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明(歙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歙县科技实验站)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徽州涩梨”由安徽农业大学和歙县科技实验站从安徽歙县上丰乡徽州雪梨地方梨资源“药梨”(涩梨)优良品系中,经初选、复选和决选选育而来,是2021 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良品种。挖掘、保护和开发好极具地方特色、极具独特药用价值的果品资源——“徽州涩梨”,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歙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
“徽州涩梨”属蔷薇科梨属中的砂梨,当地人称“药梨”,其药用价值特别高,生吃可治疗便秘和痔疮。将“徽州涩梨”去核后,放入冰糖炖熟服用,能治呼吸道疾病。用它制成梨膏、梨汁,有清热去痰、止咳润肺之功效。《歙县志》(1937 年)记载“其涩者,治肺疾有效”。在徽州地区,熬制药梨膏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当地果农常用涩梨制成药梨膏,涩梨收购价为16~20 元/kg,熬制的药梨膏价格在400~600 元/kg。
“徽州涩梨”总黄酮含量为6.876g/kg(以干重计,下同),是黄冠梨的43 倍、“金花早”的70.5 倍;总酚含量为253.579 mg/kg,是黄冠梨的10 倍、“金花早”的8 倍;单宁含量为29.237 g/kg,是黄冠梨的2.6 倍、“金花早”的2倍。总黄酮、总酚和单宁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抗菌抗病毒作用,有益于人体生理保健,对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根据相关文献资源,1935 年,歙县有梨园0.073km2,亩产275kg,总产量为30.25t。1988 年,歙县梨园面积达最高峰4.38km2,总产量为1333t。1990 年后,受不断引进的新水、丰水、黄金梨、秋黄、圆黄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影响,同时又受北方低价优质梨的价格冲击,市场竞争力下降,歙县园艺场梨园消失,主产区上丰乡大量徽州雪梨被高接换种,现有梨树面积仅1.54km2。目前,果农反馈徽州雪梨种植面积仅不到0.4km2,而“徽州涩梨”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面积也仅0.13km2,“徽州涩梨”品种开展和保护面临以下问题。
从选育品种过程中发现,目前仅少量的“徽州雪梨”品种被果农保留,“徽州雪梨”30 多个品种有部分品种已难觅踪迹。“徽州涩梨”成片种植面积已经没有,仅在歙县上丰乡零星种植。
“徽州涩梨”对肺疾病具有良好效果的药用机理尚无研究机构和部门组织开展研究,“徽州涩梨”的生食疗效、加工熬制工艺及对疗效的影响等问题均不清晰,这对“徽州涩梨”的开发利用限制较大。
“徽州涩梨”因一直沿袭传统的套袋栽培,成本较大,栽培管理技术更新不到位,特别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徽州涩梨”品质下降,存在品种退化现象。加上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市场放开,民间私自引种,造成梨病虫害、早期落叶、早期开花、品种退化、早衰等问题发生,“徽州涩梨”关键技术应用明显不能满足当地果农的需求。
“徽州涩梨”的规划和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徽州涩梨”基地建设、加工、营销力度不够,坐地行商、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使“徽州涩梨”这一独特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开发。
根据歙县“徽州涩梨”特点和分布,制定《歙县“徽州涩梨”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好“徽州涩梨”适宜种植区域、种质资源基地、优良品种选育苗圃基地,为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徽州涩梨”基地做准备,尽快扩大“徽州涩梨”种植面积。
加大“徽州涩梨”药理基础研究,政府统筹有关中医药大学人才和实验室资源,尽快解决“徽州涩梨”生食、熬制的药效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徽州涩梨”药食两用的临床应用研究,强化“徽州涩梨”的治肺疾攻效,为“徽州涩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梨树早落叶、二次开花、“徽州涩梨”品种选育、病虫草害防治等研究,改良“徽州涩梨”生产套袋技术,提高果农套袋效率,制定“徽州涩梨”的种植技术标准,形成一套“徽州涩梨”选育、生产、加工等关键技术集成,消除“徽州涩梨”发展的技术障碍。
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徽州涩梨”的开发力度。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研究投入,适当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培育“徽州涩梨”加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徽州涩梨”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出“徽州涩梨”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