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儒家“和为贵”精神的当代价值 张立文2.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孙久文/王 邹/蒋 治3.1
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兼论人口红利研究的核心议题 陆杰华/谷俞辰4.1
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王春光5.1
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驱探索——探寻李大钊法理学的理论体系 徐爱国6.1
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究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杨金海1.1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意蕴、战略支撑及实践要求许先春1.12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佟德志/王 旭2.10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与前瞻 傅慧芳/白茂峰2.19
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新人口机会 原 新3.12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杜 鹏3.15
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童玉芬3.18
人口负增长应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陆杰华3.21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陆海统筹专题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陆海统筹:关键环节与实现路径 张耀军/高又壬/郑霖豪4.14
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中的陆海统筹王 琪/景丽丽4.24
数字时代的权益保障研究专题
数字时代的宪法监督:一种价值维护机制温泽彬/苏升5.14
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删除权的构建尹少成/路禹臻5.23
公共危机治理研究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决策:难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唐 钧/田 雯5.34
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全球议程与行动框架周利敏5.41
慈善事业发展专题
慈善环境评价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 李 健/李雨洁6.12
情境性互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的四种模式 乜 琪/李长文6.20
政治·行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事务治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李俊清/付秋梅1.24
党内法规学:实践探索与体系建构 陈家刚1.35
让制度运转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燕继荣/柏艾辰2.31
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杜 鹏/韩文婷2.40
制度变迁动因研究:一个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杨伟国/韩轶之/王静宜3.26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研究的战略定位与主要议题:一个分析框架 宋雄伟/陈若凡3.37
“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科学意蕴与实践要求 王伟华/席伟健/赵晓呼3.51
新安全格局下社会治理转型 彭宗超/卜 凡4.34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内容结构与建构理路 刘红凛/胥壮壮4.45
中国式现代化中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任 勇/朱友伟4.54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路径巩前文6.29
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逻辑、进路与优化邱 倩/张继颖/初程程6.38
地方政府与治理
面向共同富裕的超(特)大城市居住空间治理赵聚军/庞尚尚1.44
“县”为单元的中层理论政策实施及分析框架臧雷振/徐 榕1.54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德治的实现机制与治理效能——以浙江省H村“功德银行”为例臧秀玲/康 乐2.48
超大城市的基本权益型居住证:制度功能与限度谢宝富/田星雨2.58
社区情绪: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井世洁/杨宜音/吴 莹3.61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公约何以有效?——基于制度层级的分析 陈伟东/张彩云3.70
地方政策创新如何上升为国家行动:一个政策属性的分析视角——基于河长制的案例观察毛寿龙/栗伊萱/杨毓康4.66
地方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的功能检视与内容调试——基于对制度逻辑的分析沈亚平/徐 双4.77
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演变:行政化、去行政化到共同体 章文光/李心影/杨谨頔5.54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演化历程、动力机理与未来展望刘李红/高辰颖/王文超/王得新/梁肖月5.61
公共服务可及性何以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王佃利/徐静冉6.48
基层治安治理中的“情治”逻辑及当代价值李小波/李远海6.57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批判自由主义的不公平何以可能?——兼论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张士海/周田田1.64
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三重视域转换——理念主体·世俗主体·无产阶级孔明安/刘婵婵1.72
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辩证解读及当代启示刘华初/刘睿博2.67
意识形态的力量之源——恩格斯“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论断解析钟启东2.76
新时代系统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价值意蕴成 龙/朱双鹏3.80
劳动所有权与“马克思正义悖论”问题 梁燕晓3.89
重思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诠释进路之争——从伍德非道德主义论证入手 林 滨/曹康莉4.87
资本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思想及启示陈广亮/魏淑萍4.96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及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丁志刚/张书华5.72
“两个结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李国泉/蔡 方5.82
作为现代化新型实现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刘秀萍6.67
现代化的学理思考:概念、理论和框架万鹏飞/刘雪萌6.77
经济·管理
关于循环与发展的哲学思考、突围机制与现实启示 何玲玲/邱耕田1.102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 孙玉栋/王宣桦1.112
厘清“三驾马车”贡献推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潘文卿/郝远航5.91
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逻辑与政策——探讨消费升级之路 王永贵/孙 豪/武 优5.100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三个阶段与累积的不平等——基于社会政策的视角 房莉杰/樊丹迪6.88
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张德淼/李林芳6.98
法律·社会
如何识别相对贫困:海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前沿动态 吕普生/陈子旋1.79
政府数据授权运营法律问题探析 肖卫兵1.91
有限扶助:地方债违约风险处置的制度选择李 蕊/张彩彩2.84
企业公开数据权益保护的复合路径——基于数据形态进化的可能选择 李健男/高宁宁2.96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意涵与实践路径 孙鹃娟/蒋炜康/陈雨欣2.109
人民主权、城市权利与美好生活——城市“人民性”的三个面向 营立成/吴 军/曹鸿宇2.119
行政处罚中智能行政裁量的实践隐忧与进路调适王青斌/翁明杰3.98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杨雅妮3.110
彩票业的心理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之策辛自强/王一鑫3.121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秦 宣/岳轩宇4.105
行政裁决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定位与完善宋华琳/苗奕凡4.117
党领导立法工作的制度格局 侯 猛5.110
用删除找回遗忘:重建数字社会的平衡结构王锋5.121
行政权介入民事纠纷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进路张建文/李 燕6.106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内涵、价值与路径史 毅/韩润霖6.116
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梅谦立/孙 赫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