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例谈

2023-05-08 12:42:37邓庭艳
考试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文章系广东省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403)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庭艳(1979~),女,汉族,广东始兴人,广东韶关始兴县墨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用“一体”的思想,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为单位,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单元主题统领教读课的“教”与“学”、自读课的“导”与“学”、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成果呈现”,使学生在教读课中学“法”,在自读课中得“法”,在课外阅读中用“法”,实现阅读能力的获得、运用与迁移。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0-002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阅读是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整合资源,统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读课中学“法”,在自读课中得“法”,在课外阅读中用“法”,实现阅读能力的获得、运用与迁移。下面,我们就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 教前准备做到“四个立足”

(一)立足教材体系,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要实现单元内的“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一体化,就要整体把握单元选文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承担的角色。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选入了2篇教读课《背影》《白杨礼赞》,3篇自读课《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语文要素是品赏语言特色,体味作者情思,了解散文特点。从类型看,5篇分别是写人记事、托物言志、阐发哲理、写景抒情4种类型的散文。从内容看,选文或表现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或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或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或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和诗意,文质兼美,直抵人心。从表现手法看,选文或描写特定情境下的形象,或托物言志,或欲扬先抑,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事、物。

散文在初中教材各类选文中占比较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散文类文体占比40.90%,七年级下册占比37.50%。主要有写景抒情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写人记事散文,如《藤野先生》《叶圣陶二三事》《回忆我的母亲》等;敘事抒怀散文,如《秋天的怀念》《散步》《老山界》等;托物言志状物散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等。本单元有“承旧”和“拓新”的双重作用,教学安排要“因类教文”,通过“教读课”细读、“自读课”导读、“课外阅读课”比读的方式,实现由教读课向自读课、课外阅读进行迁移与应用的目的。

(二)立足核心素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重要的内容。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就必须将其自然地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细化为课程目标,进而具体呈现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落实于教学活动中。例如,《昆明的雨》描写的风俗美,《白杨礼赞》赞美的抗日军民及其精神和意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背影》的父子情深,《散文二篇》的哲思,《昆明的雨》展现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涵泳、品味各篇散文语言特色,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通过阅读、分析、思考、理解、表达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立足“三位一体”,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形象生动,选文较多,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背影》和《昆明的雨》时,可重点品读赏析课文内容、情感、语言、写法。《背影》是教读课,教学过程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示范。《昆明的雨》是自读课,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自读、自品。同时可以补充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我的家乡》《翠湖心影》,供学生课后阅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相对难懂,学生接触较少,在教学《白杨礼赞》和《散文二篇》时,既要指导学生读懂“这一篇”,又要补充推荐类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类”。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壶井荣的《蒲公英》、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以及推荐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

(四)立足学情教情,做好教学实施准备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的情感逐步从单纯向复杂过渡。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本单元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散文,唤起学习记忆,调用积累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求学生析读单元提示,通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及助读提示,明晰单元学习任务,理清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知人论世做好准备,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阅读提示或自己的阅读经验提早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

二、 教学实施做到“三位一体”

(一)整体把握,构建学习平面图

进入单篇教学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构建学习平面图。在学生通读单元选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选文进行要素梳理,找出相同的要素和不同的特色,可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予以呈现,以达到直观、全面、具体的效果。教学本单元时,笔者从散文类型、内容及主题、抒情线索、写作特色、语言特色等5个维度设计了表格,要求学生通读完单元课文后填写表格。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填写后进行小组交流、修正,最后全班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个过程可让学生获得对单元的整体把握,明确散文文体的主要特点和散文学习的侧重点,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精教真学,教读课中学方法

教读课文的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通过课文这一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和策略。此处的“教”不是满堂灌,此处的“学”不是被动地听,而是要管控好“教”的内容和时机,“学”的重点和方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就着重于教给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1. 跳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提问:“背影”在全文出现了几次?找出含“背影”二字的句子。

学生通过跳读,在开头、段中和结尾找出了4处含有“背影”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出现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背影”是推动行文的叙事线索,进而掌握有关“线索”的知识,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细读课文,理解深沉的父爱

提问:父亲留给“我”一个怎样的“背影”?用一个词来形容,并在描写“背影”的句子中找出根据。

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这是一个肥胖的背影”“落寞的背影”“艰难的背影”“孤独的背影”“努力的背影”“充满爱意的背影”“不舍的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背影”的精彩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也可通过录音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分析这一经典片段使用的描写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父子俩回家奔丧、浦口送别之事?”让学生意识到父亲是在“丧母”“卸职”的双重打击、心力交瘁、前途未卜的情形下为儿送行、买橘;这个时候的父亲很脆弱、很孤独、很担忧家人安危,所以才会亲自送别已经20岁、来往北京两三次的儿子;理解这是一份浓浓的父爱。

