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研究

2023-05-03 09:15赵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创新策略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文章以河南省四所高校为研究范本,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分析其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着手,然后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个例到普遍,探讨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现实困境,并得出以下结论:传播主体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作用发挥不足;传播方式方面,活动形式常规老旧、现代技术方法应用不足;传播效果方面,传播影响力较小、传播持续时间短。文章提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一是机制化传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评估奖励机制,用好教学评价结果。二是符号化传播:创新校园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发放活动礼品,延长育人效果等。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红色文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9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DJH-63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也是培养时代新人最好的营养剂。高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充盈精神世界,从而使青年大学生不断朝着态度积极、思想正确、身心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逐步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典型个案

(一)郑州大学: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培育练就“思政铁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领头羊”的鄭州大学,在发挥课堂教学红色文化传播主渠道作用方面提交了一份较为优异的答卷。该校不仅培养出河南省首位获评“全国最美教师”的思政课教师周荣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刘吕红教授名师团队工作室、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还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教育部首批国家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师备课会,以师带徒、以老带新。

在郑州大学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除了有结合实践活动的历史情景剧大赛、国学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的多样形式外,其更多的是注重“思政铁军”教师队伍的打造、思政效果的提升、思政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对党史学习教育能够有更加真切、持久的感悟。

(二)河南大学:“融媒体+育人”网络思政经典模式

河南大学创建于1912年,行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样一所百年“老校”,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却十分“年轻”,其紧跟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展播、加深红色文化传播,这种“融媒体+育人”方式值得借鉴。

2021年10月,该校师生排演的反映李大钊同志慷慨就义的革命历史舞台剧《青春之我》和反映鄂豫皖苏区创建人吴焕先事迹的剧目《破家革命》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那时的你》节目中播出,借助大象客户端、河南公共频道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平台播放;2022年11月,该校开展的青春“豫”盛世宣讲活动,打破传统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改为学生自主报名讲课、线上预约听课的模式进行,第一批课程上线后短短一周,该校学生就自主预约了112场宣讲,5000余名青年学子踊跃参学[1];2022年12月,在“‘语党同心 相‘剧一堂”外语短剧大赛中,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作品展播,相关推文总阅读量达4.5万余次,总分享量达3700余次……

(三)郑州工商学院:企校联合、家校融合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为短暂的民办本科院校,郑州工商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努力在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中利用企校合作和家校融合的方式摸索了许多有形、有感、有效并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

企校联合,用焦裕禄精神铸魂育人。郑州工商学院兰考学院位于兰考县,这里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郑州工商学院依托区位优势,创办《乡村志》校园活动栏目,邀请兰考当地焦裕禄精神宣传人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驻村第一书记等入校开展讲座;创办《企业+》校园活动栏目,邀请河南星之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到校,围绕焦裕禄精神之“求实作风”说创业、讲实干展开活动……

家校融合,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郑州工商学院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家庭教育融入其中。该校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我和家人读党史”接力活动,结合家里长辈党员或学生党员政治生日,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朗读其政治生日当天发生的红色历史故事。这一传播活动极具温度,也很用心,在增强学生与家人情感的同时,让红色文化传播的阵地不再局限于校园内或社会实践中,而是融入了家庭教育,使红色文化真正能够既入脑又入心。

(四)安阳师范学院:双校合作红色经典连环画展览

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借助地缘优势,围绕地缘红色文化故事,形成了用红旗渠精神办学的特色。例如:出版校本教材《红旗渠精神:新时代大学生的传承与弘扬》供全校学生选学;开办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红旗渠精神育人社会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到红旗渠现场进行实践教学,并计入学分[2];邀请红旗渠劳模张买江、优秀红旗渠儿女王生英等到学校巡讲……形式丰富多彩,极具创新性。在整合与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比河南省其他同类高校,该校校园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极具独创性,比如创办红色短信大赛、举办“百年党史 红色剪影”剪纸作品展、开办红色流动书屋等,其中最值得作为经典案例学习的是“红色文学经典连环画主题展览”系列活动。

