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北京文化守护人霍燚,1985年8月出生,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自2007年到神乐署以来,逐渐担起神乐署文化研究的重任,在历史文献探索、宫廷音乐研究、失传乐器恢复等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天坛祭祀音乐的恢复工作得以持续发展,取得突破。作为一名“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人,他与团队共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礼乐文明。
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凝禧殿内,乾隆御笔“玉振金声”的巨大匾额高悬。舞台上的灯光亮起,编钟、编磬等乐器熠熠发光。霍燚持起木槌,敲击编磬上悬挂的绿莹莹的灵璧石,清脆悦耳的声音和悠长的余音蔓延开来,整个大殿显得更加幽静。
一字一音、不疾不徐的中和韶乐,润物细无声。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专用礼仪性音乐,体现了中正平和的思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代表性传承人,霍燚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传播中和韶乐,让古老的音乐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从故纸堆中挖掘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雅乐,源自于西周时期,传承至明清时期,定名为中和韶乐,寓意中正平和美好的音乐。中和韶乐是明清时期皇家专用于祭祀、朝贺、宴飨的音乐。它也被称为八音乐,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编钟、镈钟、编磬、笙、琴和瑟等16种乐器演奏,融礼乐歌舞为一体。
2004年,神乐署完成修缮,向社会开放。公园考虑将中和韶乐的排练演出场地设在神乐署,并组建一支公园自己的雅乐团。2007年,学习历史专业的霍燚来到神乐署工作,“这份工作融合了我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无论研究还是演奏,我都可以发挥专长。”
《大清会典图》《皇朝礼器图式》《律吕正义后编》……为了还原明清时代宫廷音乐的原貌,霍燚从拗口艰涩的古文中,整理出每一段音乐的背景、乐队的规制、所用乐器的数量、使用的年代、相关的礼仪、演出服装的样式和材质等资料,光是记录的笔记就多达数十本。
这些翔实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舞台上,使中和韶乐以更加精准考究的形式重现。
会做乐器和道具的演员
演出的曲目和形式确定了,雅乐团展示中和韶乐面临着另一个难题—乐器。
最初,乐团每天在神乐署演出,冬季也不间断。北方气候干冷,笛、排簫等竹制乐器容易开裂。用竹子做乐器行不通,乐团就寻找替代材料。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选用PPR高分子聚合材料替代竹子,制成的乐器音色也很动听。
用新材料取代竹子制成笛子后,笛子上的龙头仍需雕刻,乐团干脆一并承包了道具的制作,他们进行技术革新,学习3D打印技术,将非遗“盘活”。走进神乐署创新工作室的操作间,小车床、小刨床、钳工工作台等一应俱全。从选材、切割、打磨,到上漆、描金、彩绘、雕刻、搭配流苏,再到打孔、定音……各个环节都是流水作业。
“我们乐团的成员都是一专多能,很多人会两三种乐器,大家既能演、也能讲。”作为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对乐团成员不吝称赞。他说,除了演奏,乐团还承担着展示、传播中和韶乐的任务。无论是平日里还是展演时,乐团的演员都会讲解古代乐理知识,展示古乐器的演奏方法,邀请观众上台敲一敲编钟、编磬,和古乐器近距离接触。
融入“说唱”的宫廷雅乐
中和韶乐被称为“华夏正声”,而在当下社会中,年轻人的爱好偏向多元,中和韶乐略显曲高和寡。
如何传播好中和韶乐,使观众从中了解雅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样考验着乐团的创新能力。霍燚认为,乐团不能只展示一字一音的中和韶乐,也要挖掘更多的宫廷雅乐乐种。他举例说,清代皇家宴席有各民族的乐舞,其中蒙古乐以“说唱”的形式进行展示。乐团邀请蒙古语老师教授他们发音,将节目搬上舞台,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听懂中和韶乐,霍燚还把舞台搬到了线上。团员们学习掌握了视频制作、直播、剪辑等技能。中秋国庆假期,他们在月色下的祈年殿演奏了十余首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代表曲目,让游客领略古建和雅乐融合之美。
中和韶乐以击柷(z hù)为始,栎敔(yǔ)结束。它缓慢、典雅、肃穆,一以贯之,有始有终,过程完美无瑕。霍燚说,中和韶乐以音乐的形式诠释中正平和的思想,让人在平凡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传承中华礼乐文明,通过展演、讲解还原原汁原味的中和韶乐,让大家了解中国还有这样一种音乐形式,进一步感受礼乐的魅力。”
文/张璐 摄影/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