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也是果实丰收的季节。走在北京秋日的街头,糖炒栗子的甜香味儿最为诱人。每到栗子成熟的时节,北京街头一筐筐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总是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史料记载,以前,京城的大户人家多讲究吃老字号炒制的栗子。由它们炒出的栗子“中实充满,壳极柔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至今,这些仍是北京人判断糖炒栗子质量好坏的标准。
秋栗香算是今天北京最受欢迎的栗子店之一,每到食用栗子的季节,一整排炒栗子的机器,也架不住长长的食客队伍,往往一出锅就卖光。秋栗香的栗子选用怀柔油栗,除了挑出去坏果,个头也要求均匀。刚出锅的板栗深褐油亮,冒着热气,飘着异香,咬开一个,露出金黄色的果仁,吃到嘴里,口感绵软,味道香甜。
爽口开胃的红果儿吃起来酸甜可口,果肉完整筋道弹牙,配上晶莹透亮、冰凉爽口的汤汁,一入口,人顿时就觉得清爽了。现在,想在北京来一份炒红果,稻香村和护国寺小吃店等老字号是不少人的选择。山楂的酸伴着糖汁的甜,一勺下去口舌生津。除了这两家老字号,一些京味餐厅也把炒红果当作开胃菜来卖。
北京秋日独享的美味中,也不能少了秋梨膏。秋梨,即是北京秋天收获的白梨,以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橘络、金银花、蜂蜜等十几种其他原料,熬制成膏,命名“北京秋梨膏”。每到秋天气候干燥时节,北京人都会在恩济堂、同仁堂等老字号买上几罐储备在家里,用来润肺、化痰、止咳,颇见功效。
古人又称糖炒栗子为“灌香糖”。它的香甜可以在舌尖上,也可以在笔尖下。“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坐高凳子上,操长柄铁勺频搅之令匀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濡糖,藉以粗沙亦如余幼时所见,而甜美过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风,盘饤间称佳味矣。”清朝人郝懿行最爱吃糖炒栗子,他甚至在书中把栗子的炒制过程写得淋漓尽致。西单牌楼和兰号的糖炒栗子,曾是《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最喜爱食用的老字号。在京味儿作家杨明显的回忆里,它甚至带着响儿,“九月的糖炒栗子噼噼响……”
和栗子一样深秋才大批上市的还有红果儿。因此,在老北京,和糖炒栗子一样受欢迎的还有炒红果,不过相较于前者至今仍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觅得,后者则需要寻觅到老字号的店铺里才能尝到。
刚从枝丫上摘下的山里红虽然红得像小灯笼,但生果吃到嘴里“绵酸绵酸地酸牙龈”。为了让它能更好食用,由山里红衍生的冰糖葫芦和炒红果,就是靠着老北京人的智慧才最终被制作出来。
炒红果其实是熬糖蜜渍去籽红果,熬糖时不搅动,待汤汁黏稠,放入红果慢慢翻炒,红果发亮即成,晾凉后食用。口感上佳的炒红果必是选果精、制胚细、熬糖火候准。京东盘山地区的红果是果子首选,这里出产的红果籽小肉厚,个大光鲜。将精选的红果洗净下锅煮软,捞出剥皮去籽,果肉不散不碎,然后分散摆在盖帘上晾一天;熬糖火候准,铜勺注少量水加砂糖与些许盐熬至起筋,转微火放入果胚慢炒,谨防果肉散碎,待汁浓挂果即成。
一到秋季,老北京人家里就会备上一味北京特产,那就是秋梨膏。秋梨膏是以精选当年生产的秋梨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加工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秋梨膏里有药料却没有药味儿,其梨香芬芳,甜润可口,男女老少都爱喝。据说,北京秋梨膏的制作方法是经宫廷御医秘方加工演变而得来。相传,唐武帝年间某年孟秋,皇帝有疾,终日燥热心烦,口干舌燥,气促咳喘。满朝御医诊遍,各种方药用尽,但疗效甚微。正在御医束手无策之时,一名道士献方,他用秋梨、蜂蜜及各种中药配伍,熬制了一种膏滋,唐武宗服后,自感神清气爽,燥热咳嗽诸症一一消除,龙颜大悦。从此,道士的膏方成了宫中秘方,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清宫御医刘恩济在京都创立恩济堂药铺,刘恩济将秋梨膏秘方带出宫廷,从此宫廷秘方恩泽到民间千家万户,一直延续至今。
一年一秋。如果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北京,一年之“醉”则在于“秋”。秋天的北京,有如油画般的美景,也有累累果实的秋香。时间不停流转,唯有北京秋日的味道好似不曾改变,它独属于北京,离开这座城,你将为之倾尽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