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研究

2023-05-09 09:54王智莉代俏俏
理论观察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

王智莉 代俏俏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养老服务的发展,为满足半失能老人群体精神需求和保障他们有尊严、高质量度过晚年生活,文章通过实地调查W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现有照护服务中的困境。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在满足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加强社工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半失能老人再社会化,推动建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长效机制。

关键词: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2 — 0090 — 05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00万人以上[1]。随着老龄社会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老人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需要人全天候陪护,除了要抽出大量时间亲自照料,更需要情感的陪伴,这让本就背负经济和工作压力的家人更加焦虑无助,而机构养老成为不少半失能家庭养老的首选。W养老机构作为沈阳市众多养老机构服务的一个现实缩影,为半失能老人日常照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案,但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如何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体系,让半失能老人舒适、有尊严地度过晚年,已然成为半失能老人家庭和全社会直面的挑战。

一、W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基本概况

(一)W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W养老服务机构位于沈阳市Y社区,成立于2011年12月16日,本着“天下儿女养天下父母”的文化理念,坚持“万家益康,幸福万家”的服务宗旨,以公建民营模式开发的具有小型化、专业化、多功能、包容性特点的居家型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坚持公益

性与市场性,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在支撑规模化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方面,发展集护理、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养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机构面积约

1000m2,共设有13个房间,23个床位,护理员6名,机构采用“3+1>4”的模式,拓展集家政服务、外延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于一体化服务,满足家庭内外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如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健康营养食谱、智能水疗、中医康复、助浴、紧急救助等个性化服务,提高老人晚年幸福指数。

(二)半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

截止到2021年底,W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数量为22人,其中半失能老人数量为15人,平均年龄集中分布在70-85岁,其中男性为6人,女性为9人。半失能老人入住时长为短则半年,长达两年。

1.半失能老人躯体功能状况

小组工作介入的服务对象组成成员为15人,年龄分布在70—85岁,行动不便的老人有5人,中风造成偏瘫的有3人,小组活动开展的时注意到机构老人的身体情况,采用适老化游戏活动,保证活动的安全性。

2.半失能老人精神健康状况

根据ICD—10诊断标准,小组成员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2]有2人,患有抑郁症有1人,剩下12位老人均伴有不同程度地焦虑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消极态度,小组活动通过益智、娱乐游戏缓解组员的认知功能衰退情况,丰富日常生活。

3.半失能老人日常互动状况

根据W养老机构统计资料显示,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群体中丧偶有6人,大多数子女忙于日常工作,家属探望频率多达一月10次,少则一月1次或无。相对封闭的机构环境空间使半失能老人际互动的圈子变小,老人的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室友、护理员,但由于护理员工作任务重担多,与老人的互动交流也较少。老人的日常活动表现为看电视、听广播戏曲、自言自语等简单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开展互动联欢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

二、W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与服务困境分析

(一)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

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最终达到精神慰藉的目的。精神慰藉,慰籍,即安慰、鼓励的意思,老人的精神慰藉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或潜在服务对象,关注其精神上的需求,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服务,实现他们精神上所需求的安慰与鼓励目标,也就是要关注人的心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以W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以及无结构化访谈以探索半失能老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疏导的需要

处于半失能状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终日待在房间或楼道,缺少日常活动载体与互动平台难以排遣心理压力。存在孤独、脾气暴躁、情绪低落、悲愤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中国城市老年群体因退休与丧偶等原因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由此相当部分城市老人晚年生活处于“等吃、等穿、等死”的消极生活状态[3]。半失能老人通常体力不足,生活无法自理,依赖于别人照料,往往自评力较低,自尊心很强,常常认为自己是家人的拖累和负担,往往更容易给自己贴上“老了無用”的标签,对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对自己的态度会特别敏感。

3.社会交往的需要

老人并不是简单的被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他们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意愿,连续不断地社会交往有助于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性,但由于养老机构活动空间有限,限制了老人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减少,接受的信息减少,就容易滋生各种心理与情绪问题。

