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春 陈 英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湖南无产阶级革命人才群体是在湖湘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建党先驱们的伟大革命实践所凝聚的伟大建党精神,包含着湖湘文化基因。探究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湖湘文化基因,有助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与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土壤。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中国传统士人治国安邦使命担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道德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忠报国”“民为邦本”政治价值旨归。
建党先驱们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守,又体现了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追求。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中华大地,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和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人民所秉持的价值观相通。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相契合。“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懈追求的传统社会理想,中国许多思想家把这种社会理想转化为对现实未来的追求。康有为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可以最终达到世界的“大同”[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社会理想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最高的社会理想。正因为中华民族本来就有这样的社会理想追求,当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民就更加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建党先驱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相融合,并创建了能够实现这种社会理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基于中国传统士人治国安邦使命担当精神的民族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阐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拯救和解放被剥削的阶级,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强烈的治国安邦使命担当成为革命建党先驱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实践都是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消灭私有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是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建党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和中国传统士人治国安邦使命担当精神的指引下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始于中国传统文化“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道德理想,这一道德理想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面对民族大义的价值选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表示,我们党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2],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体现了无产阶级鲜明的阶级立场和英勇的斗争精神,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站在被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同剥削阶级作斗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用暴力革命方式的同时还具有对革命的忠诚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道德理想。建党先驱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了无数有志有为的中国共产党员。
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应有之义,它包括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忠报国”“民为邦本”政治价值旨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3],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做到团结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原因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着深厚的“精忠报国”的忠诚思想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等。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建党先驱们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的忠诚思想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敦促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忠诚于人民,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和人民性,而且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忠报国”“民为邦本”的政治价值旨归。
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靠水为生,水可以繁衍生命也可以创造和发展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的地域性文化。
学术界对于“湖湘文化”的定义有着许多见解,总结起来就是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之分。从广义上讲,湖湘文化指在湖南境内,由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当地的苗蛮文化共同孕育而成,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湖湘人民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等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湖湘文化指宋代以来湖南范围之内的区域性文化。在湖湘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历程中,湖湘文化出现过三次辉煌。
第一次是南宋时期形成“湖湘学派”。南宋时期,张栻和理学大师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吸引了一大批学子。张栻深受“二程”和胡宏学术思想的影响,重视实践,反对空谈,主张“知行并发”。他始终把“用贤养民”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张栻的爱国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在湖湘学派的思想影响之下,引发了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发展形成了富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湖湘文化形态,这时形成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湖湘学派”,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由此开端。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诞生“船山之学”。明末清初学院教育的发达、文化人物的涌现,都超过了宋元时期。王夫之所构造的“船山之学”是湖湘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王夫之在胡道行的教育下,推崇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栻的学术思想,他主张经世致用;学术上倡导求实学风,他批判继承了湖湘理学遗产,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经历改朝换代的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王夫之将湖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直接促成了湖湘文化的第二个繁荣时期。
第三次是近代以来湖湘“经世之学”。近代湖湘文化是在传承和吸收传统湖湘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洋务运动时期,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陶澍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推行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湖湘文化使得湖南省的风气大开,孙中山曾称赞黄兴在钦廉起义中以两百人抵抗清军两万人,是“非常的战斗”[4]。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用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湖湘文化的内容。近代湖湘文化所形成的湖湘“经世之学”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放光彩。
“文化基因(Meme)”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中叶由西方学者提出,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学术界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这个概念,但是鲜少有人给它下定义。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表述的基础上认为,文化基因可以解释为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之中,且具有在时空上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文化表达的思想因子。由于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域表达文化的思想因子,由此制造了各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湖湘文化具备许多独特的基因特点,在湖湘文化起源发展史的三次辉煌中,可以总结提炼出湖湘文化的四大文化基因。
其一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源头在荆楚文化,自宋代胡安国、胡宏以来,历代湖湘志士都有保家卫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王夫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表现得极为突出,明朝覆灭之后,他发誓绝不仕清。近代以来,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在湖湘人民的性格中尤为凸显。其二是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湖南人周敦颐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在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军前所未有,毛泽东也曾称赞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杨洪一役,完满无缺”[5]85。毛泽东、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人才群体发出“建党先声”等,无不生动体现出湖湘文化基因中的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其三是经世致用的济世思想。所谓经世致用是指理论结合实践,从而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王船山的“重实践、讲入世”的哲学思想和理学思想,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济世思想的思想基础;陶澍、贺长龄等人兴修水利和推行新政以解决民生问题。从湖湘文化的发展阶段看,几乎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极力反对空谈理论,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基因中鲜明的经世致用的济世思想。其四是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湖湘文化的源头有一支来自于苗蛮文化,受其影响,湖湘文化基因中勇敢尚武的精神气质十分突出,湖南人敢打硬仗的性格特征也由此形成,粟戡时评论湖南人道:“湘人性素好动,尤饶侠气。[6]”加之湖南古时候是犯人流放之地,民族成分复杂,频繁遭遇外族入侵和常年的纷争造就了湖南人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写下“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他所创建的湘军极具战斗力,素有“无湘不成军”的赞誉。在近代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湖南人民从军热情高涨,表现出的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尤为明显,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湖南人才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7]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湖湘文化基因,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既彰显历史文化传统,又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中所彰显的湖湘文化基因。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为正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新希望,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先驱在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实践论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将忠诚于党和人民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品质,彰显了湖湘文化基因中极致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升华了湖湘文化基因。
