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在具备良好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故而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分析英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话题导入、图片引导、游戏教学、进行互动、多媒体辅助的方式完成新式课堂的构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环境,在推动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韦婷婷(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英语不是我国小学生的母语,故而在小学阶段这一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未能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言交流环境,他们将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实践应用能力也很难提升,这阻碍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明确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借助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的机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一、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单一化
虽然在新课标下,多数小学英语教师都能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但是部分教师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强调反复训练和记忆,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有的学生缺乏对英语知识深度学习以及探索的兴趣,仅仅将英语语言视为普通的符号,而没有产生应用英语语言的欲望,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难以明确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并且參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未被充分调动起来。一些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这与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理念相悖,会降低整体的教学效果,为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设置阻碍[1]。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
当前,部分小学的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未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有的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未经过系统训练,之前甚至从事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这使得他们的教学效率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二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笔者根据调查发现,有的小学的英语教师人数较少,这些教师通常要承担起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容易被他们忽视,导致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
(三)缺少口语交际环境
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对语言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所学主题的情境之中,他们才容易形成语感,产生情感共鸣,他们的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但是,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在课内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课后也未能提供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如果学生缺少口语交际的环境和自由交流的空间,那么将会给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加难度。想要达成教育目标,就需要探索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教师要进行反思,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教育实践中寻找合适的策略。
(一)话题导入,拉近距离,激发表达欲望
在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课堂中,教师要能够保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且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课程导入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良好的导入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话题的方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英语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打造优质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激发表达的欲望,进而明确英语学习的意义,促进他们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话题的选择尤为关键。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激发兴趣为核心目标来设计话题,在课上从交流逐渐过渡到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讲解,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同时夯实他们的英语基础[2]。
(二)图片引导,生动教学,产生沉浸式体验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图片或画面容易产生好奇心,并且激发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这有利于他们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阶段的教材的话题内容一般具有生活性、故事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进行引导性教学,并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听、说环境。这样,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将自己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分享给教师、同伴,同时充分表达自己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在口语交际中理解新知识,在表达互动中锻炼语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四年级上册“I can play basketball”的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playing basketball、 playing football、jumping、swimming、climbing、skating等运动项目的图片,借此来提出“Do you like...?”的互动交流的问题。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想法后,教师可以提出“What can you do? Do you do it well?”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图片的引导下,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也会积极地展示自己在运动方面的特长,分享自己在之前的运动中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有趣的事,形成运动意识,还会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师可以基于此分析相关短语之间的差异,在交流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勇敢尝试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教学,改善氛围,锻炼交际能力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玩游戏,不少学生在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前提下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努力改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以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听力为基础目标,组织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包括“小火车”“打地鼠”“种植苹果树”“你画我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活课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英语语言知识在部分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的前提下自主实践,在良性竞争中积极合作、勇敢表达,在游戏中对英语语用技巧、习惯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达成理想化的学习目标[3]。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四年级上册“How much?”的单元时,教师将课程教学分为了以下三个部分。
Part 1:教师组织开展数字游戏,让学生每十人为一个小组,坐在相应的区域内,并且让他们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对应的数字。在每一轮的游戏中,教师会随机说出一个数字的英文,对应数字的学生需要站起来并做出PPT中展示的动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正确率高。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字的单词进行复习,然后正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
Part 2:教师展示shoes、socks、fan、umbrella等物品的图片,并且借助商场中对各个物品粘贴的价格标签来讲解“How much is/are it/they?”的句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Part 3: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学生每两人为一组。同一组的学生需要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或者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自主创编故事,呈现出买卖的全过程,从而在趣味游戏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进一步理解英语知识的内涵,掌握询问价格、买卖物品的正确方法,在交际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在多元化游戏的辅助下,学生可以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加深对词汇、句型的理解和记忆,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处理有关购物、买卖的问题,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备课中要深谋远虑,针对不同的学生组织不同类型的游戏,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且教师自己也要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寓教于乐,这样,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
(四)进行互动,结合现实,实现就地取材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包括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交际过程,不同节假日里发生的故事,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等等。因此,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一主题。并且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让他们建立所学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究出语言知识的深意,了解不同语境下表达方法的差异。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教室中的物品,窗外的花草树木、天气,学生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有效组织口语交际活动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这样,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用相互提问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轻松、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的内涵,实现互动学习目标,学会举一反三,为后续进行口语交流打下良好基础[4]。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下册“Seeing the doctor”的单元时,教师提出“How do you feel now?”的问题,让学生抒发自己此刻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说出当前的天气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能基于此渗透cold、warm、happy、afraid、sad等相关词汇。在学生说出对生活的感想、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介绍课文“Su Hai and Mike are ill”的故事内容,提出“What's wrong with them? Do you feel the same way in your life?”“What should Su Hai do? What's your opinion?”等问题,以实现对多个话题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面对a fever、headache、a cold、toothache等情况时身体的变化,以及自己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使用的方法,从而营造交际、讨论的氛围,在不偏离教学主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观点表达、口语交际的机会,实现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多媒体辅助,把握心理,展现学科魅力
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常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很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如使用手机或电脑软件等,互联网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此,教师需要在明确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创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的更多功能,展现出英语学科的独特魅力,保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将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英语语句、语段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讓他们放松身心,认真学习,还可以展示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动画片段,在保证这些内容与课程主题相契合的情况下组织相应的实践类活动,如片段模仿、对话创编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实现自我提升[5]。同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注重学生的主观想法,为他们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提高他们口语表达的流畅度。此外,利用旋律优美的音乐等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音乐欣赏、模唱中培养学生语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上册“Our animal friends”的单元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Head,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猪佩奇》中“宠物竞赛”的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金鱼、竹节虫、猴子、壁虎、乌龟等动物在外貌上的差异,并对leg、wing、tail、body等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在动画视频的辅助下,课程教学能够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描述自己的动物朋友的外貌,在交际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考虑多媒体的使用频率,防止一节课上自始至终都有多媒体的“影子”。有时,在英语课堂中巧妙地留白,更容易助力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可以锦上添花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这一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留心。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新课标下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解决传统教学中模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问题,在教学中突出交流、互动的特征,借助趣味话题导入、生动图片引导、多元游戏教学、联系生活进行互动与多媒体辅助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在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内涵的前提下进行灵活运用,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鸿超.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0):124-125.
[2]吴洪波.浅谈小学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J].发展,2020(04):92.
[3]李敏.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01.
[4]周宸宇.英文绘本在小学英语口语交际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20(20):206-207.
[5]姚晓祎.浅谈小学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