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2023-04-29 22:13王立新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

王立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逐渐向深入的研究型审计发展,与我国当前市场现状更为适应。研究型审计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路径,立足长远研究前沿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揭示风险隐患,强调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思路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按照“国之大者”的要求关注顶层设计,并将研究贯穿于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本文针对研究型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在企业股权划转中的应用,为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股权;实践

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大力倡导开展研究型审计,强调要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系统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和前瞻性。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风险,审计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所以“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是审计工作发展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经验。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从而推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型审计理念概述

在研究型审计这一概念中,包括“研究”和“审计”两个关键词汇。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明确的流程体系和工作方法,而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研究型审计中,要以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和辩证观进行研究,客观分析、总结和评估审计工作、审计实践和审计项目等,将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流程、全领域,深入分析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提出工作措施,形成工作成果,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审计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支持下开展审计工作。研究型审计注重以研究型思维审查和探求被审计对象经营管理活动的背后动因、行为规律、问题成因,并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提出改善性意见,从而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二、研究型审计的特点

(一)战略性和全局性

研究型审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谋划审计工作,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国家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从国家发展战略入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政策,解决行业发展和区域问题,从全局角度分析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和行业规范提供保障。

(二)科学性和创新性

研究型审计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付诸应用指导实践。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论和思维,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开展审计项目,将科学性的特征和要求体现在研究型审计的全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政策、新业态、新要求和新问题,要求审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思路、方法,并结合社会背景、政策走向等不断探究和完善。

(三)建设性和前瞻性

研究型审计是分析问题本质,追求审计价值的审计,不仅要针对问题表象,更要研究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背景和制度等,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前瞻性的整改建议,为战略和决策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研究型审计的内容

(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

1.研究宏观政策和行业环境

研究被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政策、经济背景等外部宏观因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等,了解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演变,才能更好地审计经济业务的政策合规性与落实情况,有效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2.研究被审计对象

研究型审计需要研究被审计对象的性质、组织结构、内控制度、所在领域的业务活动和战略目标等,全面深入了解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和经济活动等,才能聚焦主责主业,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3.研究审计建议

研究型审计要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提出更有深度、更科学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督促落实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对象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进而规范运作、合规发展,达到“既查病、又治病、防未病”的目标。

(二)从审计过程的角度看

1.审前阶段研究

在项目审计前,通过研究宏观政策、行业状况等了解经济环境,通过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审前访谈调查等,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体制机制、经营业务、资金管理和重大风险等,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合理配备审计人员、编制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

2.审中阶段研究

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创新审计思路,将宏观环境与内部管理相结合,围绕“治理、制度、业务、风险”的审计路径,通过运用访谈、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穿行测试以及现场走访等审计方法,精准揭示突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将研究贯彻于全过程、落实到各环节。

3.审后阶段研究

审计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仅局限在问题发掘,那么审计的作用和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研究型审计应增强审计成果的“可批示、能落实”,既要注重审计整改效果,又要重视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落实,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

四、研究型审计在S集团股权划转审计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一)S集团股权划转背景

S集团100%股权划入特区建工集团管理,为了充分了解划转企业基本情况及经营管理状况,特区建工集团对S集团历史遗留问题和经营管理情况开展了股权划转审计,为下一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项目开展情况

审前通过研究行业政策、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与S集团相关领导访谈了解到,S集团有20多家子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9%,资金十分紧张,多数项目联营施工,个别项目大额亏损,历史法律诉讼较多,已造成较大资产损失。所以本次审计将S集团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法律诉讼、经营模式作为审计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审计工作方案。根据业务领域和经营现状,审计组配备了财务、审计、工程、法律和内控等专业的审计人员,按照“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全程以研究型思维开展审计工作。

1.以组织治理为抓手,深挖体制机制的不足

审计组对S集团公司章程、议事规则、组织架构和会议纪要等检查发现,S集团公司治理和管控不规范,存在重大项目融资、投资等“三重一大”事项未经董事会决议情况。通过统计S集团人员规模、结构及访谈分析发现,S集团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领导班子、中层正职以上工程类专业人员占比约30%,与公司的行业类型匹配度不高,领导班子及中层队伍亟待优化。

2.以资金管理为主线,细查大额垫资的原因

通过查阅S集团财务报告发现,S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9%,其他应付款余额达18亿元,近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资金严重短缺。审计组抽丝剥茧,梳理了金额较大的付款记录发现,大额资金支付主要集中在为某重大项目垫资13亿元,但该项目融资10亿元重大事项未经董事会决议,且由于合同瑕疵,可能约1.6亿元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项目已延期1年,面临4000万元的大额罚款。

