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辉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核心素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为此,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扣课文标题,把握文章主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标题如人的“眼睛”,起到了揭示主题作用。
教科书所选的都是经典作品,学生学习课文只有从标题入手,再学习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方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学习起来才能轻松。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明确标题是动宾式结构,即动词“纪念”,宾语“白求恩”,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成分叫宾语,宾语常由名词等充当,宾语部分是写作范围、对象,如(做、吃)米饭、(提、参考)意见等。
动宾式结构写作重点在“动词”,针对对象宾语把“动词”写“动”,写全面,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纪念白求恩》一文可以再拓展,从初中课本引向高中课本,作同类引导,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扩宽学生视野,阅读思维打开,学习面也广了。
还有偏正式结构,如《植树的牧羊人》,偏正式短语结构偏在“正”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中心词“牧羊人”,是作者在文章中着重描写的对象,“植树”是修饰词,只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只要明确了题目,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扣住文章标题,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吸取文章的精神文化,抓住语文标题特点,把握文章主题,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就变得容易了。
二、理课文结构,增强整体意识
所谓整体性,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系统地、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认知作者的思路,有效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构思,读懂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就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掌握课文,达到高屋建瓴,从而更好地探究课文的文学价值意义。
如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由5个自然段组成,第1到第4段是叙述,第5段是议论,此段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是由叙述+议论,议论部分是点明中心,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都是有2个文段组成,第一个文段是讲故事,第二个是由议论得出道理。《穿井得一人》一文八十多个字,前面是叙述和描写,最后一句议论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属文末点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篇一篇把作者的整体思路点拨清晰,学生学习课文的整体意识也就明确了。
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要点是写出人物的精神。《邓稼先》一文,采用小标题结构,结构新颖,内容提示清晰;《孙权劝学》一文,运用对话式结构,通过孙权劝学、呂蒙就学、鲁肃赞学突出了呂蒙虚心并学有所成的精神品质。
学习课文,给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让学生有了文章的整体意识,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三、仿课文写法,掌握知识考点
修辞手法在课文中频繁出现,也是常考点,平常重视积累。
《纪念白求恩》一文,文章语言既平实易懂,又蕴含革命激情,并富于感染力。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段“白求恩同志……”句是叙述,余下内容是议论。本段简叙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叙”和“议”是两种表达方式,应该区分清楚,议论文,是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来提出事实的根据,“叙”应扣论点,“叙”是简明、概括。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意义,起到画龙点睛并突出中心的作用。
又如《陋室铭》一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兴手法的使用,教师把课文里“山水”通过“比兴”手法引出“陋室”之德馨;“托物言志”也是本文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实践仿写:“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突出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运用仿写迁移,引出另一伟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历史的人说到毛泽东,没有一个不敬佩,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教师平常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课内知识,运用时方能厚积薄发。
四、明课文主旨,领悟人文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语文课人文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主旨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劝勉孩子应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应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去掉怠惰急躁;《木兰诗》展现了木兰的爱国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儿女情怀,教学中可以以此联系到家国情怀,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善恶中的“善”是一种态度,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一定跟善良有关。但善与恶又是相对的,也不能一味地求善忘恶,蒲松龄《狼》一文,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中,当人与恶狼产生矛盾时,结果会怎样呢?这时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强烈的好奇心——狼自古以来都给人坏的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出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奔豕突,还有“狼来了”的故事和“狼和小羊”的故事。此时蒲松龄笔下屠户命运如何?为屠户捏一把汗,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兴趣油然而生。还有臧克家的《说和做》一文中写了闻一多先生“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大无畏精神,人文情怀即刻上升,学生学习变主动了,课堂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明确课文主旨,领悟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人类自我关怀的现象,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还有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现象的重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及塑造,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多一点人文情怀的传递。《辞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五、用课文单元训练,引写作思维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文,学习优秀的文章在丰富一个人“三观”的同时又可引入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去,使文章妙笔生花。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写作是写人要抓住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动作,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然后展开具体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把人写“活”。下册《说和做》一文里描写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写他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来呈现。学习课文的写法,不单能掌握课文内容,而要做到会读课外文章,甚至在写作思维上有极大的提升,这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知识迁移的能力,使文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落实,同时也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群文阅读,把初中的教学衔接到高中,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