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俊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这一主线全面阐述了新时代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在新时代理想何以可能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论述了新时代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历史的逻辑、理论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人民的意愿。在新时代理想何以实现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即实现理想必须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现实;理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2-0014-06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这个主题实际上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面对与解决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深刻领悟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对于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范畴。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和需要的不满足性,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入和进步的过程。人们能够深入事物内部联系并预见其发展趋势,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现状,从而达到新的满意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预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状态,将之作为下一步追求的目标,这就是理想及其演进的状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现实获得理想,并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理想是人类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引导人们向着更加美好的境界前进。
理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第一,理想必须建构在人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因为理想是一种建构在对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需求之上的一种选择活动,没有理性思维,很难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正确的认识和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理想必须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不能被称为理想。第三,理想必须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在眼前明摆着的现成的东西,不是理想,换言之,凡是理想都具有指向未来的特征。比如,一星期、一个月的目标可以被称为计划,而不能被叫作理想,而长大想当一名医生的想法,则可以被称为人生的理想。第四,理想必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美好愿望的要求,是向上的、向善的、积极的、进步的,一切邪恶的东西都是违背人们美好愿望的,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存在。第五,理想必须是人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人们可预期的、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不是抽象的、毫无边际的。第六,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没有基础的理想如同在沙滩上盖的房子,由于根基不牢而不可持久。第七,理想必须通过奋斗才能实现,不经过奋斗就能自动实现的东西,不是理想。
理想可以分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的理想侧重于社会理想。各种理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实现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决定了中国人民新时代崇高理想是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理想的蓝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
这一论断表明,随着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人民将为实现这一新的目标而奋斗。这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将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党,始终高举崇高理想的旗帜,总是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提出新的理想,不断赋予人民群众新的期望。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指出:“还有一个迷信将来,不迷信将来还得了呀?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希望总是寄托在将来的。”[5]这里所说的“迷信”,不是指毫无根据地相信,而是指始终如一地向着将来,是对美好将来的一种希冀。我们党历来都是立足于已经完成的事情(过去)和下一步要实现的目标(未来)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历来都是从已经取得的成就来判定我们方向的准确性、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我们未来目标的可行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将来观、理想观。
二、新时代崇高理想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确立崇高理想的现实依据
任何科学的理想都必须根植于实现的基础之上,科学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区别就在于它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致力于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想是崇高的、真实的、正当的、美好的,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民的意愿。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一理想的真理性、科学性、道义性做了充分的论证。
第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历史的逻辑。所谓逻辑,就是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因果联系。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6]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近代中国的衰落为参照的。陈晋在《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为什么混乱无序、屈辱受压、贫穷愚昧?说到底,是因为落在了时代先进潮流后面。从近代中国到今天的中国,所梦想和追求的就是实现现代化。这是180年来中国社会演变的一个基本主题。”[7]虽然孙中山率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但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得出来的正确结论。这说明,中国人民确立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第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理论的逻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救中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说明,中国人民确立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实践的逻辑。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谱写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终于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进程。这说明,中国人民确立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第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人民的意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根本宗旨。历史总是在比较中显出差距,也总是在比较中显出优势。不经历战乱、贫困、饥饿、屈辱的年代,人们很难理解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事实使中国人民更加信心百倍地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这说明,中国人民确立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党的二十大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在确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前提下,对治国理政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譬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建设方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方面,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安全建设方面,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在港澳台工作方面,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在外交工作方面,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战略谋划和举措,必将持续不断地改变中国的现状,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新时代崇高理想何以实现:团结奋斗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历程,是一部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宏大叙事。这个宏大叙事中的引领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具有一种奋进的精神状态,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道虽迩,不行不至”,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9]。只有“趋向思想”,才能实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反复强调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一是在明确大会主题之后提出的“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0]。二是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11]部分提出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2]。三是第三部分,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13]部分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4]。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习近平号召全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15]四是第十四部分,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部分提出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17]。五是结束语部分提出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8]。
奋斗的声音响在耳畔,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是干事创业的时代。可以说,团结奋斗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旋律,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个必由之路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中的目的性,就是由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基础上的精神能动性转化而来的伟大的奋斗精神。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9]这里所说的“由被动转入主动”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第一,实现理想必须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的对立面是依赖性。人既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也不是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在自觉意识到依赖性的前提下,自觉地在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划分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力量来掌握外部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并支配自己命运的。自主性是对依赖性的扬弃,是在认识到依赖性的前提下对依赖性的超越。自主性不是空洞的,而是以发展、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才能为基础的。发展、发挥的程度不一样,自主性也不一样。越是在历史的早期,人的自主活动越不充分。人的主体性越发展,自主性就越强。在奴隶社会,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封建社会是人身依附的社会,各种人身依附关系限制了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因受共产国际的制约,一度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的模式,结果使革命受到重大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之后,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唯一能够借鉴和参照的就是苏联,向苏联学习曾一度变成了照搬苏联模式。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已经明确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有问题,不能全部照搬过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0]邓小平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称为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仍然是从确立主体性开始的。邓小平说,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就是“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21]。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性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意识调动起来。
第二,实现理想必须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人把他在概念上存在的东西(即可能性、能力、素质)转变为现实。”[22]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实现的过程。人作为主体,自主地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自主地掌握外部世界的目的。实现主体的自为性,并不是想象中的事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人所面对的对象面前,人具有受动的性质。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不仅如此,自然界还会抗拒人,甚至造成人的理想实现的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发挥能动性,克服实现理想的障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3]这种自觉的能动性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牺牲的精神。
第三,实现理想必须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创造使主体的自由走出理论的王国,进入现实王国。在创造性里,主体的活动显示了充分的自由,因为主体能够将自身内在的尺度和客体的固有尺度统一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并最终创造一个全新的对象。马克思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已经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也就是主体创造的 “属人的自然”。人不仅通过实践创造自然界,而且通过实践创造人本身和人类社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创造”,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时代,主体的创造性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崭新的路,必须在“两个结合”中创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25]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创新发展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会转化为历史的主动性。所谓历史的主动性既体现为能够总结历史的经验、规律,纠正错误,矫正历史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为能够在当下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并以艰苦奋斗使正确的选择变为现实。何谓正确?何谓错误?判断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的实践。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7]这段话告诉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社会理想,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社会叙事,但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理想、个人叙事、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将自己的命运、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实现社会理想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青年应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8]
举旗定向绘蓝图,团结奋斗创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的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弥足珍贵,应该倍加珍惜。只要路子对,不怕行程远。只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2][3][4][6][8][10][11][12][13][14][15][16][17][18][24][25][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1、23-24、24、22、16、1-2、2、15、21、26、27-28、60、63、70-71、33、35、7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90.
[7]陈晋.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5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21][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8、381.
[2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64.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
[责任编辑: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