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2023-05-11 16:28:46于雷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乘方藤野鲁迅

于雷

(抚松县外国语学校,吉林 白山 134500)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的出台,“核心素养”再度成为热议的教育命题之一,坚持素养导向已成为中小学推进课程改革的一大原则。“学会学习”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向学习方法、学习意识、反思能力、信息意识等维度。抚松县外国语学校于2018 年开展的“主问题教学”研究,直指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构的问题。在研究中,教师们聚焦课堂,踏实教研,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主问题教学的相关概念

“主问题教学”最初是由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针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教学理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全学科的系统研究。抚松县外国语学校对“主问题教学”的初步研究也只集中在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直到2018 年才在全学科得到推广。

“主问题教学”的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设立“主问题”和“子问题”,让“主问题”为整节课确定基调,以“子问题”为支撑和链接,组织教学和学习,构建主线明确、脉络清晰的板块式教学。在“主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能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学科知识。其中,“主问题”是指教师依据课标,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能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问题,是能影响学生学习效能的关键问题,是能牵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设计探究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子问题”是骨架,支撑“主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起着建构具体探究活动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一)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主问题的整体性不等于子问题的机械之和,不是简单地把内容分成许多部分,然后再将各个部分平铺直叙,逐步讲述。整体性原则要求课堂设计明确整体目标,提炼各个要素,通过对每个要素的教学,逐步完善对主问题的解答和阐释。主问题的设计应当突出重点,立意深刻,指明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展开课堂活动提供关键的参考和路径。主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各个要素展开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自己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不要全程灌输课堂内容,而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在课堂内容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要求教师细致分析每名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进度以及知识水平,因材施教,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在启发和引导上下功夫,做好育人和学习的领路人。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应让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让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就能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的主问题是最具指导意义和探究价值的。总之,主问题教学应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不等同于因材施教,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知识、能力水平把授课内容进行分层,针对各个层级提出对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路径,并据此展开独立学习与探究。其次是要求课堂的展开遵循层次顺序,先解决基础问题,从基本要求一步步深入,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程度,分别指导,因材施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主问题设计的角度

1.激发兴趣设计主问题

兴趣对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无限的潜力。抓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地引导学生从对知识的兴趣,转向探究内部规律,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通过“过山车”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在轨道上保持上下高速运行的?从生活走进物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明确“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这一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2.围绕目标设计主问题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应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深挖教学目标。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一文讲述了邓稼先先生的生平事迹,这一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到邓老的高尚品质与伟大人格。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并以邓稼先为主体,根据课文内容对邓老做出评价,并引用原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其实,主问题即是:“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文本之后,学生可以找出课文中体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词语和关键句,并进一步总结出邓老无私爱国、鞠躬尽瘁、舍我其谁的品质,有的学生会因此感动,从而说出了“邓稼先老先生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敬仰怀念”等兼具概括性和个人情感的高度评价。在这个案例中,主问题设计看似简单,却能够引领学生从对文字的阅读到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走进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切感受,紧紧抓住教学目标不偏离,实现以主问题引领教学的目的。

3.把握规律设计主问题

好的主问题能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一定的梯度设计。要注意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范围内,既不让学生感到问题太简单而失去探索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因为问题难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英语八下“Unit 4 Section B 2a-2e”这一课文的主问题确定为作者的写作意图“To keep balance on study and relaxing”。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管理内容。以“learn to relax”为话题,通过中美的共性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孩子的压力之大,又以两个不同国家母亲对是否参加课外补习班的不同意见以及专家的观点,来批判太多的压力会抑制孩子的发展,最后指出快乐的孩子要比成功的孩子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个别生词的猜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思维导图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明晰文章脉络。

4.促进成长设计主问题

正如《问题推进式教学》 一书中所说:高效课堂两个最深刻的判断标准就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青春飞扬”一课从“什么是青春”的讨论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如何不负韶华,充实地度过青春”,让学生深刻思考青春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于青春发展的期望。基于这样的教学逻辑,可以将“青春如何飞扬”设置为主问题来对整堂课进行引领。要进行青春飞扬,前提是必须拥有成长的渴望和飞扬的力量,所以确立了“青春的渴望”和“青春飞扬的力量”两个子问题。为了完成两个子问题,必须明确青春飞扬的渴望,及青春飞扬所需要的力量是自信和自强,从而确立了“青春飞扬的渴望、青春飞扬需要自信和青春奋进需要自强”三个微问题。课堂上以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在主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能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学科知识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达到育人目的。

