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分析

2023-05-13 01:41:29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王 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中,继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运动相继失败后,痛定思痛的中国仁人志士意识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另辟新径,勇敢担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有的放矢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性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历社会主义探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方案路径,诠释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基本逻辑。当前,世界的现代化进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去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日趋两极化,在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坚定“四个自信”、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的一贯宗旨。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道路上自信的基础。为此,探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和实践经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航员”

坚持什么样的道路以及朝哪个方向走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展开了不尽相同的实践,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拥有先入为主的话语权,其他后发国家无论是发展制度还是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和限制。尤其以“苏联”解体后最为明显,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惨遭破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方向和道路出了问题。两大阵营之一的“苏联”,因缺乏自我革命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而改旗易帜,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在道路选择上飘忽不定,发生了“颜色革命”,从而导致现代化进程被打断,产生经济发展明显衰退、社会秩序惨遭破坏、民生福祉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受挫,源头就是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道路选择上出现错误,只是一味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西方模式”。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创造“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东方奇迹,不可谓不弥足珍贵。对此,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经风雨而越挫越强的根本所在。正如邓小平所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2]其二,中国共产党从更高的维度用行动诠释并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突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认知界限,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做法,也向世界证明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是可能且可行的。

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经历改良主义、资本主义、农民起义运动等均惨遭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客观分析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与西方的异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属性。既要引进先进的思想,打破落后的体制;又要兼顾中国实际,让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保证和体现。既不能全盘西化、罔顾历史,也不能局部改良、不动根本,更不能逆流而行、本末倒置,而要将民族复兴与先进社会发展模式相结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定位和实现过程上都坚持了自主性,我们不是西方模式的生搬硬套,不会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属,更不可能成为他国的代工基地。而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力求建立自主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追求理想社会的现代化,“就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就必然成为现代化的目标要求”[3]。

中国共产党秉承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消化、吸收社会主义道路方法理论,转化为指导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南。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断臂割腕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干在实处、做到细处、落到深处,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和诉求,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在方法论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客观看待推进世界现代化是大势所趋这一基本事实。只要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因素,都开窗引进为我所用,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现代化特征,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逐渐完善。同时,这种动态的发展模式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步调一致,既能不被时代抛弃,又扎根自身实际,最终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雄厚动力

如何保持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发展动力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自然产生,往往需要某种特定的推力。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来看,这种推力的基本前提就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产生的政治领导力。经历过国家落后痛摔跟头的“堑”后对现代化模式的清醒、认同与自觉,新兴独立国家民众更容易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上达成共识,凝聚社会发展合力,从而产生持续的现代化建设推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二战后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普遍在初期进展比较顺利,取得傲人的成绩。同样,中国式现代化也经历了“空间转移”的借鉴和“时间压缩”的加速。历史地看,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衍生出两难困境:一是如何销清旧账,实现更好地发展。二是如何管好新账,统筹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而这一对矛盾体是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可规避,也往往使得多样化的利益群体在发展模式上产生分歧,进而削弱执政党的社会支持,这从根本上形成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有其无法回避的缺陷,那就是执政党更关注于如何稳固执政地位,更倾向于用短期的执政绩效来捞取选票以及获得更多的执政机会。这种轮流执政模式导致政策缺乏延续性,不利于国家整体性、长期性的现代化建设,也导致现代化发展动力的衰减。

在这种模式下,对政党而言,必然导致其处在什么位置便说什么话,不能长期坚持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不能持续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合力,有时反而起到掣肘反作用,显而易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相对应,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为何历经曲折磨难仍保持健康活力,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两大本质属性:历史性和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这一根本追求的途径便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这也成为全党全民共同的集体意志,必须要通过党的全面领导来推动。在现代化推进的不同阶段,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发展情绪上也都是迫不及待的,不同只是社会条件和发展背景。对标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奠定了改革开放稳固的制度基础,使得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产生了历史性飞跃,而又不失社会主义本色。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将自己的执政地位与民族复兴大业和现代化推进相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党、国家和人民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现代化的维度看,没有哪个政党能如此热烈而又长期执着地将执政基础与本国的现代化相统一,并有计划地进行长期规划、执行中短期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这也必然决定了其有牢固的执政基础和雄厚的力量源泉。始终聚焦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一初心使命,并矢志不渝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牢牢坚持的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满足人民短期诉求的同时,更兼顾民族和人民的长期愿景,并通过宣传教育凝聚起长远发展的合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源不断,强劲有力。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制度