3.以法律诉讼为突破,揭示经营模式的弊端

通过“穿行”和“追溯”审计,查阅近年来相关诉讼材料、财务资料,并与法务人员交谈发现,S集团发生法律诉讼的根源是早期为了走出经营困境,成立多个外埠机构由私人承包,采取联营施工模式,对现场、资金、印章、成本等未实际管理,这种“以包代管”的经营模式导致承包人私借高利贷、欠付工程款,引发大量法律纠纷,造成大额资产损失。

4.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查找经营管理的漏洞

审计组通过统计S集团近几年盈亏情况发现,S集团主营施工业务连年亏损,应收账款近8亿元,已全额计提坏账7000余万元。长期未结算项目12个,涉及合同金额约12亿元。某项目投标下浮率过高,项目工期压缩近一半,在投标时就存在潜亏的风险,目前预计亏损1亿元。S集团多年的联营管理模式,导致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项目管理经验欠缺,自营施工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生存及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三)审计建议及结果运用

审计组经深入研究讨论,对审计中发现的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审计建议。第一,建议S集团强化董事会履职能力,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优化领导班子及中层管理人员结构。第二,梳理该垫资项目全过程,做好各项风险分析和解决措施,确保10亿元贷款和利息按期收回,解决工期罚款问题。第三,严格管控现有外埠机构,待项目完成后清理注销,以后所有施工项目必须自营施工;聘请律师事务所积极应诉,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控制经济损失再扩大。第四,系统梳理长期未结算项目,由专人跟踪负责,及时办理结算和收款;加强投标前测算,认真审核合同条款,对于投标时就存在潜亏的项目谨慎投标。

特区建工集团召开党委会,在S集团范围内进行了通报,要求S集团提高政治站位,规范管理、压实责任,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按照审计建议进行清查与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给予扣分、谈话、通报批评处理,并作为干部任用、经营考核、奖励处分等依据。

(四)审计整改成效

第一,健全公司治理机制。S集团完成了组织架构调整、薪酬体系调整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工作,增、修、废制度42项。第二,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通过与建设单位多次谈判,已收回垫资款约13亿元,并减少工期罚款4000万元。第三,建立诉讼跟踪机制。S集团陆续完成外埠机构的注销收尾工作,新增项目全部实现自营管理,成立历史遗留项目法律专班,4个案件已胜诉,挽回经济损失1600余万元。第四,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大部分项目已完成结算,通过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上述项目预计减亏约2700万元,并相继获得国家级QC、BIM等多个奖项。

五、推进和完善研究型审计的思考

(一)深入审前调查是关键

审前阶段应提早谋划,提前部署,通过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与相关人员访谈、研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和被审计对象等方式,深入做实审前调查,准确快速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重点资金、重点风险隐患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配置审计人员是保障

股权划转审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单一的财务、审计专业团队难以胜任,所以应创新业务组织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配备与被审计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人员,才能真正了解行业与企业的状况,真正找出问题根源,合理判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三)研究型审计思维是核心

在审计实践中不能仅凭经验办事、墨守成规,要转变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式,将研究型思维应用于审前、审中和审后,把审计项目当成课题进行调研、分析和求证,深入研究问题的特点、规律和趋势,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同时,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度挖掘问题背景、实质和成因,善于研究提炼审计成果,积极提出解决问题、优化管理、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真正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

(四)压实整改责任是重点

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是“以审促改”,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形成审计闭环。加强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而对于造成重大损失和重大影响的,也应严肃追责问责,促进履职尽责,提升审计监督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型审计是传统审计工作的进步和升华,通过创新审计理念、思想、方法、制度等,使其能在原本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为此,开展研究型审计需要以现代化的理论和思想为主导,采用新的方法研究分析审计目标,将研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能更好地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助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华宜,庄作钦,刘鸿儒,等.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为例[J].审计研究,2022(01):7-9.

[2]许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6):2-4.

[3]刘雷,李玲焰,冉洪川.开展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若干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22(05):41-42.

[4]王佳佳,赵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22(03):33-35.

[5]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7-8

[6]邓慧群.对运用研究的思维改进审理工作的思考——以某审计机关审理工作为例[J].中国审计,2021(07):4-6.

[7]杨琨,郑利君.创新审计理念思路 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2(02):3-4.

[8]许亚.研究型审计必须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公共投资审计近年来的探索与思考[J].审计研究,2022(01):6.

[9]时现.研究型审计是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内部审计,2022(06):1.

[10]王佳佳,赵昊.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会计师,2021(22):22-23.

猜你喜欢
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