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娟 耿广惠
(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实验小学 江苏 徐州 221145)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观培树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强化思想认知。要充分考虑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特征,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在课程中积极呈现。小学语文新课标同样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这高度契合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这也使得小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
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新时期育人的关键使命。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结合,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度合作,在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效融入价值观塑造。课程思政是在各学科教育中融入与课程本身相适应的思政元素,深度挖掘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产生更强的思政教育价值。教育者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德育观念逐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进而产生积极的长期效应,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标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得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育人的最终呈现方式。小学语文课程要持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文字、语言以及文化形成直观的认知与积极的情感,激励学生热爱语文,发展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进而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品格与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效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小学语文课程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使得语文课程在学生道德品质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以文化吸引学生,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可度。小学教育是启蒙性教育,语文课程更是小学教育的关键性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理想信念引导、情感价值熏陶、政治观念塑造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和显著优势。
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是推动课程思政落实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在构建语文课程思政体系过程中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发挥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推动课程思政的实现,同时依托教学评价及时反馈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做出优化调整。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精心选择了很多优秀的篇目,其中很多课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方法传递出爱国情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课文作为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均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思考,接受语文思政元素的熏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否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认知观念和具体行动,及时反馈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优化。
教师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统一起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需要将知识和价值有效整合统一,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课程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应用,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和文字记录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讲述了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中国人特有的优秀品质,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国家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更是感悟和内化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环节不仅要关注文字本身,更要带领学生深度咀嚼和品味文字,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深刻价值。
价值塑造不能够止步于课堂环节或停留于思想层面,否则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教材与生活统一,真正将教材中讲解的内容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使小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对学生产生持续性影响。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设计了多样化的内容,涵盖了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非常重要的熏陶和影响。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选文培树学生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或博物馆并了解历史等。当学生的主观意识被调动后才能够形成强烈的自我感知,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其中:显性的方法主要用于可以以直观的语言、文字或图像方式与学生展开交流的课程思政内容,隐性方法主要用于学生自我体验和需要的课程思政内容。教师将隐性和显性内容有效统一后可以保证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有效凸显出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运用问题设置、情境构建、语言表达、讨论交流等方式落实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在日常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环节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同,培植学生家国情怀。
评价是课程思政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全面的判断,进而明确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做出调整,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思政的效果具有实践性和潜隐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的评价方法,又要实现教学评价的持续创新。传统评价以书面评价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容易片面或脱离实际。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评价之中要不断创新评价模式,例如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行为方式、活动状态等,通过全面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发展状况,检验课程思政的渗透效果。
课程思政需要围绕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等内容提供思政内容。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在单元主题设置的过程中同时确立了人文主题并选择了多篇相关课文,依据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特征可以将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学生在了解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后将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由此产生政治认同感;第二,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语文教材中介绍了我国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特色建筑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国家形成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第三,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则,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内学习与生活,成为一名守法公民;第四,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选文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歌颂了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的事迹,学生在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后将自觉向他们学习,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逐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第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学生学习和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后将会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深刻认知,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传播优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资源挖掘为基础,语文教材是最主要的教育资源,而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挖掘出的其他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则可以作为有效补充。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和拓展资源,为语文课程思政提供重要的补充。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内容设置环节以“人文主题”为中心,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时可以结合单元目标对应确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少年中国说》 《圆明园的毁灭》 《小岛》 三篇课文以及《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三首古诗,这些篇目以“爱国情怀”作为人文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区域课程与校本课程凝结了学校所在地区的优势资源以及众多教师的经验智慧,这部分资源可以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从中挖掘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资源,重点突出涵盖传统文化、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的资源,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成长速度很快,而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及思维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学段的客观要求选择适合学生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可以利用教具、游戏、多媒体等学生容易接受且直观有趣的方法展开。如一年级开篇“我上学了”板块,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小学生活,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展示中国地图、国徽、国歌、56个民族的风俗和传统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小学中段学生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学支架协助学生获取知识并实现思想的发展,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课文涉及几件事”“几件事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周恩来为什么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三个问题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逐渐深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与思想。
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强化课堂反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施教学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关注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化。教师同时也要认真观察学生与同伴相处时的表现,同时认真倾听家长的反馈,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言行。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升国旗》 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升国旗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境界的变化,并且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有效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落实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