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山东四市中小学双减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前我国有关双减的政策文件逐渐增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工作量。山东四地市双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理解不到位、教育方式适应难、教育成本仍旧高、教师教学压力大、补贴低以及家、校、社关系协调不够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相关路径:政府要着力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多方协同;学校要健全管理制度;家庭教育要转变思想;社区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青少年;多方教育主体;“家校社”;中小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但我国地区城乡发展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地双减政策实施情况不同。本文基于山东四市中小学教育独特现状,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多方联动,探讨促进双减政策推行的可行路径。
随着教育资源不均、课业压力大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探索教育减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家校社协同助力教育减负的研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学者探讨了联动机制中家校社的角色与作用。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在家校社协同减负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1]。家庭关乎育人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发挥着基础力量作用[2]。此外,也有学者强调要发挥社区的作用,创新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其次,有关家校社共育的路径研究。有学者主张通过“学校为主,家社为辅”等优化策略,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3]。换言之,实现三者共育,需要深入分析三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共生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共生的发展路径[4]。最后,也有学者借鉴国外经验,从国外的角度来审视中韩两国双减政策的不同之处以及实行的不同方法,为我国的双减政策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意义和经验[5]。总的来说,以往相关研究在促进双减政策推行的可行路径的探讨中对多主体协同中的地方实践还缺乏经验调查,对社区的功能也有所忽视。本文通过对山东四市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庭的调查,探索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课业压力大和素质教育水平提高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改善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对社会工作的介入以及社区教育责任进行思考。让多主体助力“家校社”教育成为可能,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借鉴。
二、山东四地市双减政策实施现状
(一)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文件增多
自“双减”政策开展以来,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泰安、东营、聊城、威海各地都依据《规划》制定了本市相应的“双减”政策,由此可见,山东四地市政府层面都十分重视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配套政策,政策文件指导大体相似,实际施行方案有所不同。四市的双减政策设计较为合理,但基层执行情况需要进行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来发现是否与政策目的相匹配。
(二)整治力度加大,不合规辅导班停业
双减政策实施后,原本开设的学习班大都停办。部分辅导班中小学课业辅导转为课余爱好培训。2021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加大对无证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同时,山东省教育厅、公安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专向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加大了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力度。《方案》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下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开展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要上报授予办学许可的教育部门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三、山东四地市双减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在双减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宣传讲解深度不同,造成了家长们对于双减政策存在理解不到位、传统教育方式适应困难、教育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
首先,不同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理解不够。一些家长依然保持原有观念,认为只要成绩优异,用机械化反复做题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他们认为减轻课业负担留出相应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综合提升自我是一些无用的事。相反,一些家长能够了解到政策的初衷和想法。他们认为在合理的时间段开发并遵从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减轻孩子的负担压力,无论在孩子的成长还是发展的层面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类家长能够很好地去配合学校,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变化适应困难。从教育内容来看,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范围更加广阔,不仅包含文化课,而且包含生存技能以及美育类科目。有一些课程作业是在家中与家长们共同完成的,对于这种变化,一些家长表现得不适应,感觉学校在贪图省事,认为自己的时间被占用。
最后,家长们的教育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双减政策下,一些艺术体育类的教培机构本身要求有较强师资和相应教学资源,加大了教育成本。此外,一些家长仍然保持着固有的思维方式,还是在用一种“内卷”的思维模式来衡量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这种“内卷”化的思维方式,让家长的教育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二)教师在双减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们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原本一些教学课程转变为阳光体育、阅读课程以及其他素拓课程。教学课程数量减少,教学时间更加紧迫,所以在教学之中备课压力增强,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考验。教师们在双减政策实施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教师们的教学压力及教学任务增加。双减政策下,教学内容的变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之前的单一填装式变为现在的教授与探索相结合式,反复练习的时间转变到实践探索中。这要求教师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对于新方式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适应难度也会更大,需要承担更重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压力。
