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厚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如何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根本问题。需要在组织形式和学科发展上下功夫。将涉农课程与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的协同育人的实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特别需要我们从大思政的视角去考虑如何将涉农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进行协同的发展。本文从教学建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去研究、构建农业类课程的育人体系,探讨课程思政的结合方式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思政;育人体系;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59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是涉农高职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关心和解决学生平时生活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努力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和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学习动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用思想政治理论在各个学科中进行育人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课程中去。在构建三全育人重要机制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大思政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相互协调。使得农业类专业课也能够起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使得三全育人的内在机理在涉农高校中得到全面的落地和阐发;使得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
同时在构架协调发展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只有做好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协同育人工作,才能使得三全育人的格局能够呈现出一种稳步提升的节奏。同时,只有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各门课程的守正创新,能够使得全体教师和整个教学环节凝心聚力一同为思政育人谱写新篇。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作用如何完善
(一)明确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方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的任务。该任务是职业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是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充分发挥农业类专业课与思政教学的协同性作用
1.农业类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指向性分析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在涉农高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育主体的感受和认识水平放在第一位。不仅仅使得学生知农,并且使得学生在价值观层面上真正理解我国作为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时有着基数巨大的农业人口。在道德层面和情感层面使得学生主体能够在知农的同时真正爱农。
因此,在涉农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充分探讨和挖掘涉农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最终教育目标。在涉农课程中,紧密结合各种思政元素在显性教育的层面,也可以将学好农业技术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在隐性教育的层面上,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师饱满的情感表达对农业的热爱,在谈到袁隆平艰苦奋斗精神时忍不住落泪等言语和表情,潜移默化的将课程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做到总书记所说的“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要求。
从而,内生地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的。通过大思政的大格局,使得涉农课程的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门槛。实现涉农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应,实现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正确的价值理念对涉农课程教学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的正确价值观对农业类专业课具有重要指引和支持,是农业类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的关键。大思政的教学理念关系到对课程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取舍,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是包括涉农课程在内的任何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仅仅是对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同时努力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与《概论》《思修》等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实现同频协同的效应,通过思想政治的教学理念在涉农课程中的确立实现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非指的是一门课程,而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创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范式。
例如,在我校农业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讲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问题的时候,穿插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课程本身的生态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适当的案例,能够真正的将新发展理念与农业科学进行联系,实现农业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在讲授林业问题时通过河北塞罕坝的造林故事,告诉大家林业的重要性,图文并茂用直观的形式告诉大家要有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涉农课程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农业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不断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指导农村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具体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实现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进行,粮食产量和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业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工作等工作中起到的核心指导地位。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现代的重要指导作用。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强化专业课课堂成为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1]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发布,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而农业类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于强化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助力乡村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利用技术手段和知识使得贫困地区得到发展,以及使得已经脱贫的地区通过农产品的升级和产业的革新实现发展成果的巩固。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在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扎根基层,扶持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为农村输送大量人才,同时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
具体来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培训和提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目前出现了很多农业发展的新业态,包括农产品直播等新的销售形式,以及家庭农场与农家乐等新的产业形式,特别需要经营者有着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新的理念,以及现代的企业经营的理念。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做好价值引领,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从思想政治高度宣传和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同时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树立师生终身学习的信念,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耕读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耕读文化在农业教学的第二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开办耕读书院等形式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深刻领悟农业文明的重要文化和思想内涵。
耕读文化是源自于农业文明的发展,是解读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经营的文化路径。从耕读文化的理解中我们可以重构专业课相对枯燥的知识传授体系,可以将整个课程,从文化历史层面进行阐述。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耕读文化能够真正体现,西方的功利文化在精神和社会层面所缺失的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能够真正的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农耕文明的社会中,包含着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充满了温情和关爱,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冷漠和异化。在古朴的村庄中,存在着身体力行的劳动与读书学习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文化,能够很好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共鸣。
2.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承。在农村地区乡村文明,优良家风建设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着密切的关联。弘扬耕读文化,在农业场域内,我们更加需要提炼出健康的文化,促成乡村文明,良好家风的形成。
我校致力于耕读书院建设,将思想政治课上到田间地头,将思政题材与乡村振兴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耕读文化,使得学生能够在耕中读,利用理论联系实践,利用环境进行品格和人生目标的熏陶。使得思政教学过程充满泥土的气息。
四、农业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特点
当前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造成了涉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流失;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好高骛远的情况。因此大学生往往将农业课程看做是一般的专业课程。在接触社会和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城市的一些高薪工作所引诱,去从事一些与农科专业无关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合存在的难题
思政教育是对价值观的引导,而专业课程更加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要将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结合在一起,同时需要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知识水平,将知识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的元素真正内生地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的方式融入课程之中,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2.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要进一步提升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执行的是一套较为封闭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交给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依赖公共课和思政课老师单纯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自己只负责知识的传授。那么如果在专业课的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传递出现割裂,课程思想的协同育人作用无法实现,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像思政课教师那样,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政策,以及思政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得思政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的实现。
五、提高高校涉农课程思想政治时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能力
首先,通过专业的思政报告以及讲座等形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敏感度。能够将思政知识融入其中。其次,加强课程体系的重构,从传统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真正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观理念。以讲故事以及生动形象的案例等形式,将价值观和思政内涵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前提和主导,形成结构更为合理地课程体系。最后,定期开展教师资格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老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针对各门专业学科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研究。例如在试验田,乡间等环境中,在环境的渲染下,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上到田间地头。以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时效性的大幅提升。
(二)加强课程思政机制建设
为了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的切入点,更好的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水平。行政部门可以起到牵头的作用,建立常态化的目标体系,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进行专业课老师的集体学习,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进行提升。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通过调研科学客观的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在期末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相关的考察内容。
(三)用新媒体搭建涉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构建课程思政微课平台,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构建新的教育平台。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平台中,无法找到思政元素的学习,因此可以设立课程思政的专门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资料的查找。寓教于乐中不知不觉的学到课程思政专业知识,这样的微课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以新媒体为重要载体。智慧树、易班优课、知乎、喜马拉雅、慕课网络课程、BBS问答社区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如果没有新媒体的帮助,就无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无法真正构建起课程思政课交流的新模式。在新媒体的新生态下,课程思政微课本身的趣味性和微课在时效性方面的优势能够真正凸显,使得课程能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基层党建,落实三会一课,定期进行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积极开展党员联系学生,结对子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自觉地将思政元素结合进教学实践之中,在和学生结对子地过程中了解学情。
六、结语
思政政治理论是专业课建设的核心引领,涉农类专业课程天然的与思想政治有相当的关联,关系着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涉农类高校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必须坚定正确的价值引领。因此需要我们对涉农高校的涉农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我们通过课程思政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涉农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信念的合格农业工作者,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形成与特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2-16.
作者简介:王崴(1989.8-),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