(二)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现有服务困境分析

1.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缺少衡量标准

随着现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下降,精神慰藉需求上升,受中华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熏陶,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同样重要。精神慰藉不等同于物质条件的满足,很难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其困难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老人有不同需求,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也不同,导致社会工作者在精神需求上识别率低,难以精准地为每一位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二是真实想法的表露,社工起初在介入W养老机构对半失能老人预估时发现,老人存在戒备心理,不一定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告诉社工,有些老人日常表现与社工在场的表现完全不同,这无疑给社工服务增加一定的难度;三是机构内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师,现有护理员缺乏专业心理咨询技能,虽能或多或少地察觉半失能老人精神状态的变化,但难以衡量半失能老人的具体的心理问题;四是当前机构重在日常照护,忽视人文关怀,这使得半失能老人的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对于此情况的出现难以保证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时效性。

2.机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单一

闲暇娱乐活动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以及积极参与娱乐活动能够帮助缓解百无聊赖的情绪,或者弥补突然增多的空白时间所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但在W养老机构内老人开展的一些日常活动时发现,参加活动的基本是自理老人,鲜有半失能老人参与。造成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活动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例如跳舞、打鼓等,半失能老人由于特殊化的身体原因,总觉得自己一把年纪参加活动是给别人增加麻烦,这使得半失能老人参与活动意愿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护理员人数少、工作任务重,现有偶尔开展简单的娱乐活动,如组织半失能老人观看电视节目、收听新闻广播等来消磨时光,缺乏动态监控与跟进服务;最后,机构护理员还不具备为半失能老人提供人文关怀服务的水平与技能,这无助于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将会给半失能老人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3.社会:多方资源未充分利用

随着半失能老人自身生理机能弱化带来的无力感,以及社会角色以及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的转换,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自我否定、被孤立等不良心态。第一家庭,家人亲属无疑是老人情绪诉说的首要人选,但当前老人与亲属的沟通频率有所减少,90%的半失能老人家庭子女不在身边,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等不确定因素,到机构探望老人次数屈指可数;第二社区,社区成为养老机构链接资源的有利平台,但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可邀请社区已退休或闲置在家的老人定期到养老机构提供公益服务,不仅能够给养老机构带来活力,也为机构内老人提供同辈群体沟通、与外界联络的机会;第三政府,不少半失能家庭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会综合考量养老的综合性价比,如护理费用等,政府应加大对经济困难的半失能家庭照顾,建立健全现有关于半失能老人保障体系。

三、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服务的具体实践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理论指导与可行性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它强调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作用。形象符号是社会道德生活的经验基础,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符号进行即时互动,借助于形象符号理解尊重别人的正常行为,也能够借机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4]。积极的形象互动可以激发半失能老人的互动对话与自我概念的认同,而消极的形象互动会导致半失能老人自我否定,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半失能老人与外界的互动,使互动能够纠正负面情绪,建立正确的自我接纳,从而给予精神慰藉。

(二)小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一是对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缺失给予关怀,改善半失能老人的负面情绪与心灵抚慰,丰富半失能老人的日常活动,增强互动交流;二是加强养老机构对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视程度,建立半失能老人与机构护理员之间关系,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对象方案,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满足半失能老人的幸福感。

(三)小组筹备

小组名称为“耆乐融融”机构长者关爱项目组,小组的性质为支持互助型小组。活动时间为期六个月,共开展八节,每节30分钟;活动地点在W养老机构二楼活动区;服务对象由W养老机构十五位半失能老人组成。通过前期与机构经理和护理员的沟通对半失能老人的状况进行分析,社会工作者会提前策划小组计划书与服务方案,并确定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人事分工,在每次活动开展中,都会邀请护理员在旁边协助配合,随时根据半失能老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调整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四)小组初期

第一次小组聚会也是整个小组活动的开始,由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缓解紧张的气氛,并引导组员相互介绍,加强彼此印象,社会工作者要寻找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消除成员之间的顾虑,获得组员的信任,通过折叠、放飞纸飞机等简单的小热身开启首次破冰活动。

(五)小组中期

通过开发适老化游戏手册,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工作服务促进组员间充分互动学习,有助于培养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恢复组员人际交往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组内成员在磨合中逐渐被进入成熟阶段,通过间接干预,正向转变认知观念,此时小组概念更加深入,团结力量增强,关系结构趋于稳定[5]。

