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兴盛起来已经是清朝时期的事了。清朝前期,涮羊肉还是宫廷专用的菜肴,普通百姓无法吃到。据清朝御膳档案记载,乾隆皇帝非常爱吃涮羊肉。据说在乾隆皇帝生日时举办的千叟宴上,曾用1550 个火锅替代了所有炒菜,其中就有涮羊肉火锅。
直到晚清,皇室逐渐没落,涮羊肉才流入民间。至清末,涮羊肉已成为百姓们非常喜欢的食物,每到寒冷时节,大多数人都要下馆子吃顿涮羊肉以抵御寒冷。
清末学者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写道:“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由回族人经营的涮羊肉餐馆,每年的秋冬季节,各大清真餐馆也都会增设火锅。清末徐珂所编《清稗类钞》一书中写道:“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又提到“人民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可见,涮羊肉在当时已经是人人喜爱的冬日美食。
咸丰四年(1854 年),北京前门外出现第一家由汉族人经营的涮羊肉餐馆“正阳楼”,以切出的羊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而闻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丁德山创立了“东来顺”。东来顺的羊肉颇为讲究,选取来自内蒙古的绵羊,肉片被切成薄到铺在盘中能看到盘底花纹的程度。因味道鲜美且不膻,民间还流传起了“涮肉何处嫩,北京东来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