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婷
摘要:本文以高校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众创空间的运行情况,结合认定标准,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选用数学模型加以综合计算。评价众创空间的发展状况和潜力,探索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从而反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关键词: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引言
众创空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在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创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提高,创业成功典型也不断涌现。麦可思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20万人选择创业。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使得高校众创空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创业者的重要服务平台,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它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业指导,也不等同于孵化器,服务类型不仅要涵盖专业服务、创客孵化、投资促进、培训辅导等类型,更要注重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符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致力于积极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发挥优秀的校园文化和高校学科优势,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在校大学生和创客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活力。
一、绩效评价指标初选
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发展始终受到各级政府和教委部门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众创空间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有些地区把建设众创空间数量当作硬指标,或者通过政策优惠强行推出一些成长性较差、功能性较低的众创空间,这只能形成表面的繁荣,难以从实质上促进创新创业。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众创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服务形式和意义等方面,在高校众创空间迅速发展壮大的大环境下,建立符合高校特点和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其运行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众创空间既应该在基础建设服务等方面严格达标,更要把握住发展的核心和本质,牢牢突出“育人”二字,切实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这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指标体系也不能是单纯的硬件指标的罗列,而是应当强调“质”和“量”相结合,其外在表现是高校众创空间的入驻团队数量、举办创业活动次数等这些定量指标,内部实质是成长的可持续性,如空间的服务特色、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等这些定性指标。
为更科学地评价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运行现状,通过对天津市几所高校众创空间的走访调研分析和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搜集,结合众创空间的认定标准,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我们建立了聚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情况、助力创新创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情况、总结服务特色打造精品的情况六个维度的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初选指标。其中,聚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情况维度包括创客、创业团队入驻情况、创业团队注册情况、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情况、开放性流动工位使用情况,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情况维度包括“一站式”综合服务情况、提供创业投融资服务情况、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情况、促进大学生申请获得知识产权的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维度包括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情况、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活动情况、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宣传工作情况,助力创新创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维度包括创新创业导师运行情况、促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情况、促进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情况,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情况维度包括运营管理的整体情况、促进市场化运营情况、建立线上咨询服务平台情况,总结服务特色打造精品情况维度包括探索众创空间特色服务情况、培育创新创业特色成果情况、服务创新创业工作改革情况。
二、指标计算和评价方法
通过对相关专家、众创空间负责人及创业者们的调研,我们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发现,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都达到或超过0.6,问卷整体信度良好。运用因子分析对各维度的观测变量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所有因子负荷接近或超过0.6,KMO值均接近或超过0.7,表明各维度适合做因子分析,且效度可接受,由此认为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科学且有效的。
在绩效评价中,拟采用熵值法结合突变级数法的综合计算方法。选用熵值法对指标重要程度和相关性进行分析,解决了在同一层次上区分指标重要程度和相关性的问题,为评价体系的指标排序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用突变理论衍生的突变级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确定所带来的主观性,也避免了定性定量指标混用而引起的单位不统一。
三、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基地,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建设人才高地,是重要而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绩效评价是个动态的过程,高校众创空间的绩效评价不仅可以使高校全面了解众创空间的成长情况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建议,也可以使政府部门对其进行实时跟踪反馈,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横向比较和学习,发现薄弱环节,得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双寿,杨建新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
[2]王李珺.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J].知识文库,2016(09).
[3]王迷迷,郝立,姜昌金.众创空间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影响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04).
作者简介:薛 婷(1985-),女,汉族,天津,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科员,讲师,研究方向:创业与就业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WDY-20161024);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运行现状评价研究(一般课题78)。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