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 王姝雯 陈笑芬 沈淑敏 夏静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开始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在众创空间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建设水平不平衡、发展不均衡、服务的质量不高、运营的成效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如今,江苏省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渐有了明显的提升,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得到了巨大的优化,众创空间在江苏省创新创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0-0036-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0.036
1 引言
当代是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众创空间是与之呼应的可以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其在近代才被提出與运用,对于其作用还不甚熟悉。随着国家的推广,众创空间将会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给予创业者更多施展的空间,但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尽量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
2 众创空间研究背景
在科技创新趋势下,众创空间的发展有了不小进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但由于江苏省众创空间发展较晚并且很多时候忽视了“双创”融合的思想意识创新,众创空间的发展受阻。国外众创空间发展较早,Fab Lab是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开始实施的一个小型工厂,可以制造出几乎所有的产品和工具供使用。2006年,作为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针对MIT研究人员对其运作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做出的努力和试验进行了许多专题的报道和大量的讨论。Fab Lab网络的扩大,逐渐带动全球的一股创客浪潮,在此基础上,国外最早研究创客空间的是Britton(2012),提出了Fayetteville免费图书馆中的相关创客空间。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到2015年才开始对众创空间进行研究,绝大部分是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孵化的实施设备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多个角度展开。
调查发现,能在中国知网搜索出的关于众创空间一系列发展模式的不同研究有且仅有数十篇,其中第一篇关于研究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是赖晓南和万文博(2015),提出各地区应该立足于当地创新创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来完善当地创新创业系统;刘绪军、桂德怀(2018)研究分析了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对于众创空间各种运营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从“准确进行定位、各个项目支撑、各种资源整合、体系制度创新、扩展国际资源”层面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进行众创空间发展的推进措施。
综上所述,国外的创客研究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来说创业模式较为丰富,就国内情况来看,江苏省对于研究众创空间的模式数量还相当少,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文章主要对江苏省的众创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的发展模式。
3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众创空间”是“创客空间”衍生而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实践概念,是顺应当今创新大同的趋势,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等各方面构建的相对成本较低、便利程度较高的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中将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等优质资源引进众创空间的发展构建,力求打造研学两用、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1]。当今社会创新创业主力军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面向新时代的同时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也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建设模式同化现象严重。在政策推动下,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多是以空间的联合办公模式为主,偏餐饮的创业咖啡模式作为辅助运营方式,而真正为创客提供专业服务、专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类型的众创空间相对较少。[2]虽然休闲设施、咖啡馆这两类聚集程度较高的模式提高了人群活力,但没有结合地区特色激发创客们的激情以满足需求。
(2)成立发展地域不均匀。随着政策推动,众创空间的数量已初具规模,但在江苏各区域的发展分布很不均衡。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中可以窥见江苏成立的众创空间大多分布在苏州、南京、扬州等地区,苏北和苏中地区的数量极少。
(3)教育功能逐渐弱化。随着众创空间的成立,其主要作用还是偏向物理空间,除了提供场地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更重要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忽视,而这项功能的逐渐弱化更是使众创空间在发展中很难培育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商业人才,这也是众创背景发展下的一大损失。
4 众创空间平台背景
江苏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形成了大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下一步,江苏省要继续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完善服务模式,加强政策落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创业为全省创业创新的作用。
目前,江苏省的国家级专项产业众创空间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仍居全国首位。此外,江苏省还特别注重对接实体经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集创业、产业、文化、社区功能为一体的大众创新社区。整合众创空间等专业平台,高效结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打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攻坚战。接着在创业主体培育上,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强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40条政策、质量、发展30条政策,还从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营造宽容失败氛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发挥科技创新创业成果。
现在江苏省大学生、科技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创新创业的重点群体。此外,江苏省紧紧围绕双创打造双创plus版,激励创新促进转型,将焦点聚焦在富民助创业上,以打造更加具有竞争性的创新创业为重点,高质量地做好双创工作。一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建设,使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以支撑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质量增强效果,加强其动态管理,致力于打造成江苏省高质量企业发展的源泉。