其次,教师们自身教育能力需要不断提升。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们自身教育的能力需求呈现出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双减政策实施后,在教学要求上,启发式、探索式和开放式教学替代了原有的强调以每天刷题、机械练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学校不仅要发展文化课教育也要发展素拓教育。种种变化,要求老师们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身教育能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培养多方面教育知识储备,才能够任教多门课程。
最后,家、校、社关系处理仍存在问题。虽然说双减政策实行后国家强调的教育主体不再仅有学校,而且包括家庭和社会(社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家、校、社联合的关系没有像预期实行的那么顺利。一些地区仍处于三方孤立的现状。学校仍承担着过大的压力。“家校社协同育人”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各地文化及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及不足,协同育人方面明显滞后。
四、山东四地市双减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对于政府以及教育有关部门的建议
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双减政策实行需要各地部门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双减政策进行适当地改造和推行。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舆论宣传。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双减政策的积极作用,对于双减政策内容理解不到位的家长或老师。政府要积极对他们开展思想工作,纠正他们错误的理解。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双减政策的真实作用,他们才能够支持政策的推行,转变原有的态度。
其次,各有关部门多方协同、共同努力。各级人大要推动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为双减政策提供法律支持。相关教育部门应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相关执法机构要积极实行执法权力,对于违反政策的行为,严格打击,取缔校外机构非法经营,整治校外培训的学习环境。
(二)对于学校教育主体的相关对策建议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推行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对于解决双减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教育改革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学校要分年级公示作业内容构成、完成时长等,促进教、练、考一致。严禁过度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教育部门要将作业设计、批改、讲评、辅导等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对于不按规定布置作业或变相布置作业的行为予以一定的处罚。
其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教师通过选编、改编、自主创编等方式设计高质量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对完成基础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通过更多元的手段,更有趣的方式将知识理解、融会及贯通。
(三)对于家庭教育主体的相关对策建议
家庭作为教育的一大主体。其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十分重大,可以说,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和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双减效果。
首先,转变思想,注重陪伴。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缺席了陪伴,孩子的情感和思想必然会有缺失。孩子在家期间,父母要对孩子的陪伴有明确的计划,可以陪伴孩子阅读、陪伴孩子旅行、参加亲子类的活动等等。
其次,转变思想,尊重孩子。家长们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对假期生活进行科学地规划,要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在首位,积极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假期生活更丰富多彩。
(四)对于社区教育主体的相关对策建议
社区作为教育的又一大主体,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对于双减政策的良好推行和实施,有着深刻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充分利用好社区的教育功能,才能让“双减”政策下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多元。
首先,利用社区资源,探索社区教育模式。要在社区设立中小学生社区实践服务中心,满足中小学生在社区接受劳动实践教育的需求。中小学生社区实践服务中心坚持公益性免费开放原则,增加开放时间,周末、寒暑假等向辖区内未成年人开放。为学生和家长在课后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提供活动项目。
最后,明确社区教育责任,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社区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发展及双减政策实施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区本身对于自己的教育职能了解甚少。因此,社区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自身教育功能的宣传,让居民更多地了解关于社区教育功能以及“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社区作为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最前沿,是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启蒙教育的主阵地。所以社区要积极承担责任,宣传自身教育的功能以及自身职能定位,让更多居民全面地了解社区的职能与责任。
五、结语
教育问题是世纪性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在这种情况下,贯彻落实好双减政策,着力从制度安排以及各地实施中完善教育体系,帮助家庭、学校、社区良性互动。本文研究主要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主题入手,立足于社会工作理论和研究视角,对山东四地市中小学群体教育工作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相关地区促进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东.家校社协同减负视角下学校的角色和任务[J].中小学校长,2021(10):23-26.
[2]李惠.发挥家风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作用[J].品位经典,2020(11):107-109.
[3]黎嘉欣.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共育[J].教师博览,2022(18):4-5.
[4]李江楠,邱小健.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生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25):11-15.
[5]季玟希.韩国双减政策失败述评[J].比较教育学报,2022(1):41-53.
作者简介:刘兆坤(2002.5-),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