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萑 温宁 邓紫依
宋萑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力与变革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近20项,发表SSCI、CSSCI及其他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提交咨政报告数十份,出版专著多部。
学情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式全面、深刻地把握学情,进而以学定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创造性工作。调查表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基于过去的教学经验给现有学生的学情直接“貼标签”,要么简单地“移植”或“搬运”教学参考资料中给出的学情分析(刘岗、田静,《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27期)。前者反映出教师过于倚重主观经验而非证据,学情分析不够科学、严谨;后者折射出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证据缺少评估,没有判断证据的可靠性就贸然使用。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时会出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学情分析的价值或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循证教学实践关注基于研究证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要求学情分析要基于研究证据,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的前经验、前知识、前能力本身有其一般性特征,所以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发现,可以作为分析学生学情的一般性参照。事实上,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本身就是基于学生学习进阶研究的共同发现来组织和安排的。另一方面,研究证据又为教师开展针对特定班级、学生的学情调研和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正是通过对比一般性证据与特定调研结果,教师才能确认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循证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环节同样离不开证据,但又突出循证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数据驱动,即教师需要采集数据,并将其与已有证据进行对比验证和评估。在此过程中,基于特定班级和学生的数据分析结果所形成的结论,则可能成为已有证据的补充、扩展,甚至起到修订、更新已有证据的作用。根据循证实践的一般流程,学情分析环节包括寻找现有证据、基于证据设计调研方案、实施调研并分析结果三个步骤。本文将逐一说明其具体内容。
一、寻找现有证据
循证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第一步是寻找现有的关于学生学习某一内容的前知识、前能力的证据。这里的证据源自实证研究,即经过研究证实过的结论,而非个人主观经验的总结。现有的证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型的实验量化研究的证据;另一类是一线教师进行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为教师了解学情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教师在寻找现有的学情证据时需要对文献进行检索筛选、阅读梳理和分析评价。文献检索要求教师熟悉文献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专业数据库,同时掌握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和追溯法等,之后要确定检索词进行检索。经过检索获得的文献资料必须进行筛选。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出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之后,教师在阅读和分析文献时要有批判意识,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反思文献中的研究是否客观、全面、可信、可借鉴。
以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W老师希望了解本班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的学情,依据循证的逻辑,第一步是在中国知网上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通过逆查法,很快会出现多篇近期的相关文献。部分文献直接涉及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学情研究,典型文献为郑水忠老师2023年2月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上发表的文章《学情研究:从学习起点走向现有发展区——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该文通过前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前测结果的分析与建议、基于学情的教学实践思路,精准地研究了某校五年级两个班级80名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的学情,根据前测数据得出的学情判断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比较到位、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水平不高、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水平较高等。这一前测结果给W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前知识、前能力提供了借鉴。此外,大多数文献是一线教师发表的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例,其中在学情分析部分,大量文献提到学生第一次遇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会出现“邻边相乘”的情况,并且出现的比例极高。学生的这个易错点为W老师进行学情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基于证据设计调研方案
教师通过文献检索和评析找到现有的学情证据后,并不是直接将证据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每名教师的教学情境不同,现有证据显示的学情不一定和教师所掌握的学情相符。因此,循证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第二步是基于现有的证据设计调研方案,为确定本班学生学习某一内容的前知识、前能力情况做准备。
基于现有的证据设计调研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借鉴研究证据确定学情调研的重点变量,二是教师借鉴研究证据开发学情调研工具。变量就是可变化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现有证据中的学情判断为新调研揭示了一种可能性,有待于在新情境下得到验证。此外,学情调研工具是研究的载体和手段,由于研究工具的稳定性和可迁移性,新学情调研中所运用的研究工具可以从已有的研究证据和文献中直接获取,或者找出相应测量指标对测量工具进行改编。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W老师在找到现有的学情证据后并不是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而是要思考现有证据显示的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理解水平不高”以及“学生易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负迁移,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情判断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W老师需要仔细研究文献来确定学情调研的重点变量并开发学情调研工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及是否会受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负迁移影响成为学情调研的重点变量。文献中多名教师通过设计前测题的方式进行学情调查,W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前测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改编,也可以通过访谈跟进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W老师设计的前测题中包含了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道题。每道题包含两个问题:问题一是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问题二是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三、实施调研并分析结果
循证教学中,学情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基于设计实施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最终的学情判断,实现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教师借鉴现有的文献设计好学情调研方案之后,可以在课前向班级学生进行调研,以获取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实施调研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对调研实施方式进行组织安排。
这里仍以W老师的学情分析为例。在设计好前测调研工具后,W老师将其分发给本班学生进行数据采集。他通过阅读研究文献,发现学情调查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保证通过调研工具获得较为可靠的数据:一是逐题下发,即将所有题目裁剪成小纸条,逐题下发,完成一题回收一题;二是由难到易,即题目发放遵循由难到易的原则,前测题如果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发放,极易使前测变成一份导学案,使前测过程变成学习过程,这会对学情调研产生极大的干扰;三是访谈跟进,即如果学生在前测题中没有写清楚做題思路,要适时跟进访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W老师借助文献证据为调研实施提供了方法保障,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研究者收集学情数据之后就进入数据分析阶段。一方面,研究者需要运用相关工具对数据结果进行解读和判断;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将数据分析结果与已有学情调查的研究证据进行比对,以确认特定班级、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如果已有研究证据对学情水平高低产生影响的前因条件做了分析,教师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时可以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确认,为准确评估学情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需要将数据分析结果与相关理论、研究证据进行对照,形成学情水平判断和解释,实现学情分析的证据迭代。
例如,W老师在收集到学生前测题的答案后,可以将学情划分成五个层次,进而统计出不同学生的学情水平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比例(如右上表)。为了使学情判断更加深入,教师可以选取各水平层次中的代表性学生进行访谈,综合得出学情判断的最终结果。
W老师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班级中有一半的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不能深入理解,只是简单记忆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宽,但没有认识到度量的本质;同时对长方形面积公式不理解的学生大多数通过邻边相乘的方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见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不理解是造成负迁移的原因。W老师的学情调研进一步证实了现有证据中学生存在不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误用邻边相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同时,W老师的学情调研进一步揭示了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不理解进而导致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出现迷惑的因果联系。因此,W老师在教学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理解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扫除思维障碍。另外,W老师可以将自己的学情调研过程及结果写成文章并发表,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研究积累新的证据。
(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贵州省毕节市金沙教育研究院 温宁、邓紫依: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专栏文章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如何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师教育项目对师范生专业学习及其从教表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7197401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2020年度重大课题“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政府—学校(UGS)伙伴协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ZSJSJYZG01)的成果]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