5 众创空间发展优势
5.1 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政府支持拓宽众创空间平台
近几年来,江苏省深入实施“创业江苏”行动,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提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效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江苏将以专业化、特色化为核心,加快推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能力、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在强链补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5.2 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优先于众创项目
截至2018年,我国众创空间的发展不够成熟,仍然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公布的全国省市众创空间享受财政资金支持额文件显示,江苏省政府机构对于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最大,其享受财政资金支持额4.72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4%。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进一步加大配套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苏政办发〔2019〕33号)指出:对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预决算公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财政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好的地区,给予一定奖励。如:对列为省级试点的PPP项目给予前期费用补贴,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实施落地的,按社会资本方出资资本金的1%~5%给予奖补,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为2000万元。
5.3 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完善服务模式
2020年以来,江苏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政策落地,完善服务模式,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手抓疫情科学防控、一手抓有序复工复产。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保障服务供给不间断,全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超过1.2万场次,对在孵企业培训超过44万人次。
5.4 众多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促使“众创裂变”
江苏拥有167所高校,是全国高校最多的省份,大力推动了江苏省的创新创业教育,全省各个高校努力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植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基因,锻造敢闯会创双创生力军。同时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众创空间在江苏省的“众创裂变”。
6 众创空间数量成果
自前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这一概念,我国众创空间开始萌芽,并从2015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2020年这一时间段内,我国众创空间数量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700家左右,到如今的10120家,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以看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势不可挡。
在众多省份中,江苏省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省份,经济发展程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创客吸引力巨大,在此开展了众多共同创业的平台,所以江苏省的众创空间数量优势得以显现。据人民网报道,截至2020年,省级以上的众创空间在整个江苏省共备案900多家,创业团队和企业的入驻数量有3万多家,众创空间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有224家。而在江苏省内部,由于经济发展差异和高校数量不同,导致虽然全省众创空间已初具规模,但各个城市之间拥有众创空间的数量有较大差距,如表1所示。
7 结论与展望
众创空间作为顺应当今创新大同趋势,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以及经资本化途径构建的新型开放式创业孵化机构,目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下,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成立,不仅数量逐渐增长,其对于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将重心逐步调整至其创新创业功能核心竞争力上。为此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要立足专业优势,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与科技服务。例如南京、苏州、扬州等热点城市在深度优化创新创业功能的同时,也应将自身城市的地域特色与空间发展相结合,提高自身发展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创业专业聚焦。
二是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创新运行机制。随着创客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更加完善加固,创客之间的发展运行机制也应共同开展创新工作,共建创新创业专业化众创空间。
三是做强创业平台,结合产业科技与社会。不断加强创新众创空间,秉持着开放性的主要特征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实体经济、社会民生需求给予帮助,同时面向社会,促进社会的创新与发展。[4]
本次探究主要从众创空间所发展的环境及趋势方面分析了此平台成长的演进逻辑,阐述了其发展的特征与优势,为以后深度发展探究奠定了基础,但现状依然存在着不足:
第一,以下本研究主要剖析了众创空间平台发展进程中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但未深入探索影响众创空间平台能力的潜在因素;
第二,对众创空间平台多元主体价值创新创业功能加以深化,但未基于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与价值需求分析。因此深入探索将会依据这些不足着重研究,推动众创空间创新发展,进一步实现众创空间平台多元参与主体的价值最大化。[5]
参考文献:
[1]许斌.江苏高校众创空间发展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6):210-211.
[2]金桐羽,张方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众创空间活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會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12.
[3]胡先杰.国家创新系统视角下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思路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5):504-509.
[4]张育广,张超,王嘉茉.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演进逻辑及路径优化——基于平台理论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69-77.
[5]王小清.江苏省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