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静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呈现出深入经典文本找寻理论根源、在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问题、妥善处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在学科融合中审视相关问题的特点,但也暴露出实证研究匮乏、学科失衡和研究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基本概况
“民主”一直都是人类所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西方民主截然不同,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的、人民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2],正是在这一科学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术语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界的热议,并产出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反思,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意涵,又有助于我们切实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据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关于人民民主这一话题的研究以2021年为界。从1949年到2021年,学者们多是集中在“人民民主”“民主政治”“民主监督”“民主改革”“民主与法治”“民主建设”等话题的讨论上。2021年7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策划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自此引发了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热潮。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等学科。以上海交通大學、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是研究的核心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中国政治学会,全国人大以及上海、山东、浙江等地方人大队伍,也是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人大研究》《中国人大》《山东人大工作》《民主法制建设》《浙江人大》《人民之声》《人大建设》《上海人大月刊》《吉林人大》《时代主人》《探索与争鸣》《探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界》和《江汉论坛》等理论刊物也积极刊发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论文。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议题与内容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便引发学界热议,学者们依托于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理论阐释的需要,纷纷关注并展开了对这一热议话题的讨论。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定位解析。冯颜利从真正民主的视角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他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而确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主政治探索道路上的新创造和新收获,它始终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3]。张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人民也才得以真正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人民在国家事务中能够全方位地行使自身的权力,国家和政府也最大范围地保障人民的各种合法权利[4]。刘建军和张远撰文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点关注着民心和民意的“实现程度”,“全”包括全部阶段、全体人民、全部领域和全部层级,“过程”则强调表达过程、协商过程、征询过程、决策过程和评价过程等维度。不仅如此,“全”还确证了人民民主的价值维度和人民民主静态的政治美感,“过程”则指向了人民民主的实践维度并表征着人民民主动态的行动力量[5]。胡玉鸿则从法理层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解读。从法理层面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程序与实体”“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特殊程序的民主需要一定实体(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的支撑,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的民主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汇聚合力共创和谐的社会局面,作为一种贯穿全程的民主,它要通过各种民主制度来确保和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6]。曹典顺确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唯物史观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化和新时代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源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人类解放理论”等唯物史观理论,它是人民民主、程序民主、实质民主的“中国表达”[7]。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分析。刘九勇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明这一所谓“传统思想渊源”并不是说要从古代思想与现代民主的对勘中找到一一对应的体现,而是要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把握中体会它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运用。从“天下政治观”到“人民政治观”,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从“贤能政治”到“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理念并付诸实践,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民主治理的过程中[8]。方歆然指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对接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是空想、空造之物,而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就理论内涵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过程哲学”嵌入“民主理论”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内涵;就制度体系而论,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多元化拓展民主主体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设想的丰富和延展;就实现方式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凸显了民主实践要立足全域、全局,同时也要科学、合理,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方案的样式[9]。赵永红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新时代民主制度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深厚的学理逻辑。这充分表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理论渊源”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理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论依据”[10]。程竹汝和陈亮撰文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问题,他们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效能逻辑”、“话语逻辑”与“系统逻辑”的有机统一[11]。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与优势。张明军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多带有的特殊性或特色问题,这一民主要求人民在“纵向时间”和“多维空间”中完整地享有并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贯彻了人民中心论的观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依托于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具体的民主“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完整性”“复合性”等特色[12]。刘小妹思考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特质”问题,她从四个层面分析了这些“特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历史的产物,充分贯彻了历史思维;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既是对西方精英民主论的有力驳斥,又是对民主“多数决”和民主“选举”诸多局限的批判;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辩证色彩,它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形式和实质的统一、过程和效果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具有完整的体系性,它由多领域、多主体和多层次的民主体系构成[13]。董树彬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十分完备的“制度程序”,以确保人民依法实现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并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一项系统的“参与实践”,保证了人民群众“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参与到民主实践之中,以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4]。肖光荣撰文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达特色,即全过程人民民主准确表达了人民民主的全主体性、全方位性、全覆盖性、全持续性、全链条性和全保障性[15]。王宗礼和郎得明指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复合性民主”,它拥有“主体结构的复合性”“形式构成的复合性”和“带有复合性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复合性优势”[16]。李笑宇在比较视域中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大显著优势,即作为一种全覆盖的民主,“实现了民主的性质与质量的统一”;作为一种全领域的民主,“实现了民主的实质与形式的统一”;作为一种全链条的民主,“实现了民主的过程与绩效的统一”[17]。
4.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与价值。樊鹏通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反思和实践体验,确认了这种民主是“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能够有效维护人民广泛真实权利的民主”,又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民主”,还是“有利于更好维护发展共识的民主”和“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活力相统一的民主”[18]。杨嵘均在理论和实践是双重维度中阐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民主政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而且也确保了民主的“制度”“形式”和“内容”等可以落实到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过程之中[19]。张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民主实践,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与价值问题,判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民主的期待,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了“真实有效的民主形式”“深化了对民主多元实现模式的认识”“有力消解了关于民主的西式话语霸权”[20]。包心鉴在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邃的理论阐释中确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深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又是我们“走好新时代新的赶考路”并“确保中国共产党永久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迫切要求,还是我们“应对‘美式民主挑战”并“充分释放中国民主巨大优越性”的迫切要求[21]。赵春丽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关系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西方“自由民主”话语、西方“选举投票”话语、西方“政党竞争”话语、西方“普世性”话语的全面超越,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民主理论话语的全面创新,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22]。亓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上审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他着重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基石,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创新性贡献[23]。
