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静
(天津华兴医院, 天津 30027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疾病,发生率高,特点在于以纤维环断裂、髓核突出,是一项退行性改变。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是腰痛、活动受限,并在外力作用下会加重病情,如反复的腰扭伤会加重椎间盘承载能力,也会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不利于患者生活和工作的维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故而在诊断中要针对症状、体征进行检查,结合医学成像技术进行分析,在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下,X 线检查腰椎图像的效果不佳,在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CT 和MRI 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在诊断期间多层螺旋CT 用时较短,并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可实现多方位、多角度观测[1]。 磁共振(MRI)扫描方式能够实现多方位成像,且对软组织具有高的分辨率,对于病变组织的解剖形态改变,病理学变化等均进行分析,在及时诊断、治疗下有助于防止骨骼恶化,降低致残率。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与CT 图像均为“数字图像”,相似度较高,并且不同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的断面图像以不同灰度来显示[2]。 对患者而言,在接受治疗后也可以缓解病痛,降低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 鉴于此,将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2种检查方案,结果证明,CT 和磁共振方案均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病变部位扫描,但以MRI 诊断下的分辨率更高,故而对患者的诊断准确度也随之提升。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将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0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2 种检查方案,所有患者中,女性41 例,男性29例;年龄35-70 岁,平均为(44.07 ±5.03)岁。 将2 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所有指标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标准:认知能力正常;入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在知晓研究内容、目的的前提下自愿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患有其他骨科严重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缺失,随访期间失联;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心、肝、肾、大脑等严重功能障碍者。
以检查方式不同分为CT 诊断组和MRI 诊断组。2 种检查的数据均有专门的护士负责记录,诊断结果是2 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讨论和研究而获得。 CT 检查采用仪器64 排螺旋CT 对患者进行检查,仪器的具体参数为,层厚1 mm,层距为0.5 mm,管电流照常为140mA,管电压也照常为80kV。 患者为平卧位,扫描层线要平行于患者的椎间隙中位线。需要注意的是告知患者维持仰卧的体位并平扫脊柱。 同时,先进行正侧位扫描,随后对L3-4、L4-5以及L5-S1这3 个腰椎间隙轴位进行扫描,对腰椎软组织窗以及骨窗图进行检查分析。 要测定腰椎间盘密度、形态以及椎管形态等。 并且需要去除对观测有影响的部分时,可将图像处理软件与图像处理软件相结合后进行处理,然后采取重建,最后可观测到相应得到的图像。 MRI 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 进行检查,主要参数如下:层厚为4 mm,层距为1 mm,设定矩阵为224 ×320,随后明确病变位置,关注是否存在椎管内狭窄。 患者检查前需要将护腰、金属挂饰去除,并为仰卧位,按照顺序从腰骶椎自旋回波矢状面、T1WI 以及T2WI 进行扫描,观察矢状位时候的腰椎间盘性状,以及椎管前后、左右径宽度、狭窄程度,观察脊髓以及两侧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是否存在变性。
针对不同检查方式进行检出率对比:主要分为4种类型,即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游离。 最终以手术诊断为金标准。另外,对比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脱出诊断的准确率和灵敏度、特异度。
处理软件选用SPSS 20.0,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予以表示,采用卡方(x2) 检验。P<0.05 表明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MRI 诊断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为97.14%,高于CT 诊断的84.29%,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 种诊断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率对比(n,%,n=70)