3.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提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让“我”几度流泪?找出描写“我”每一次流泪的句子,分析原因,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作者因父亲卸职的狼狈和祖母去世的不幸流下的伤感的泪水。作者清楚地交代了原因,学生很容易理解。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在父亲的背影里不仅看到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护,还看到了父亲的落寞、困顿和不易,也看到了自己曾经对父亲的疏离和误解(勾连前文对父亲送站不乐意、暗笑父亲的“迂”来理解),这一刻的眼淚包含着作者对父亲感激、理解、心疼、愧疚等多重情感。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次流泪是对父亲的不舍和担忧,还有此前没有释放完的感情,在这一刻又被触发出来,真是百感交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处眼泪是被父亲来信的内容及信勾起的回忆触发的,是对父亲的挂念、感恩、担忧、理解以及面对父亲老去的伤感。

学生涵泳文句,体会情感,表达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提示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即抒情线索。

4. 美读句子,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

文章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如何让学生品味出这一特色呢?笔者在教学时采用“改写法”“删除法”“代入法”“品评法”“比较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改写法:“回家变卖、抵押了一些财务,父亲填堵了财务窟窿;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的情形很困顿,一半是因为祖母去世,一半是因为父亲丢了工作。”

通过与原句比较,学生发现原句“典质”“亏空”“惨淡”“赋闲”被替换后,句子变长,句式不整齐,表意浅白。体会到原句用词文雅,明白易懂。再从句子的形式分析:“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办了丧事”,句子短促有力,给人忙碌、沉重之感。

删减法:“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通过与原句比较,学生发现用“他……他……又……”的句式,叙述同一人做了一连串极琐碎的事,会给人单调乏味之感。原句中间变换叙述角度,消减了单调感,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代入法:“我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撑起这个家庭,做了许多大事。哪里知道老了竟如此落魄!有时触景生情,伤心郁闷,常因一点家庭琐事就大发脾气。”

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将自己代入父亲的角色,体会父亲的心境。通过与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品读“触目伤怀”“不能自已”“发之于外”等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品评连用两个“自然”的作用。

(三)粗导细学,自读课中练方法

自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教习为辅。学生运用已习得的阅读方法,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完成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加以引导和点拨。要管控好教师“导”的时间,避免“导”得过多过细,越俎代庖;要管控好学生“学”的质量,尽量“学”得充分深入,学有所获。在教学《散文二篇》时,笔者就借助了导学单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

(四)精选比读,课外阅读用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阅读方法的运用,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成体系。同时,课外阅读不是放任不管的散漫阅读,而是带有目的的自由阅读,所以,既要讲究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又要讲究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

1. 同类散文的课外阅读

学习《白杨礼赞》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壶井荣的《蒲公英》、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学生阅读两篇文章后,可以选择其中一篇写分析。写作的主题是:托物言志手法在 文章中的运用。提醒学生可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作者寄托的情思两方面入手。

学习《散文二篇》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要求学生将三篇文章与《永久的生命》进行对比,说说冰心、张抗抗、勃兰兑斯、严文井对生命的认识以及给自己的启示。

2. 同一作家作品的课外阅读

汪曾祺的散文,取材随意自然,生活琐碎亦是笔端之物;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却颇有趣味。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能品咂出其中的滋味,而青春年少的初中生未必能懂。所以在学习《昆明的雨》后,笔者布置学生阅读汪曾祺的《翠湖心影》《我的家乡》。要求学生思考:“《翠湖心影》描寫了翠湖的哪些景致、建筑、人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家乡》描写得很有情味,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3. 课外阅读书面呈现方式

读书笔记是检验课外阅读常用的方式。学生阅读时可以摘抄好词妙句,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抒发阅读感受,可以评论。笔者在本单元的课外阅读中布置了两篇小短文:一篇是关于托物言志的分析,一篇是关于生命的阅读感受。这样的作业开放度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见解或感受来写,不限字数。写成后,通过张贴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外阅读口头呈现方式

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后,可以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阅读心得交流活动,也可以安排学习小组课后交流。笔者在本单元安排了一次课外阅读集中交流活动,让学生围绕汪曾祺的散文谈谈其特有的情味。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推荐的文章,也可以自主选择汪曾祺的其他散文进行说明。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补充了课内学习的不足。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精神。这种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观的基础上的,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从要老师“牵着走”到“扶着走”再到“推着走”,最终能“自己走”,在真实的阅读教学情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语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做到“三位一体”
教育(2016年41期)2016-11-15 19:12:32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8:15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40:12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06:52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