5.提升素养设计主问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理解乘方的意义,即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因此,确定本节课的主问题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是什么? 进而设立了三个子问题: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如何进行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符号有什么规律? 围绕三个子问题,教师由特殊到一般地引出了乘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从而将乘方的运算问题转化成乘法的运算问题,这样化未知为已知,既分散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不仅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计算的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主问题教学的课堂应用

主问题教学的提出,明确针对了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串问、碎问、浅问等问题,这一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接下来,笔者以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 一文为例,阐释如何在课堂上开展主问题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鲁迅的大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加之《藤野先生》 篇幅较长,情节简单却主旨深刻,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想要传达出的深刻观念。那么,何不用一篇浅显的文章将孩子们带到探究的旅程中呢? 于是,笔者选择了《华老师,你在哪儿?》 这篇感人的小文,确定了“点亮生命的星辰”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在‘文眼’ 中读出了文章怎样的内涵?”为主问题,以“为什么作者如此‘想念’ 华老师?”“为什么鲁迅认为藤野先生是‘伟大’ 的?”为子问题,依托一个主问题和两个子问题实现了长文短教。

结合教情与学情,笔者将《藤野先生》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梳理概括典型事件,透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格,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而是以《华老师,你在哪儿?》 这篇小文为切入口,在第一个子问题“为什么作者如此‘想念’ 华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文眼和通过分析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为《藤野先生》 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在《藤野先生》 中又以“为什么鲁迅认为藤野先生是‘伟大’ 的?”为子问题,一线穿珠,层层剥茧,带领学生运用第一篇文章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讨论、探究。

教学环节一:抓住文眼,直奔“伟大”。本环节,笔者带领学生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入手,直接抓住回忆性散文中主人公的特征,即“伟大”。

教学环节二:关注整件事,质疑“伟大”。本环节,笔者请学生读一读鲁迅与藤野先生最初交往的片段,尤其是修改讲义的段落,并运用文本改写的方法,提醒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把握作者的心情与情感。具体方法是: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虚词,如“便”“每”“很”“原来”“都”“不但……连……”“都”“一直”等,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悟、分析比较的方式,把握鲁迅彼时彼刻的心情。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提出有关文本中内容矛盾的问题:批改学生的作业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什么作者看到藤野先生的批改后,会产生不安与感激的情绪? 藤野先生指出作者所画的血管图只是有些微的偏移,为什么20 多年后作者还是充满感激,并为当年的任性感到自责? 这些问题其实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处”。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结合后文的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进行探究。

教学环节三:品读句子,体悟“伟大”。本环节主要是围绕鲁迅求学仙台的经历,以及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中内心情感或志向的变化展开。一个“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既将 《藤野先生》 与《琐记》 《自题小像》 对接,同时又将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丑态揭示出来。而教学的生成恰在于此,学生在读《琐记》 相关资料时,很自然就理解了鲁迅求学的初衷,体会到他在日本时的孤独和悲伤,甚至联系到《父亲的病》 等文章,深入探讨当时鲁迅的内心。当然,在后来的两大事件中,鲁迅决心弃医从文,也是影响鲁迅一生道路的关键事件。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

教学环节四:思结尾语,升华“伟大”。本环节,笔者带领学生抓住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一中心句,体现出了藤野先生的教诲对于作者人生轨迹产生的巨大影响,也体现出藤野先生的人之光辉成为作者人生道路的指引灯塔。

本节课,四个教学内在逻辑性强,尤其是对“伟大”的把握,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纲举目张,整节课脉络陡然清晰。学生的分析鞭辟入里,从与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件中可以感受他的“伟大”,课堂轻松活跃。可见,一个巧妙的方法能够让看到“鲁迅”就害怕的学生爱上“鲁迅”。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主问题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让学习更具效能,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乘方藤野鲁迅
幂的乘方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藤野先生谈鲁迅
“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自嘲》句
深入认识二次根式
鲁迅看书
认识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