5.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王红艳认为在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实践纷纷证明,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确保民主的建构与实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和根本性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过程中不断制定科学的民主方案,围绕“配置逻辑”“制度安排”和“实践条件”等方面展开了行之有效的部署,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体现出“人民性”“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五大特色[24]。齐惠则从群众路线出发分析了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略问题。民主不会自动地生成和自我实现,需要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作用方可践行。要使民主得以真正贯彻开来,就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民主政治领域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蕴含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民主集中制原则、协商民主形式三大要素并形成结构性关联[25]。陈亮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践行之道,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领域、各项制度、各个环节,不断探索丰富多样的民主实践形式,完善民主的制度体系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6]。李景治号召要积极推进全民主建设,他要求人们应该妥善处理好“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关系,正确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关系[27]。张爱军全面审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图景和实践路径,要求妥善处理好“舆论性民主”“回应性民主”“协商性民主”“参与性民主”和“自治性民主”之间的关系,以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落实[28]。佟德志运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贯彻落实需要发挥“合力效应”,即要求“全方位协调”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合力”,“全链条衔接”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合力”,“全覆盖拓展”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客体合力”。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效应”[29]。
不仅如此,学者们还从其他学术视角展开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方位阐释,为我们透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本质、特点和逻辑等提供了帮助。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在梳理学界研究概况和研究议题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反思当前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特色与问题
整体来看,学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话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学科较为齐全、内容扎实、研究精深、视域广阔,是我们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参照。具体说來,当前的研究呈现出四大特色:(1)深入经典文本找寻理论根源。现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出学者们深厚的文本功底,学者们在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的时候纷纷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人的著作中去找寻理论根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学人的一种理论自觉。这种方式也为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增添了研究成果的学理性和说服力。(2)在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问题。理论源于现实,也要回归到实践中去。若只是理论书写而罔顾现实,理论是毫无魅力的。当前的诸多研究成果都是理论和现实的有效结合,这些研究成果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现实情况为背景,展开了对相关问题的学理分析和论证。这就使得学者们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论说不再是干瘪、枯燥的学理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理论表达。(3)妥善处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论题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对于这一议题的学术分析也呈现出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特点。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既有学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生成与演变(百年奋斗史的总结)、话语体系建构、逻辑意蕴梳理、历史意义的呈现等宏观问题的梳理,又有结合基层实践案例的具体分析。目前的研究格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话题。(4)在学科融合中审视相关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是一个单一性的话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论题。这就需要多方联合起来加以研究。诚如前文所示,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等学科纷纷基于各自的研究范式而展开了卓越成效的研讨,其中不乏一些融贯性的综合性研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中,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打破门户之见,齐心协力打造学术共同体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完整诠释。
当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当前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一些理论的分析和问题的把握还不够精准,我们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实证研究匮乏。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学者们集中全力展开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诠释。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讨和分析,离不开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这样才能增加它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目前的研究成果鲜有从实证方面展开的,这恰也是未来重要的学术生长点。(2)学科失衡问题。学者们虽有意识地开始打破学科限制而展开了综合性研究,就已有成果来看,这种综合性研究也不多。目前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讨绝大多数成果集中在政治学领域(占比为88.47%),其他学科的参与度不高。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讨论必须要汇集民智,就需要多学科参与,积极调动其他学科参与到相关问题的探究之中。(3)研究积极性不高。与其他话题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虽是“热议话题”,但也显示出热而不议的尴尬局面。目前一些刊物虽然积极支持着相关的研究,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此外,由于这一话题提出的时间较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市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力度也有所欠缺。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成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讨论会掀起一个学术高潮。一些研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将得到妥善解决。
2.研究趋势分析
综合审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预判今后研究的工作重点及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学理审视和现实感悟中,深刻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基本特点、价值旨归和重大意义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换言之,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去审视其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二者的互释中深刻阐明它们的优越性所在。(2)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视域中积极寻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实方案。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单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30],它需要一系列机制、体制保障。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现实化的根本,依法治国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出场的法制保障。今后的研究自然也就要在“三统一”视域中分析问题,继而有效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3)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遵循,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中凸显我们的制度优势、民主优势,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过程中凸显我国民主的生机与活力。(4)深刻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着力解决的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即要引领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复兴。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挖掘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要實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同时还要通过构建高度文明的政治体制机制来引领时代潮流。(5)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和背景中积极探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践行之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应该相互照应、互相推进。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58页。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
[3]冯颜利:《全过程人民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载《当代世界》2021年第8期。
[4]张君:《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5]刘建军、张远:《论全过程人民民主》,载《社会政策研究》2021年第4期。
[6]胡玉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理释读》,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7]曹典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唯物史观本质》,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8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9]方歆然:《全过程人民民主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载《湖湘论坛》2022年第4期。
[10赵永红:《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逻辑与制度路径》,载《行政论坛》2022年第1期。
[11]程竹汝、陈亮:《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内在逻辑》,载《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2]张明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特征及实现逻辑》,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9期。
[13]刘小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特质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14]董树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与优势》,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2期。
[15]肖光荣:《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特质的准确表达》,载《湖湘论坛》2022年第2期。
[16]王宗礼、郎得明:《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性优势》,载《理论探索》2022年第4期。
[17]李笑宇:《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与显著优势》,载《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5期。
[18]樊鹏:《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19]杨嵘均:《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创新》,载《学术界》2022年第3期。
[20]张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4期。
[21]包心鉴:《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22]赵春丽:《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
[23]亓光:《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典范到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24]王红艳:《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载《探索》2022年第3期。
[25]齐惠:《群众路线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内生动力》,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23期。
[26]陈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比较优势与实践路径》,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27]李景治:《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载《学术界》2022年第6期。
[28]张爱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图景与实现途径》,载《学海》2022年第3期。
[29]佟德志:《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载《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4期。
[30]戴激涛:《充分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载《人大研究》202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共青团兰州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