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飞
脑梗死为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经流行病学显示,此病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患病率为70%左右,病死率为10%~15%,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易复发等特点[1]。发病原因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诱导脑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可引起神经细胞缺氧,最终导致脑细胞组织变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头痛及共济失调等[2]。疾病发生及进展中,血栓形成、相关炎性因子介导及动脉粥样斑块起到重要的病理作用,若疾病持续进展则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如何尽早提供对症用药,成为临床关注热点。杨东娜等[3]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是治疗此病的常见药物,其属于脑保护剂,治疗后作用于氧自由基,避免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组织造成持续影响,保护脑神经,减缓不适,控制疾病进展,但长期用药效果有限,易出现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硬币分组法”分为联用组和对照组,各38例。联用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78(68.14±8.25)岁;体质指数(BMI)19~26(23.24±0.21)kg/m2;梗死部位:基底节9例,额叶8例,顶叶8例,枕叶7例,其他6例;发病时间7~45(22.58±4.32)h;基本类型:心源性梗死型10例,小动脉闭塞型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其他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6~79(68.25±8.32)岁;BMI 18~25(23.12±0.17)kg/m2;梗死部位:基底节10例,额叶9例,顶叶9例,枕叶5例,其他5例;发病时间8~46(22.69±4.41)h;基本类型:心源性梗死型9例,小动脉闭塞型1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其他1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相符[4];(2)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3)呈偏瘫、共济失调及感觉障碍等症状表现者;(4)首次发病、发病后<48 h内入院治疗者;(5)年龄45~80岁;(6)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有器质性病变者;(2)有出血倾向者;(3)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病症者;(4)入院前90 d内接受手术治疗者;(5)存在用药禁忌证者;(6)大面积脑梗死者;(7)有精神病史或患有精神疾病者;(8)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均行预防感染、抗血小板聚集、脑部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均衡等常规疗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g混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成,每天2次。联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持续用药时间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5-7](1)比较2组治疗效果。(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ADL)评估,包括进餐、洗漱、穿衣及入厕,各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3)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及面瘫,各维度总分42分,得分越低越好。(4)临床相关指标:采集2组晨间、空腹>8 h静脉血3 ml,离心待检,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由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A)评估2组肢体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及腹泻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8]显效:症状消退,NIHSS值降低程度≥90%,病残程度为0级;有效:症状减缓,NIHSS值降低46%~89%,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2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联用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进餐、洗漱、穿衣、入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进餐、洗漱、穿衣、入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用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联用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2.3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意识水平、凝视、视野及面瘫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意识水平、凝视、视野及面瘫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用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联用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4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hs-CRP、NSE水平及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hs-CRP、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联用组降低或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联用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联用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 vs.7.89%,χ2=0.214,P=0.644),2组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见表5。
表5 对照组与联用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依达拉奉与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联用于脑梗死治疗具有可行性,分析发现前者属自由基清除剂,可彻底清除羟自由基,有效抑制过氧化脂质、避免其大量生成,预防氧化损害脑细胞组织,减缓脑水肿,但单纯用药效果有限,易增加不良反应[9-10];后者药物中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此药敷料为氯化钠注射液,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红花黄色素中的重要成分,其可抑制血管阻力,扩张血管,避免血小板大量聚集,增加纤维蛋白酶活性成分,避免自由基大量生成,可彻底清除体内自由基,避免发生再灌注损伤,改善脑部微循环。因此,两者联合用药可相辅相成、发挥协同辅助机制,增强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充分发挥红花黄色素通脉及活血化瘀等作用,避免血小板大量聚集、抑制血栓形成[11-12];充分发挥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保护患者脑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其次,联合用药可清除体内细胞毒性自由基、活性氧分子成分,抑制红细胞膜表面的脂质产生,预防过氧化反应出现,增强细胞膜流动性与变形能力,改善血液黏稠度、血小板活化指标,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尽早恢复,改善预后,具有实践价值[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用组患者进餐、洗漱、穿衣及入厕评分更高,表示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联用组意识水平、凝视、视野及面瘫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示两者用药可相辅相成,发挥各自优势,改善神经功能,利于疾病转归。与对照组比较,联用组患者hs-CRP、NSE水平更低,FMA评分更高,表示联合用药可稳定病情、改善肢体功能。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示联合用药可增强药效、减缓不适,利于控制病情。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国访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联合用药可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仍有不足,如研究群体多为中老年患者、观察年限较短等,因此后续还需进一步展开研究,为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行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充分发挥药效,效果显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