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问题链设计路径研究

2023-05-04 07:24孙楚怡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史料概念历史

孙楚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课程改革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 ”[1]。可见,基于大概念建立历史知识结构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本文即从问题链设计这一教学方式入手,通过整体单元设计、具化课时微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步骤,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课为例, 探索大概念指向下高中历史问题链设计的基本路径。

一、大概念在问题链设计与教学中的价值

埃里克森认为,“大概念是指向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基于事实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概念”[2],涵盖学科核心概念、学习主题与基本理念等内容。具体到历史学科,即为从众多历史史实、历史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可以迁移到其他相似学习环节中的概念、主题与重要原理。通过对学科大概念和单元主题的把握,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找到教学重点与主线,构建知识体系,这也符合《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容量大、知识纲要化特点下的教学要求。

大概念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问题链设计则主要说明“怎么教”的问题。“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3]但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出现问题间缺乏逻辑、问题链间缺乏联系的情况,而大概念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大概念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其很难直接作用于具体课时,而是对单元教学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学科大概念的提炼,教师可以重构教材内容,设计出能构建起若干个单元知识结构的单元问题链,并在此基础上将大概念进一步拆分为课时微概念,设计课时问题链,建构起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再根据概念逻辑和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创设历史情境,设计针对课时主题和有效史料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大概念,构建知识框架,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大概念的問题链设计策略

大概念是学科中处于最上位的知识,对于大概念的提取与拆分必须立足课程标准,依托历史知识结构,在逻辑梳理中进行整合概括,使其能迁移落实到具体的单元或课时中。这就要求“大概念指向的就是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各个历史时期时代特征”[4],这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也体现了当下高考命题中的重要趋势。

(一)基于大概念突破单元主线

1.解构教材,提炼单元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课标和教材提炼出本单元的单元大概念,作为教学主线。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下简称本课)一课,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之下,该单元阐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同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时代背景和相关运动的目的也具有相似性,所以我将这两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提炼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运动”这一单元大概念,既统筹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史事,又体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断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2.重构教材,设计单元问题链

根据这一大概念,教师需要重新建构教材文本,明确单元核心问题,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3—5个单元教学问题(见下表),建立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内容结构。

这三个问题分别聚焦救亡图存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确立了本单元的教学框架,将单元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二)具化概念进行主题教学

1.整合教材,提炼课时微概念

对高一学生而言,单元大概念的学习与理解要通过课时教学实现,由此我们要“将大概念进行逐层分解与具化,也就是在对历史发展大问题、大脉络、大趋势深度理解的基础上”[5],将其细化为“课时微概念”,整合课时教学结构。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大概念和课标,本课的课时微概念可以确立为“转型中的近代化”。由此,教师进一步提炼出本课主题“于黑暗中探寻光明”,进行主题教学,并据此设计了本课的课时问题链(见下表),构建教学结构。

2.问题探究,建立史实联系

明确课时主题后,教师利用问题链,通过自主学习、史料研读、知识梳理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进行问题探究,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落实课时微概念。在新课讲授部分,教师先通过1912—191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大事件的时间轴和军阀割据示意图,结合问题1,建立起当时黑暗表现与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通过文字、漫画等史料,配合教师的课堂追问突破课时问题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梳理该时期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型过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化历程,绘出本课逻辑结构图,建立各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呈现三组史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感悟当时中国人民对于“光明”的追求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从而升华主题,并形成本课知识结构,落实课时微概念。

通过主题教学和课时问题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本课知识结构,在问题探究中解决历史问题,理解史实间的深层联系,为知识框架内化于心奠定了基础,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构建知识框架

1.创设史料情境,建构知识逻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将“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6]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这一点在落实大概念中尤为重要。受思维能力影响,学生对单元大概念的理解要建立在对课时微概念理解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有效史料与有效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最终自主构建起知识框架,进而提炼概括出课时微概念,深化理解大概念,完成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需要教师创设史料情境,最好是以当时人的所作所言作为有效史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研读史料,设置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逻辑、逐步递进的小问题,给学生搭建“梯子”,围绕大概念和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知识逻辑链,最终引导学生将史料中呈现的具体信息归纳为抽象的知识概念。

2.整合碎片知识,融入单元体系

在创设史料情境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将碎片化的知识融入到本课及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中,促成深度学习。如在“新文化运动”子目中,教师就可以借助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的影视视频及文字史料,让学生深入历史情境,落实学科大概念。以下是该子目的学习活动:

【呈现史料一】

史料一:教材第117页的【史料阅读】

问题1:根据这则史料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在他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这则史料来源于陈独秀1916年在《青年杂志》第1卷上发表的文章,深刻说明了陈独秀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与方式,利于创设史料情境。通过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辟帝制和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吾人最后之觉悟?”激发学习兴趣。

【呈现史料二、三】

史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

——陳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7]

史料三:《<新青年>百年典藏》目录节选(略)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史料和本单元所学,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由此你认为史料一中还体现了什么问题?

问题2:那他们是如何激发这“最后之觉悟”的?据此,你觉得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问题3: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为什么陈独秀称其为“最后之觉悟”?

通过史料和问题链,教师引导学生浸入历史情境,明确“最后之觉悟”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不仅是专制政治问题更是专制思想问题,领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内容,学生能够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构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本线索结构。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涵和影响,然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核心,引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知识框架,思考单元问题3“近代中国将向何处去?”从而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提炼概括出单元大概念,培养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大概念进行高中历史问题链设计,可以有效地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基于大概念,通过整体单元设计、具化课时微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逐步细化的问题链设计路径,引导学生依次完成搭建课时知识框架、填充史实细节、内化单元知识框架、理解学科大概念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能以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历史,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6]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前言第4、51页。

[2]H. L. Erickson: Stirring the Head, Heart, and Soul: Redefining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Concept-Based Learning,  Corwin Press, 1995, p221;转引自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8期,第36页。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50页。

[4]於以传:《大概念立意下<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的若干思考》,《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第123—124页。

[5]丁继华、杨竞、刘晓兵:《论大概念教学的实施路径》,《历史教学》2021年第9期,第11页。

[7]胡适、陈独秀等:《<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卷一),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44页。

猜你喜欢
史料概念历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幾樣概念店
史料二则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