湖湘文化中深厚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关心国事、关心治国安民之道,而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代相传,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明朝危难之时积极组织抗清斗争,明朝覆灭之后,他誓不仕清;在甲午战争后,湖湘人才群体发出“救中国从湖南始”的强劲呼声,船山学社所教授的民族主义思想,对青年人的教育颇深,青年毛泽东就深受影响,“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8]湖湘爱国人士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地带涌现出大量无产阶级革命者。日本的丑陋罪行在“二十一条”被揭露之后,毛泽东表示“五月七日,民国之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5]11。毛泽东等湘籍人才群体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们首当其冲,创建中国共产党。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表现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品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抗疫篇章,更是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湖湘文化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的初心表达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追求,使命则强调的是我们党的实践任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许下的承诺,鼓舞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前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旗帜鲜明地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表明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在践行党的初心和担当使命的过程中展开。
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科学内涵,重在“践行”和“担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有诸路皆走不通而勇闯新路的胆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还要有“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济世思想,切切实实把党的初心和使命落到实处。在潇湘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湘籍知识分子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形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潮流,并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于把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担当付诸实际行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我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世致用”原本是中国儒学的基本精神,后来经过南宋湖湘学派的创立和王船山先生的努力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渐渐形成了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比如在国家危难之际出现的留学热潮,湖南人在这批留学生里占比很高,这个留学热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湖湘文化基因中经世致用学风的深度发展。湘籍建党先驱将湖湘文化基因中的“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济世思想贯彻到筹备党的一大的全过程。
“不怕牺牲”是建党先驱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奉献行为,“英勇斗争”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勇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内涵是湖湘文化基因中“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的生动展现。章士钊总结湖南人的性格:“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9]湖南人的性格中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讲求血性,政治上坚定和行动上坚韧,这种讲求血性的性格特质影响着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在一些重要关口,湖湘人民甚至不怕牺牲自我,这种“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在湖南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湘人民的这种“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必然会形成救世济民的政治追求和斗争精神。1920年底,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赞成萧子昇与李维汉的温和改良方式,他要求进行阶级斗争并尽快采用暴力革命,并指出,“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10]。近代湖湘精英大多属于政治精英,领会道德追求转化为政治信念的必然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湖湘文化基因中湖湘人民表现出来的“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这从源头上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软弱、改良并且附庸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一个由彻底的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塑造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回顾党的奋斗历程,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不能不聚焦湖南这片红色革命热土和深切缅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建党先驱。他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形成和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进程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湖南人才群体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活跃于建党活动的各个领域。蔡和森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后认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1]。毛泽东曾参加新军,支持辛亥革命,后来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五年半,立志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2]。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组织创建新民学会。同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结识了李大钊,自此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在法国的蒙达尼会议上,在充分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之后,蔡和森、李维汉等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要成立一个能够领导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并最先提出了建党的主张。蔡和森在留法期间“猛看猛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他认为“以中国现在的情形来看,首先必须组织共产党,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中枢”[13]。同年11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马克思主义者组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2月初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底,蔡和森出席“工学世界社”大会,讨论了组建共产党的问题[14]。此时毛泽东还去萍乡等六个县实地调查,以便更真实地了解湖南各地的工农运动开展情况。1921年元旦,十余名新民学会成员聚在一起,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途径与方法。自此以后,新民学会中的大部分成员开始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蔡和森在1921年2月致函陈独秀时,对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爆发是必然的,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15]。陈独秀对蔡和森的建党理论表示强烈支持。“毛蔡寄庐”所倡导的建立政党的理念,以及新民学会所倡导的“建党先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提供了有效的思想理论支撑。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时,湖南人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更加强烈,学习的风气也更加浓烈,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湖南人出国留学的人数居全国之最。这批留学的湖南人是抱着救国的目的而去的,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储备了大量人才,比如蔡和森、李维汉、萧山等,他们都是在留学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提出建党主张、组织革命团体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共产党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做出重要贡献。井冈山上刻下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艰难进程;工农红军在潇湘大地上留下遍地英雄躯的长征奇观;湖南浏阳人王震,作为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和士兵一起劳作,一位外国记者赞叹:“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布下了老茧。”[16]新中国成立以来,湘籍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抗美援朝之时,以彭德怀为首的五任湘籍志愿军司令员相继入朝作战,一批批湖湘子弟兵奔赴前线,付出了极其壮烈的牺牲;湖南伢子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向千年贫困发起了挑战,湖南十八洞村一马当先。一代代湘籍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湘籍共产党人带领湖湘人民为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注入鲜明的时代元素。“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艾爱国、“时代楷模”万步炎、“航天英雄”汤洪波以及“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等,孜孜求索。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湘籍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践行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湘籍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和探索精神,续写了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一百多年来,湘籍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身体力行,让伟大建党精神在三湘大地熠熠生辉。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湖湘文化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湘籍建党先驱在建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经世致用的济世思想和敢打硬仗的性格特质等湖湘文化基因,为锻造、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贡献了湖南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要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中汲取前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传承好湖湘文化基因,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