推进现代化需要在制度设置、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等多方面与其相匹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节奏被打乱、进程被中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方面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同时,准备要素的不充分往往导致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偏离了现代化建设的初心,在价值选择这一根本原则上迷失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体制机制的构建上,从制度建设、发展布局和改革开放三个方面统筹推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是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种先进力量前赴后继探索民族的救亡图存之道,从农民运动、洋务运动,再到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实践无不证明:不从根本上打破旧中国的社会制度这一枷锁,就无法真正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打倒帝国主义,就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彻底改变封建主义既定的利益模式,不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不能建立合乎中国国情实际的土地制度;不摒弃官僚资本主义,破除私有制的生产体系束缚,就无法建立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公有制生产体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剔除了私有制的存在土壤,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更先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制度基础。

其次是建立了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整体性布局。中国革命的胜利,彻底打碎了旧的政治与社会体系,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清除了根本羁绊。百年战乱导致旧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面临着物质薄弱和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挑战。面临如此恶劣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力挽狂澜,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其根本也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汇集微薄力量,积沙成塔,积水成渊,重点发展安全和国计民生,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加速模式的弯道超车格局。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现代化建设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优势也特别明显,可以迅速建立符合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也从核心领域上树牢了保持自主性的基础,使我国不完全受制于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举足轻重。

再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形态逐渐现代化。现代化的前提就是要融入世界体系,通过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具世界特征和中国特色,并逐渐在世界现代化探索中形成了“东方特色”。形成这一良好的发展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体系的存在。实际上,如果说没有中国革命所带来的独立自主的政权体系的建立,就不可能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如果没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即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也无法保持足够的定力。

二、历史脉络: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就已经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个阶段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是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不能割裂开来,它们具有历史延续性和逻辑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历失败后的历史选择。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救民族于水火,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盲目以西方现代化为“蓝本”,而罔顾中西方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没有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即便是孙中山先生所推行的现代化方案,也只能是美国方案的“改良版”,没有深入分析和结合中国实际。在各种失败尝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既引进先进理论,又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突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其次,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穷二白,底子薄、人口多,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采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统一调配的计划经济模式,调动各种资源实现工业化,迅速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也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破解旧中国发展困局。最后,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或多或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在不断筛选的过程中,最终融合到现代化建设中。为此,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用大浪淘沙的勇气和魄力进行筛选,逐渐沉淀、厚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不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互相促进的新文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伴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而不断推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即首先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次争取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站起来”战略目标。[4]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接续奋斗,针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壁垒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即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次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接着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梳理总结我国经济社会特征和规律,结合新时代特点,重新确立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保持总目标不变,每个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对目标进行了调整、细化,并给出了进度节点图,最终目的就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步变为现实。

(三)中国式现代化在持续鼎新革故中不断发展,给出了解决人类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方案”

首先,为现代化建设的后发国家树立了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客观上讲,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引领着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形成了路径依赖般的西方模式和国际秩序。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如何摆脱西方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遇到了类似瓶颈,中国共产党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进行了针对性的变革,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制度性变革闯出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既突破了苏联现代化建设的僵化模式,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市场经济灵活性特征,又坚持中国特色,有效规避纯市场化的无序竞争。中国共产党并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创新了西方现代化串联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从制度安排上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必然产生的贫富差距、城乡对立困局。同时,中国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吸取了西方现代化的前车之鉴,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共建共治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和东西部均衡发展。尤其是通过持续的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脱贫的奋斗目标,为世界提供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方案”。此外,在统筹物质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也提供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选择。