在对比腰椎间盘脱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可见,MRI 检查下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CT 组,其中,MRI 腰椎间盘脱出诊断下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0.00%、96.00% 和94.29%,对照组则为80.00%、92.00%、88.57%,2种诊断方式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腰椎间盘脱出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特异度对比(n,%,n=70)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MRI 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6.15%、97.73%、97.14%,对照组则分别为88.46%、93.18%、91.43%,2 种诊断方式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2 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特异度对比(n,%,n=70)
从临床上看,腰椎间盘突出表现为患者腰椎间盘髓核相应组织突出,破坏了纤维,也刺激了神经、马尾神经根等,患者在长期劳损状态中对腰肌造成损伤,且在近几年的发生率增加,这与人们生活压力、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随着病情加重,症状有持续疼痛、麻木表现。 若疼痛严重,不仅会出现锐痛、刺痛,肢体也会变得酸麻,长此以往,肌肉出现萎缩,会使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 腰椎间盘突出一般是向侧后方突出,压迫通向一侧下肢的神经根,进而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当压迫比较严重时,神经根支配肌肉的力量减弱,患者的跖屈力量会变得不足。如果患者出现了足下垂现象,则说明神经根压迫已经十分严重了。 如果椎间盘突出向后方正中突出时,会压迫到马尾神经,马尾神经支配会引起感觉及大小便功能。 当症状加重时,患者大小便会变得不正常[3]。
腰椎间盘具有生理弧度,可与周围韧带连接,以腰骶椎交点为主要的受力点,且长期高强度工作下会产生应变,导致承载力不足,引发退行性疾病,且以损伤性表现为主。 在骨科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人数多,在大数据统计下[4],青壮年群体多,且女性患病率高,左? 侧发生率高于右侧。 患者腰椎长期劳损会引起神经根、纤维环受损,在脊柱外力不平衡作用下会导致椎间盘核碎裂,此时则会引起背部、腿部、腰部疼痛,突出物破裂更会导致周围腰椎神经受压,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从患者的表述中可以总结出,患者有坐立困难的情况,疼痛范围广,从腰椎到下肢都普遍存在,需要卧床休息,且如果患者病情严重,仰卧状态也难以缓解疼痛,甚至不能长期站立,对行走造成影响,生活质量下降。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要结合不同类型进行治疗,故而必须做好影像学鉴别诊断。 从调研中,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该疾病可由多因素引起,与外伤、椎间盘血液循环不足有关,不同患者由于体征突出部位、程度不同,腰椎功能受损程度也不同,如腰椎弯曲往往向前,骶骨弯曲则为向后,交叉口处的压力更大,也是容易受损的主要原因[5]。 在病变分析中,? 右侧病变多,这与人们的运动习惯有一定关系,由于由此肌肉发达,承受力多,故而引起右侧突出。 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影像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则就此开展了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诊断方式图像更加清晰,也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MRI 诊断技术在诊断腰椎结核患者过程中广泛应用。 在影像学技术中,X 线、MRI 与CT 诊断均是常见措施,X 线检查能够对腰骶椎前后间隙进行反馈,对脊柱不稳、腰椎间盘滑脱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其具有非特异性,只能结合间接征象进行诊断分析,故而具有局限性。 CT 诊断技术则可以显示椎间盘局限性肿胀,具有直接征象,可以观察椎间内突出与椎间盘密度一致的情况。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有椎间盘大小、性状改变。 在CT 间接征象中,还有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位移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CT 影像学检查手段操作更加的简单方便、迅速,比X 线片的密度分辨力高,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可以防止组织结构相互重叠,图像更加的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在医学影像学中MRI 所提供的信息量远远高于X 线片等其他成像技术,在临床上诊断椎间盘突出病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显示被检部位的组织结构。 在MRI 诊断中,其优势在于组织分辨率高,可以为腰椎间盘这一疾病提供分析依据,直接征象则为突出髓核外低信号纤维环,如果突出髓核与髓核本体无关,则认为是游离状态的。 MRI 检查方式可以清晰地诊断出微小的组织病变,操作比较快捷、精准度更高,对人体几乎不会造成损伤,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外,患者也会有脊椎、硬膜囊以及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要重点关注。 总体可见,CT 诊断可以直接地观察椎体附近突出物、神经根受压情况,具有高密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可以对疾病的位置、大小增生情况进行反应。 MRI 诊断可以对脊髓受压退变、形态和信号进行反应。 