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伟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中心校,贵州 安顺 561000)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阵“双减”之风,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以发挥学校主体教育作用为主,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设计。区别于传统单节课时教学方式,单元整体教学是注重整体性的整合教育,教师将课内零碎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其强化理解,提高学习效益。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需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单元视为完整的整体,教师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之下,对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规划与调整,并结合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或多个相关课时的内容,补充与之相关的多个生字、生词、阅读材料,从而构建教学单元。[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以下价值:(1)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方式将更为统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结合旧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2)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能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降低传统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较大心理压力,促进“双减”的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需要教师熟读教材内容且具有较强的理解与把控能力,在教学策略设计阶段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将得到有效发展。
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减”的本质,根据实际学情合理设计,顺利落实“双减”。
对低年级学生,刻板的讲授难免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难以长时间使学生保持专注。因此,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生活实例或趣味化的视频形式,以真实影像、图片,引发学生对情境内容的思考与探究热情,进而顺利引入重点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本单元语文主题设计为“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视频中涵盖了我国国土面积、壮丽山河的美景、文字、传统节日、美食文化等相关内容,这一真实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春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汉字的产生以及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等等,使学生在良好的交流与讨论氛围下提高对单元内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后续单元口语交际板块的练习中,教师同样也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达自己长大后的愿望,达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整理、搜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节日风俗、少数民族文化等在班级中分享,发挥学科育人功效,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改善传统单一化、机械化教学弊端,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利用单元教学,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单元主题或某一文章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式在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其思维能力,帮助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教学和语文园地教学。本单元以动物与植物为主题,向学生展现了奇妙的生物世界。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这两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有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我是什么》教学中,可设计“‘我’是什么”“‘我’又可以变成什么”等问题,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植物”“它们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等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集中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有效提高自身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思考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园地学习板块,教师还可提出“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准备什么”这一问题,引出手套、帽子、登山鞋等生字,丰富学生文化视野。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遵循“减负”理念,尽量设计他们易于理解的问题,以有效地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教师通过问题预设引发学生对文本故事的思考,使其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习压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能吸引其关注,可有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整合单元整体内容,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间,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实践、合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协作精神,最终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六个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教学和语文园地教学。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梳理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行“舞台剧设计活动”,邀请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结合本单元故事内容设计舞台剧,展现故事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呈现完整的故事,并由台下同学打分。在舞台剧的设计过程中,为使人物更加立体,学生还可以动手制作故事中出现的场景以及工具,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帮助大家深化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发展自身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最后,为提高学生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整体表现做出评价,指出其在舞台剧设计中存在情境与故事主题相脱节等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充分结合文本内容对剧本进行优化,保障学生在改良、思考的过程中深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通过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单元实践活动深化所学知识,实现“双减”减负增效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语文科目的魅力。
“双减”下,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提效,而且要避免学生课后出现学习压力与复习负担。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单元教学整合性优势,为学生补充更为全面、精炼且具有学习价值的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利用补充资源,更加深刻地理解单元主题逐渐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个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有《祖先的摇篮》《羿射九日》以及《黄帝的传说》三篇文章,涵盖了诗歌、故事、神话,需要学生通过单元学习能够根据内容展开想象,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极容易出现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巧妙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讲解《祖先的摇篮》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学生补充“摇篮”图片,邀请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总结摇篮的形状特征,再由图片线索引入课题,鼓励学生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借此达到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在讲解《羿射九日》时,为帮助学生能够根据“神话”的神奇之处,与同学交流并借助表格讲故事,教师为学生补充“后羿射日”动画视频,以直观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花草树木渐渐繁茂”“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等抽象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资源补充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奇效。利用拓展资源的手段,可以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融合,切实提高单元教学质量,以新颖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作业预留是“双减”中的重点任务,为在保障学生能通过作业完成巩固所学的基础上,精简作业数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并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3]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为学生安排以下学习任务:
通过课后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的作业形式也契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合理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性优势,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单元知识的串联,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使其感受语文的魅力,实现“双减”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