连环画是用多幅连续的画面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事件的完整发展过程的一种绘画,有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强大优势。安阳师范学院将传承传统艺术与弘扬红色文化相结合,精选200余本师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学经典故事连环画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展览。值得一提的是,主题展览还在新疆师范大学举办分展览,来自红旗渠家乡的老师和同学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播到了新疆,更能够触动新疆师范学院师生的心灵。

二、河南省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传播主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作用发挥不足

思政课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是通识必修课的一种,是高校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战线。而课程思政并不是指某一门课,而是一种课程观,就是指将全面育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全学科全过程中,利用专业课程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引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属于红色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应该同向同行、协同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各高校也十分重视改进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效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思政教师、思政金课。思政教师队伍的思政觉悟水平高、思政能力强、思政知识储备足,但也存在与其他学院教师接触不多、交流不深、配合度不高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学院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容易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形成思政课程独占一方的局面。

此外,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个别学科教师由于不是科班的思政教师出身,存在传播红色文化不够积极、不够重视的情况,也存在教育部等十部门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的“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有的教师甚至出现遇到把握不准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就随意跳过、避过,没有向思政教师请教、交流问题的主动意识,这都体现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二)传播方式:活动形式常规老旧,现代技术方法应用不足

对河南省半数以上数量高校的学校官网以“红色”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就目前已经开展的有关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大多集中于举办红色书法比赛、红色观影主题活动、红色情景剧比赛、红色经典诵读吟唱活动、红色主题征文等,形式较为常规老旧。这种形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但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利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更不利于增强学校在红色文化宣传活动中的发言权。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能驱动发展。一次创新性十足、别出心裁、别具匠心的活动安排,就是一次“长征”、一场“硬仗”,如果策划者对每一次的活动安排都能用党的创新精神要求和武装自己,那么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多姿多彩。

不仅如此,以往的传播方式主要借助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目前新兴的3D打印技术、沉浸式课堂、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八十六条指出,“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高校应当加强在传播活动方面现代科技的投入力度。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各高校必须应对的课题。

(三)传播效果:传播影响力较小,传播持续时间短

传播效果是评价传播活动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各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中的传播目的,大多表现为希望通过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复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先进文化,能够在校园内形成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水平。

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传播效果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播范围较窄。校园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但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不足,借助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传播的力度不大,校园外传播活动的影响力不够,就一定会影响传播效果。其次,传播载体单一。目前开展的一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主题征文等传播活动,比较常规老旧,缺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馆、红色文化纪念礼品、红色文化学习电子平台等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再次,传播时间较短。多集中在某一场竞赛、某一次演讲或者某一个展演,几个小时、几天的传播时间持续性较短,达不到对学生的延续性影响,会造成活动当天感触较深、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即淡之忘之。最后,效果奖励跟不上。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一定的效果奖励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综上,在对河南省四所高校传播现状的分析中发现,各高校对自身传播效果的反馈、调查和统计较为少见,如果将传播效果前置,倒逼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则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机制化传播

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青年者,国之魂也。”新形势下,高校要传播好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守好课堂传播主阵地,积极拓展校外传播渠道,建立完善的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校内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每周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金课教师或骨干教师到各学院开展讲座,向专业课教师宣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带领全校教师一起研学;还可以形成结对帮扶政策,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结对帮扶其他学院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导入工作,计入相应课时工作量,建立课程思政沟通群,随时解答课堂教学红色文化疑难点,做到随时能沟通、随时能请教、随时能解答。保证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协同配合、同向同行、双轮驱动。

校外除了邀请省内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专业课骨干教师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讲解员等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师到校开展讲座等常规活动外,还要加强企校合作和家校融合,不能关起校门谈育人。比如在河南,可以与郑州二七纪念堂、豫西抗日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加强合作,打造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把红色文化教育生动地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红色研学基地当讲解员,变以往“你讲我听”的被动接收为“我讲你听”的主动传播,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记忆;可以与当地电台、电視台合作,打造一批优秀红色故事广播节目或原创红色剧,提升活动输出质量,扩大传播影响力。