但是CT 诊断会由于角度问题出现误诊,MRI 由于高分辨率可以更好地检查椎管内容物,故而,在观察病变特征上优势显著,可以在多序列、全方位成像下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6],和CT 相比,MRI 的诊断中可以对软骨、韧带损伤进行显示,在诊断多疾病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为了分析影像学技术的原理,笔者也从其他学者处进行了原理探讨,多层螺旋CT 能清晰显示关节和骨损伤,重建技术能从多个平面和方向观察椎间盘突出情况,对于早期诊断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MRI 在射频脉冲的激励下,通过氢质子的共振来采集图像信号。 与多层螺旋CT 相比,MRI 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可与多参数、多方向、多层成像技术相结合,为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MRI 的检查原理主要是通过氢质子在射频脉冲的激励下,收集相应的图像信号,通过结合多参数多方位以及多层面的成像技术,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我们可以联合以上2 种形式,而非单一的鉴别诊断,这样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误诊率。 为了更好地分析影像学诊断技术,笔者也调研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7],并进行了总结分析。 (1)MRI 的组织分辨率高,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可以从不同的位置进行椎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的观察,对于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可以直观观察椎间盘和脊髓病变,为医师诊断提供支持,在操作上简单,诊断上精准,适合临床推广。 MRI 在成像中也会对伪影等干扰因素进行排除,对脊椎、脊髓解剖结构清晰显示,通过矢状位一次性成像,完整性可得到保障,且不仅对边缘骨硬化进行了反映,还有助于病变结节数量的观察。 (2)在CT 诊断中其具有辐射性,但是检查应用范围广、检查的用时短、费用低,在钙化检验上效果较好,这也是一个优势,特别是在CT 技术的发展中,可以结合三维图像显示病灶结构,提升了诊断效率,故而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和需求给予检测支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2 种方案的联合检测,提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 有研究认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MRI 的准确率高于CT,具有明显优势,在CT 诊断椎间盘钙化、积气上,也有自身的优势,故而2 种诊断方式均有各自的应用价值,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结合本次调研可见,MRI 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为97.14%,高于CT 诊断的84.29%,对比差异显著(P<0.05)。 此外,胡博[8]研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实施CT 和MRI 检查,发现MRI 对椎间盘脱出诊断灵敏度为95.00%,均显著高于CT 的80.00%,这与本次调研结果具有一致性。 另一方面,本次调研中,MRI 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CT 组,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提示,MRI 和CT 均对椎间盘突出和脱出诊断效果可靠,但是MRI 诊断效果相对较好。 临床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诊断方法,提升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杨民[9]提出,CT 主要通过X 线进行断层扫描,可获取立体图像分析其中的细微病情改变,借助三维信息显示病变,分别对轴切面、冠状面、矢切面进行影像摄取,而MRI 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将脉冲信号转换为图像,在三维断面上更多方位地展示患者体内的组织与结构,使得病变的观察信息更多,内容更加丰富,临床的分期诊断也可参考更为充分的图像信息。 MRI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检查结果也会受到检测者自身水平的影响,在扫描期间和结果判断上存在差异,这就会造成漏诊、误诊。故而,必须做好内部培训,针对不确定问题可进行内部讨论,以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的指导帮助更多年轻医师进行阅片分析,得出可靠结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习惯,积极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尽早接受规范有效的诊断,在有病痛、病症后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对改善预后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与CT 诊断相比,MRI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相对更高,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同时,在诊断细节上,多层螺旋CT 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临床诊断中与MRI 诊断相结合,有助于诊断率的提升[10]。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其实施MRI 与CT 诊断能够分析椎间盘钙化、积气等征象情况,在检查中可优先选择MRI 诊断方式,必要时辅助CT 检查,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 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仍然较少,未针对检查方式进行检查时间、检查费用、患者接纳度等方面的分析,故而需要加大样本量来深入分析,得出更全面的研究结果,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