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23-05-13 01:41:29贺蕃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贺蕃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这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以,需从历史根源和理论特征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从未中断,且经济发展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甚至在1820年达到了32.9%。[2]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遭受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人民遭受苦难和压迫,文明受到破坏和侵蚀。面对这一深重的历史劫难,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尝试不同的救国主张和强国方案,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创建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其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还是未能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的困境。

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便逐渐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五四运动的爆发又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号角,两者的结合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加以延续与传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时,就要求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他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继承者,因此党在传承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把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一切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灵活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用以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这不仅使“小康”这个出自《礼记》的古老概念焕发新生,也具象化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理路。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起来,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不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越发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基和源头活水,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201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讲清楚”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优势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精辟阐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4]

可以说,在“第二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贯穿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并注重吸收、借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主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大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昭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人格理想,孔子提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践行“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推崇“非命”“尚力”等,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5]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近18%,这显示出庞大的人口规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要推进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这不仅将彻底重塑全球现代化的版图,更展现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精神必定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内含传统文化中的“富民”与“民本”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的共享与发展。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有共同富裕的梦想和追求,《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思想就做了生动的描述。古代社会对小康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描绘,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古代中国重民、富民、利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向“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的致信中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凸显出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有异于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和物质断裂,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国语·郑语》中讲“和实生物”,意思是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可以促进新事物的生成,实现发展。中华文化中的中和思想,追求“物我合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文化不是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元对立,而是追求主客体相和谐和相协调,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筹协调,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传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它不仅认为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虽自古以来主张“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在相互融合中形成“生命共同体”,这与马克思所阐释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具有高度契合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利用自然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保护自然资源,我们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速度和规模,又必须给予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足够的修复和休息时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化建设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以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为原则的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共同谱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篇章。

(五)推进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好愿景,这一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大同”理念的现代范式,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7],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实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真正实现和谐共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鲜明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以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文化自信自强”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因此,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立足新的历史高度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8]这一重大结论和科学判断准确标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宽度。这一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机融合、相互贯通,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要传承好、守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并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其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做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以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有力精神支撑。要坚持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夯实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刚健厚重、先进质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不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前进,也使我们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需要我们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同时,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