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资源,组织全新的数学活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主动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元、角、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元、角、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橱”上摆放的各种文具,包括铅笔、本子、橡皮、文具盒等的价格是多少,教师据此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钱币购买文具。这样的交流、互动贴近日常,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所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元、角、分的换算。
二、以生活为教学起点,带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生活,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受,使学生立足生活基础来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有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扇形统计图,知道怎样利用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做了如下安排,让学生在对某家庭收入支出的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占家庭支出部分最多的是什么,占家庭支出部分最少的是什么。学生在扇形统计图案例中,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尝试绘制扇形统计图,并依据给出的数据来计算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数。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掌握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看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团体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基于此,教师把学生当作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小学的数学知识较基础,但某些单元知识仍然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之下,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商议,相互鼓励,彼此吸取对方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小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意识,所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