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祚沛
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学业质量标准是其变化之一,也是其较为突出的变化。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有: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如何在复习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初中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进行历史复习成为老师们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进行展开,期冀就教于方家。
一、用思维导图叙述重要史事
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一项要求是: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实际上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点”。历史教学中的复习课不可避免需要对重要史事进行回顾,但亦不能陷入单纯机械记忆的窠臼,使历史复习课变成“背书”课。这既不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大脑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零散的知识点越多,学生的记忆也越困难。而按照某种符合逻辑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可使意义明确,易于学习和记忆。[2]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根据课程标准,涉及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史事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之关联的知识点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地位与作用;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五四精神内涵、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条件、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建党精神。知识内容十分密集,单点复习必然会导致学生记忆容量剧增,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学习成果收效也会甚微。
在观课、议课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必备知识进行处理。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有效学习、记忆工具。[3]思维导图的一大优点就是使零散的知识得以结构化呈现,使无意义的单点知识成为有意义的整体知识结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一件重要史事往往需要从背景(或原因)、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结果、影响(或意义)等方面把握。设计单元复习课时,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绘制重要史事的思维导图。以八年级第四单元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页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帮助学生掌握重要史事的学习方法。
虽然采用思维导图有上述益处,但不可否认,单纯绘制思维导图同样会导致学生只会“背”导图上的知识,而缺少了历史思维与素养的培养。
在绘制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思维导图撰写一段文字,叙述重要史事。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叙述内容、共同修改重要史事的叙述。最后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锻炼了历史叙述的能力;在小组互评、教师点拨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得以提升。
二、用时间轴构建各种联系
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二项要求是: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四种重要的联系: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线”。
梁启超先生曾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4]这表明历史学习的内容绝不是彼此割裂的史事,而应探寻史事之间的各种联系,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历史教学中,借助时间轴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现重要史事相互的联系。仍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史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以绘制为时间轴,进行展示。绘制时间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进行表述,构建不同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联系,如: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可以将时间轴进行调整。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同一时期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特定时空下,中外历史史事之间的相互关联。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经过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中外联系。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时间轴进行优化,引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维度。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时间轴可以优化如图2所示。该图的重要作用在于体现了特定历史时空下,不同领域之间的因果联系、中外联系、横向联系。运用该时间轴,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历史史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涵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上述时间轴可以称为复合型时间轴。运用复合型时间轴,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和素养。在时间轴中,将复杂的历史史事进行分类呈现,明晰彼此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的“突触”进行关联,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庞杂的历史知识得到融通,提高初中历史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5]
三、用大概念把握發展趋势
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三项要求是: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这实际上是在了解各种联系之后,能够说明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分散到整体的历程。可以说是“更长的线”。
提炼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是学生思维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运用的重要表现。在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趋势是最难达成的。
在复习课的教学时,可以尝试以大概念统整重要史事,进而分析、归纳、提炼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七单元“工业革命”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以上单元涉及的重要史事有: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在进行复习时,用思维导图使单点知识得以结构化处理、用时间轴构建历史事件的各种联系后,可以尝试寻找共性、提炼核心大概念。通过对比后,可以发现上述史事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资本主义,进而总结出大概念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扩张”,最终学生可以发现15世纪~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扩张”,用这一大概念统整整个世界近代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之所以采用大概念作为发现历史趋势与历史规律的抓手,在于大概念在兼顾历史史事之间各种联系的同时,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以结构化处理。[6]如前所述,诚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完成重要历史史事的复习,但仍没有将历史史事进行结构化处理。此时引入“大概念”则有利于将分散的历史史事真正实现结构化。如中国近代史中以“近代化的探索”作为大概念,在此概念下可以复习的重要史事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在利用思维导图对单个重要史事进行结构化处理后,可以按照技术层面探索、制度层面探索、思想层面探索对上述史事进行结构化处理;亦可按照地主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的探索进行结构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将此内容归入“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大概念之下,从而使零散的史事更加明晰。基于结构化的概念,更容易发现历史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由具象走向抽象的必由之路。
初中历史复习课绝不是新课的再次讲授,也不是“死记硬背”的训练场。因此在进行历史复习教学时,需要采用多种路径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探寻规律。只有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历史学科发挥出真正的育人价值,即帮助学生养成用历史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2页。
[2][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第167页。
[3][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2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17页。
[5]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28頁。
[6]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年第9期,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