2.建立评估奖励机制,用好教学评价结果

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手段,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传播效果,为了解决传播过程中的短板,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建立评估奖励机制主要评估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岗位教师课堂教学传播效果评估;二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校内外活动举办效果评估。

切实有效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不是“讲”,而是“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自己要做好、要讲好,学生才会喜欢。以往的教师考核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议加入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考核,也可将此项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依据之一,参照各高校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红色文化宣传专项经费提供保障。在学生评教的问题设置中,也可适当加入关于教师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指标,但要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性,虽然这种关联性的存在并不合理,但很难改变,因此要正确运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反馈,评估的目的要指向教师的发展[3]。

在校内外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个别活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活动举办前设置调查问卷,选取全校师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红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与设计,变“魔弹式”为“以受众为本”传播;举办活动后要及时针对传播效果进行匿名的评价反馈收集,相关负责人组织召开讨论会进行复盘。还要将教师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开展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指导学生社团的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中,对于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召开表彰大会给予奖励。

(二)符号化传播

1.品牌符号:创新校园红色文化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升华道德情操的重要作用,也是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但是存在多而不专、杂而不精的倾向,能够将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作为校园品牌的较少。创新校园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建议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专业延伸角度。有学生在参加红色文化活动时,存在无法延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困扰,建议挑选其他学校没有举办过的、专业结合度高的活动主题,邀请专业课教师加入并指导学生,如声乐专业举办编钟红色音乐会、计算机专业举办红色主题程序编创大赛、导游专业举办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例如,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历时三年打造的《红旗渠建造者》作品集、人物专题片、肖像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优秀成果应用,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

第二,科技创新应用角度。可以运用全息投影数字展厅、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沉浸式感官体验等打造全景式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的交互体验,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互动体验中,直观地领略红色文化引发的强烈情感共鸣,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共情体验[4]。例如,河南师范大学成功申报的“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建设项目,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2.纪念品符号:发放活动礼品,延长育人效果

纪念品,通常是指以实物存在、能长时间保存、可以承载纪念意义的物品,能够起到加深印象、激发回忆的作用。人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外出旅游结束时,购买印有当地风景的字画;机场送别朋友时,一起拍张合照;参加朋友婚礼时,获得一份伴手礼……一张字画、一张照片、一份礼物都可以被称为承载一定意义的纪念品。而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出于缩减活动开支或降低活动复杂度等目的,很少为学生购买纪念品,更不用说红色周边纪念品的原创设计与制作等大额资金投入。

其实只要合理规划,向学生发放纪念品的资金投入并不需要太多,甚至可以不花錢。例如,邀请书法专业的学生现场书写毛泽东等伟人的经典语录送给参加活动的学生;或者在参加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后,组织学生在标志性建筑前拍摄合照,并打印出来赠给每一个参与者;还可以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红色电影后,每人在彩色纸上绘画或撰写自己的观影感受或祝福,并以纸飞机的形式在会场放飞,这样每个人都可以随机获得一个来自陌生人的纸飞机纪念品……如若追求更高质量的红色纪念品的原创设计与制作,就需要学校与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合作,将某一个红色文化主题作为寒暑假实践作业或者期末结课作业布置给学生,择其优者定制和制作,不仅与专业结合度高,还能很好地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四、结语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这里是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的发源地,这里还有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石林会议旧址、淮海战役陈官庄战斗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通过研究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不难发现,红色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包括河南高校在内的全国所有高校应当继续思考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马欢欢,何芮橦,欧阳培敏.青春正发声:河南大学开展青春“豫”盛世宣讲活动[EB/OL].河南大学,http://news.henu.edu.cn/ info/1083/122085.htm,2022-11-10.

[2] 魏光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河南日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2-11/24/content_607945. htm,2022-11-24.

[3] 陈羽洁.简析中国高校教师评估现状及完善对策[J].商业文化,2011(4):270.

[4] 王学敏.新媒体背景下山东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传播路径探析[J].采写编,2022(11):83-86.

作者简介 赵瑶,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新闻媒体传播、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创新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