(六)小组后期

小组后期作为小组工作服务的收尾阶段,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巩固组员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并缓和、解决组员与社工的離别情绪,以及巩固在小组过程中的情感经验,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评估组员对活动的满意度,对小组工作服务进行总结、评估与反思。

四、小组工作成效评估与建议

(一)小组工作实务成效评估

通过八节小组工作活动服务,小组目标基本实现。促进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正向情绪的转变,丰富日常生活,提供了精神慰藉,促进了自我认知与评价。

1.老人情绪的改善

通过前期活动与后期活动过程中老人的表现对比,老人抱怨的次数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在小组活动套圈游戏、出彩画技大比拼等过程中意犹未尽,对社会工作者更愿意敞开心扉,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负面情绪逐渐减少。

2.机构关注精神需求

小组活动中运用同理心、尊重与接纳等工作技巧,引导养老机构与老人的互动交流,老人和护理员更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彼此间更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双方建立起友谊的桥梁。

3.社会工作宣传

社会工作者本身应通过小组等形式合作的过程,推广和宣传社会工作,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得老人与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深入了解,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社会工作在参与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二)讨论与建议

1.加强社工专业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专业社工是为养老机构内半失能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资源,构成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弥补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途经之一是培养专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养老机构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首先,对养老机构内的现有老年护理员进行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护理员是与半失能老人直接接触的第一链条,更易发觉和评估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也更容易与半失能老人建立情感和信任的关系[6]。因此,拥有专业能力的护理员的养老机构也可以组织适当的服务活动,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安慰;其次,养老机构要改变其制度和服务方式,将小组社工服务纳入整个服务工作体系,在养老机构内引进专业的老年社工为其提供服务。就当前社会条件下,大部分养老机构并没有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岗位,极少数依靠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或慈善团体的社工,这是一项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务,然而,在更深层次上,为半失能老人提供可持续的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这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专业人才资源,也为社会工作、心理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实现学科交叉服务与评估,更深层次上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提升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护水平与精神慰藉水平相结合,致力于推动养老机构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2.关注个别化需求,实现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服务过程中按照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心理特点和需求,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每个半失能老人个性与人格,理解半失能老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应当使用统一的服务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特需要,而是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情绪问题个别化差异,策划出合适的服务方案,从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7]。相比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强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自身行动不便,以往社会各界开展的许多活动都无法参加,缺少与老人进行双向沟通,缺乏针对性与长效性。因此,在改进为半失能老人开展精神慰藉服务方式上,不仅要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而且也要注意到老人的个体化差异,覆盖到更多老年人群体,从而提升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應结合多种系统专业介入方法,如采取个案工作、个案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确保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半失能老人达成抚慰精神的服务效果,建立半失能老人个体认同感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3.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促进老人再社会化

对于半失能老人而言,入住养老机构后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与他们原来的社会环境分离,这其中包括与家庭、朋辈群体和社区等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针对半失能老人与日俱增的精神需求与社会资源有效链接,关键一步是多途径构建和维护半失能老人社会网络支持体系,这对于促进半失能老人机构养老适应性,保障半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国家、政府借助各地区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在保持同居家养老质量对等化的条件下,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政策文件和具体的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为机构养老的发展指明方向,保障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8];其次,养老机构应加强与不同社会主体的合作,丰富养老服务资源互通互联,建立互助体系和共赢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从半失能老人的利益出发,争取为其提供最优资源保障情感支持;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发挥作为组织者、协调者、联络者等角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这一大平台,发挥朋辈群体的力量,丰富日常生活和增加社会互动,实现精神慰藉,有利地推动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中国老龄协会.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分省数据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0.

[2]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8-62.

[3]张时飞.外展服务——中国城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性选择[J].中国社会工作,1997(04):44-46.

[4]王彦军.小组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关怀的研究[D].山东大学,2021:11-15.

[5]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1-240.

[6]李海.社会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25-50.

[7]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106-107,171-190.

[8]杨建海.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人民论坛,2019(19):64-65.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
试论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中的优势
论“小组工作”课程考试改革的可行性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小组工作介入
优势视角下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研究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中职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