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日有三烤,老北京人最爱吃的“炙子烤肉”就是其中之一。夹起厚薄均匀的肉片,贴在“炙子”上,直至发黄发焦,在炙子上再刷点油,等上几秒钟,用铁夹子把成卷的肉一拌,把吱吱冒油的肉片夹到碗里,配合着调好的酱汁收下肉的油腻,这“炙子烤肉”吃到嘴里,才算是妥妥地贴上“秋膘”。
作家汪曾祺爱吃、会吃,更能绘声绘色地写“吃”。炙子烤肉是他的心头好,“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汪曾祺《贴秋膘》)乍一看,这样粗犷的吃法似乎和汪曾祺的文人形象相去甚远,但认真想来,必是炙子烤肉足够好吃才能使汪先生这样无所顾忌吧。
吃烤肉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吃,还在于自己亲手烤制,当然,如果不爱自己动手,找一家老字号也是一个很棒的选择。提到老北京烤肉,头一份儿当属“南宛北季”,“季”乃烤肉季,“宛”则是烤肉宛,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各有各的立身之道,却都是老北京人舌尖上不可少的珍馐。
历经时光洗礼,烤肉季和烤肉宛仍旧延续着传统的烤肉技艺,为北京人的味蕾留下难忘的记忆,至今它们仍是北京人下馆子吃烤肉时的不二之选。
立秋后,与炙子烤肉一样北京人所惦记的限定美食,还有铜锅涮羊肉。“领出稿费,到市场去买了个热水壶,就到东来顺去吃饭,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乐,真觉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1946年9月2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因在东来顺饱餐了一顿涮羊肉而心情大好,他在日记中如是写道。涮羊肉又被北京人称为“涮锅子”,北京人吃涮羊肉的历史,甚至可追溯至元代。《饮膳正要》是元朝人忽思慧写于北京的一本书,他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元朝统治者的饮食,菜肴以肉食为主,肉中又以羊肉为主,所记九十五种奇珍异馔竟有七十六种用羊肉,占八成以上”(《中国饮食文化史》)。史书没有还原元朝统治者的菜谱,不过,想来涮羊肉曾是“七十六种用羊肉”制作的“奇珍异馔”之一。
“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在北京吃“涮羊肉”,东来顺是许多食客的首选。早在20世纪20年代,东来顺就一跃而成为京城涮羊肉之冠。这里切出的肉片以薄、匀、齐、美著称,吃起来又香又嫩,不膻不腻。吃涮羊肉不能少了佐料,东来顺的佐料包括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卤虾油、酱油、辣椒油及葱花、香菜等,集香、咸、鲜等多种口味为一体,再加上自制的白皮糖蒜和芝麻烧饼,吃起来醇香味厚,口感独特。
位于牛街上的聚宝源也是老北京铜锅涮肉的标杆式餐厅,老饕们评价其他涮肉馆子,总免不了提一句“与聚宝源相比如何”。聚宝源的“镇店之宝”,非手切羊肉莫属。手切的新鲜
羊肉肥瘦适中,蘸小料一嘴咬下去,绵软深厚,鲜香无比。聚宝源涮肉靠着口口相传,一点一点发展成为无人不知的涮羊肉老字号。和手切羊肉一样受欢迎的还有芝麻烧饼,烧饼虽个儿不大,却麻酱味十足,辅以最上层的芝麻,满嘴酥香,令人陶醉。
老北京的传统铜锅用清汤做底,肉吃的是原汁原味,对肉质的要求就更高。为了保证质量,1998年,满德春独自一人奔赴内蒙古。他发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肉品质极佳。此后,每年六七月份,满德春及其继承人都会赴内蒙古看肉源。正因为这份坚持,今天,满恒记铜锅涮肉鲜香美味才誉满京城。
满恒记的涮锅一律采用清水,姜片、葱段、香菇、枸杞、大枣,便是锅底的全部内容,涮入锅中的羊肉片,是店堂厨师手工现切的极品苏尼特小羊羔后腿,和“芝麻酱、韭菜花、腐乳汁、虾油、蚝油、蒜末、葱花、香菜、油炸辣椒”混合一下,一入嘴,便迎来一场味觉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