负向影响被削弱,初步支持了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为了进一步对中介效应的稳健性进行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 Process 插件模型4 进行Bootstrap 20 000次抽样检测, 结果显示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通过自我反思对学习适应性 (效应值为-0.059,SE=0.020,95% CI=[-0.101,-0.021])和人际适应性(效应值为=-0.044,SE=0.016,95% CI=[-0.078,-0.014])的影响均显著。 因此,自我反思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与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的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假设3 和假设4 得到支持。
本研究从自我调节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及自我反思的中介作用。 通过对471 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我反思在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 人际适应性的负面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从理论意义上讲,首先,研究结论仅回应了以往学者“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会降低人际适应性”的观点[3],进一步指出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同样会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负向影响, 为理解手机的双刃剑效应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其次,本研究验证了自我反思的中介作用, 阐明了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如何影响大学生适应性的中间路径。 以往学者对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影响大学生适应性内在机制的研究并不充分, 只是从感知和情感的视角如消极情绪[1]、抑郁和焦虑[4]、自我控制[5]进行探讨,未能意识到学生能力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负向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即忽视了自我反思能力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基于自我调节的视角, 为解释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如何削弱大学生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实践意义上讲,首先,研究帮助大学生了解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的危害, 进而注重控制对手机的沉湎, 合理安排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创设多种社交活动, 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最后,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手机问题性使用进行甄别,开展知识讲座、 专题班会等帮助学生意识到手机依赖带来的危害,并通过心理辅导、班主任谈话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抗诱惑能力, 进而增强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