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前郭县第三中学,吉林 松原 131100)
综合性学习自2001 年由语文课标列为必修内容之后,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工作就进入了快车道。历经了20 余年的发展后,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兼顾时代性与学科性的一种强化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022年版的新课标又针对综合性学习增加了一些活动指导要素,意在使其价值得以连贯且持久地发挥。不过,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为此,以初中语文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其直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被写入课程标准已经超过20 年,但论及教师对其了解的程度,不多也不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当下的培训仍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几乎没有针对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培训,也就是说,课标中重视的内容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研计划中,很少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其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综合性学习相较于阅读和写作,在考试中的占比很小。缺乏考试机制的约束,并不单是无法在意识和行为层面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的前提下,对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无从下手,从而出现“唯语文”“泛语文”等现象。缺乏系统培训引发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质量的高低全凭教师个人的素质。教师的素质高则活动质量相对有保障,反之,则容易让综合性学习陷入困境。综合性学习要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只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去完成,无疑局限了课程的功能与价值。教师也会因为不能广泛地观察到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真实表现,而丧失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的机会。
目前,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来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和教育资源投入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15 次综合性学习,虽然从总量上看并不多,但是这些内容大多需要前期做准备、后期做反馈,可实际上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更多课前与课后的时间分配给综合性学习。教师也普遍反映课时量太少,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仅有的一些课时,还存在被阅读、写作等学习占用的情况。课时的分散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连续充分地开展,无法做到量质兼顾,效果不尽如人意,最终潦草收场的情形更为多见,违背了课程的属性。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开放性、生成性学习,所需资源外延宽广、内涵丰厚。但是校际的差距、地域的差异会造成活动资源投入的悬殊。这些悬殊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弥补的。近年来,一些教师尝试使用线上教育资源做补充,但因为这些资源缺乏普适性,运用的效果并不好。加之其在考试中的占比不高,学生对这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不高,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效果所获甚微。
教学评价是所有学习都不能缺少的环节。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也应该与其学习内容相对应,表现出生成性、实践性与综合性,在评价方式上也因为其不依托纸笔测验,而要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方式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表现出单一乏味的样貌。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读书交流、手抄报和专题探究。这三种形式本应对应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读书交流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手抄报以成果展示为评价的依托,专题探究要以书面评价做总结。但是,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习形式时,使用的均是口头评价,且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一人,这就使得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存疑,丧失了评价应有的价值。这也说明,围绕评价这一要素,如何去设置评价标准、如何融入更多评价的主体、如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仍有很多需要钻研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影响的不仅是学习的效果,还有学生的情感动能,这对综合性学习的落实无疑是一个无形却巨大的障碍。
教师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关键且最能动的要素,教师如何看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和效果。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提出已经超过20 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属于“新生事物”。对其认识与理解必须以系统的培训为载体。首先,要对教师开展课标的培训。课标传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对时代育人和学科育人最准确的诠释,可以帮助教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课标在宏观上做出的指引,会让教师深刻理解为什么要重视并践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过,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课标所指的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不一样。如常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课标提出的要求,它需要通过多次多轮的综合性学习得以实现,是对每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也需要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加以体现。其次,在厘清宏观与微观的异同之后,教师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悉心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在整个教材中的贯通性和递进性了然于胸,并明确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的关系,让其成为阅读和写作最坚定的支持和辅助基础。例如,教师在经过系统的培训后,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在主题上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外,还对自传统文化类到语文生活类再到综合实践类的分类中了解到其主题外延不断扩大、各类训练指标螺旋上升的事实,以此为依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不会再出现简单的修改套用的情况,也会在意识层面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最后,还要对教师的学情把握与研究能力进行培训。因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以学情为基点开展的培训,正是为了对应课标培训中的内容让教师获得帮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的方法,把课标和教材更具体地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去。例如,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属于语文生活类的主题,着重培养学生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整理信息、归类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有立足本学科对听说读写的训练,也有社会范畴的人际交往内容,是综合性学习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主题,教师可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对这一主题的学习,给予学生“搜集”“组织”“分享”等明确的词汇,让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时能得到更具体的指引,也给予教师充分观察和深入分析的机会,把系统培训的成果快速地转化成实践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以致用,因此,学生获得的语文学习资源越丰富,其致用程度也必然会越高的。但是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等客观要素的束缚,学生无法充分投入综合性学习的状况也是属实的。为了尽可能规避这些问题,把教学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以学生积极参与的动能去最大限度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补足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可以推进的办法。教师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综合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文字部落”之前,教师就在班里成立了“编辑部”,内设文字组、图画组、宣传组等,由学生负责班刊、板报的创作设计。同时,又以积分的形式鼓励班里所有的同学积极投稿。在综合性学习开始之前,已经在班里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待“文字部落”活动进入实践阶段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教师把学生平日的文字成果展示出来,以写作心得会的形式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学生以自生资源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进入了“学以致用—提升—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除了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对资源的整合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虚拟情境,培养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进行“古诗苑漫步”时,教师让学生化身古代诗人,以朗诵会、鉴赏会等形式收集整理古诗,畅谈创作初衷,再把同类型的古诗放在一起组建赛诗会,语文听说读写几大模块的内容由此得到了紧密结合。
再有,综合性学习还可以借助各个学科的力量,即利用各个学科独特的属性建立学习任务群,用学科延伸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语文学科与音美学科的跨界合作,提高了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语文学科与数理学科的跨界合作,让学生受到了较为缜密的思维训练;语文学科与体健学科的跨界合作,奠定了社会现实类学习的基础……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由浅至深的变化,最终为高阶思维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准备。从这一系列的编排中也可以看到,教育资源并不能成为掣肘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绝对障碍,善于从生活中开发资源为学所用,更符合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评价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状况的准确反映,应以促进学生进步为出发点展开评价。教师要具备“教学评一体化”意识,将多元化评价贯通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教师要摒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和传统应试教育的评分挂钩的做法,把多种评价方式融入本身就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调整口头评价,对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随时给予口头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及时的了解,从而做出调整与改善。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评价语言一定要精准,尽量避免使用“好”“不错”“不对”等笼统的评价,而是在正面肯定的基础上详细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操作性更强的指导。以“演讲”的评价标准制定为例,教师和学生先是各自查阅资料获得评价细则的初稿,然后共同商量,把其中与学情挂钩不紧密的内容去掉,对留下的评价细则进行讨论,最终敲定的评价细则有内容、态势语、语音、语调、语速、语法、条理等几部分内容。学生围绕这些细则展开学习,就会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除此之外,档案袋评价法、反馈跟进法等评价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这些评价不仅夯实了学生学习的成果,也可以详细记录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成长变化。例如,档案袋评价法会把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产生的文字、图片等全部收纳其中,然后通过定期整理、归纳,不断检阅个人的成长。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还能反思自己的实际水平与设定标准之间的差距,获得持续努力的动力,不断思考与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当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样时,学生从评价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就越来越丰富,参与活动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强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也就越来越多。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提出后,一线教师做过诸多尝试,结果多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教学缺乏丰富的资源、评价缺乏多样的方式都有关系。笔者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其教学实践的能力;以任务驱动集合教育资源,完成对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入多元化评价,促进师生动能持续发力等策略,意在通过这些策略的适用性与推广性真正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感受语文之美,又能够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