(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就其特殊性而言,它是在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地上、特定的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理论的本土化再现。然而,在讨论其特殊性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东西方现代化的共同性,虽然在发展模式上不尽相同,但中国的现代化隶属于人类现代化实践范畴。或先或后,或并行或串行,现代化进程有其客观规律:生产模式上不断实现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物资资料保障越来越全面;在社会文化构建中越来越法制化、国际化,文化融合越来越普遍,文明互鉴越来越密切;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明显,同时人的自然属性越来越得到尊重和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其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性。这种现代化新形态既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理性对待、客观分析、准确鉴别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主动作为的开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与民族复兴相呼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持续的发展后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丰富实践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征,也必将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引擎。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咬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座青山不放松,始终秉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觉,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创造力、战斗性,直面现代化建设存在的困难瓶颈,积极探索、勇于变革、持续创新,克服了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推进现代化建设一步步向前。创造性是现代化建设典型特征,这离不开先进思想的指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驱动力,有利于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汇集现代化建设发展合力和创造力,持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它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模式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首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趟出来的,它不是西方模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中国自主发展的模式。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并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道路是人民群众集体意志的体现,这就决定了前进的道路上各种力量互相搀扶、携手并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西部边远地区和中部贫困地区这一短板,坚持城乡和中西部携手并进整体性迈入小康社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返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自新中国成立起,所有的实践坚持这一原则。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稳固而强有力的制度支撑。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满足了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有地方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也深度关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诉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培塑出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乐观奋进、实事求是的战斗精神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克服了一层又一层障碍,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瓶颈,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隶属于其理论和实践范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典型优势,也是高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它可以尽可能压缩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成本,完成生产资料的准备,这一过程不同于西方靠侵略掠夺的实现方式,而是靠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和艰苦奋斗来实现;另一方面,在时间准备上进一步压缩实现了加速发展,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这比西方世界的工业化要短得多,同时也高效解决其中的矛盾问题。再次,有了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前车之鉴,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借鉴他国的一些成功做法,大大降低了实现现代化的资源成本。在发展模式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如,用生态环保的发展思想统领现代化进程,而不是西方先破坏再治理的发展道路,确保了高速、持续发展。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弱势发展后集体意志的觉醒,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美好愿景,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定力,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目标。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曾被打断的文明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华民族始终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广袤的土地、统一的国度、相对独立且多样化的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文明、璀璨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并最终发展为“天朝之国”,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在西方世界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业化时,中华民族还沉浸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中不自知。当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清政府的大门时,旧中国的农业文明猝不及防、无力应对,人们才从一种落后的经济文明形态中觉醒。曾经的文明古国在坚船利炮下蒙受巨大屈辱,百姓被拉进水深火热之中,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因蒙尘变得黯淡。自此,中华民族经受了近百年的凌辱,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变得弱势。受西方社会推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以及我国推进现代化不自觉和滞缓使得国家、民族和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就必然呼唤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自此,为摆脱亡国亡族的生存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谋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试图开辟现代化道路救民族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在历经无数次尝试又不断失败后,民族复兴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立了自己的独立主权国家,紧紧聚焦民族复兴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过程中,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始终是凝聚集体意志的精神支撑,为中国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驱动力便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让绝大部分人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标准推进现代化建设,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通过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用人民的满意程度来检验现代化建设效果,这种反馈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二者的良性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诉求。同时,也正是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初心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才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发展也必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体系、成系统、内涵丰富,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战略定力。当现代化进程不可逆地进行时,中国共产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保持了强大的自信,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并在千锤百炼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性提出了体现民族文化元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加持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再局限于滋养并最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焕发了时代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品质。同时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的优秀元素,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现代化实践再次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探索现代化道路上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阔步前行的强大动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得到保障的根本所在,具有最广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强大政治优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的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6]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