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指向

2023-04-29 17:33:32谭小靖戴程
秦智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谭小靖 戴程

[摘要]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其价值取向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吸收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创造,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捍卫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应对社会转型、道德失范等问题时的主要行动指南。

一、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特色阐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重要参考,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持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理论路径厘清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支撑,我们党就难以明确后续发展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我们应保持坚定的态度,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可动摇。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并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主导地位,这是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马克思等人所提出,也并非在中国具体实践中横空出世的产物,而是二者不断结合下的时代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表现出马克思对资本的罪恶性与不道德性的深切关注与深刻厌恶,也反映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无情批判,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实现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向,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社会形态的无限希冀,是人类普遍的美好品性的集中蕴聚。

(二)“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时代升华

“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不断强调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当中就能明确感受人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性的观念,并强调了群众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现实根基,其主张的价值理念充满了道义,其展示的前进方向符合群众的预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社会的变化,展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原则,满足时代精神与现实要求,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推广至全球,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通过纵深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价值的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征的文化观念,其中蕴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非西方个人主义狭隘价值观所能企及。我国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其宗旨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性,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我国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矛盾。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层面的更高追求,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参与政治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精神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内涵取向,契合了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状态,更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到的24字当中,不仅反映出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自身更全面的发展,也看到了国家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决心。新时代下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大众性与先进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文化巨幕所结得的璀璨硕果,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续营养资源。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时,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精神、诚信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在历经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渊源,我们所提出的24字里面所有词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传统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议当中明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支撑,融入国人的心中,影响国民的行为与思想观念。现如今,我们一直以来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汲取其中的精髓,否则难以展现其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影响力。”纵览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前进脉络,仁爱思想、民生观念、遵守诚信、崇尚正义、天下大同等思想不只是简单反映前人的伟大智慧,更凸显了中华民族历代推崇的恒久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因为它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承一脉,体现出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实践指向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如今中国精神的重要象征,反映了所有公民的价值理念。树立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国民过上幸福生活,也推动了国家的后续发展,影响着“中国梦”的国家战略能否真正实现。从精神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共同价值、筑牢民族精神。从现实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极大的文化助力作用,是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文化协同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朴素单一的物质充裕,而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双修双进,它需要依赖综合国力的提升,这要求国家要在多方面崛起。硬实力上需要我国在经济方面稳步发展、在政治方面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提升自身军事实力。除此之外,软实力的支撑也尤其重要,要依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力量,提升全社会在思想上文化上面的文化向心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给予全体国民最重要的思想根基,引领公民走向美好生活。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价值观显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加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中国梦有着一致性,二者都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既有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观描述,又有个人层面的微观描绘出发,科学有机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与中国梦中实现国家繁荣远景目标高度契合;在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梦所描述的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的美好梦想高度契合;在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与中国梦所追求的人民富裕、生活幸福高度相关。据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一致性,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恒久动力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增强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荼就于中华数千年文明沃土上,历经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实践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反观西方,对疫情防控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使其在全球的信誉受到质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价值,也能使中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里保持独立自主,使自身不受到侵害,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优秀的借鉴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利于坚定理论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夺国际舆论阵地。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我国面临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凝练出24字的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反映全体人民的意愿和价值诉求,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党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创新,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立意于社会价值观发展的本质,走中国特色化发展道路,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强化群众根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提升制度自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有助于强化我国各民族对我国制度更深层次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理论联系起来,不仅是中国制度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马克斯·韦伯明确强调,“任何国家均构建了其专门的社会制度,有其内在精神的支撑,前者是社会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系统,后者囊括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行为标准、奋斗目标等内容。”韦伯强调的内在精神,为制度构建奠定了基础,由此来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对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国家强大与公平正义、人民民主和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原则,彰显出中国对自己的制度拥有显著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可提升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属于国家乃至民族发展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根基。文化属于民族之魂,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如果不能树立文化自信,也就很难实现文化繁荣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基在于文化的复兴、文化的繁荣、文化的高度自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性。我们党明确提到:“我们一直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并保持制度自信、同时,坚持道路自信,而根基在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最核心的力量,也是最持久的动力。”文化自信是内在要求,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单一成就,还包括文化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成功,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精神导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马恩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优化而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住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所提出的价值取向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四个自信”提升,汇聚人民向心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2014-2-2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伟刚,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11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基金项目: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对我国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XJ2022G235)

作者简介:

谭小靖(1997.8-),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戴程(1996.1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人民论坛(2017年2期)2017-02-18 15:37:39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人民论坛(2017年2期)2017-02-18 15:31:06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10:11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唯实(2016年11期)2016-12-05 15:02:28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