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挑战和趋势

2023-04-29 02:32龙敏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33期
关键词:理财业务趋势

龙敏

摘要: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净值化、破刚兑、降杠杆等实施细则相继落地,银行理财业务随之进入存量业务整改、增量业务规范的新阶段。从整体来看,以零售业务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稳步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理财规模降低、竞争优势下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与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且缺乏创新、理财人员缺乏专业度等因素有关。面对新的挑战,股份制银行应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理财人员专业能力、加强风险控制程序建设等方面入手,丰富产品体系、提升行业内竞争力,并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趋势

DOI:10.12433/zgkjtz.20233328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意味着资管领域改革序幕拉开。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业务仍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年,2022年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目前,保本理财清零,预期收益型产品基本压降完毕。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260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中坚力量,其借助财富业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显著拓宽了市场盈利能力、强化了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并为其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盈利能力的提升。在大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推动下,2021年上半年,招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64万亿元,排名市场第一,超过此前一直领先的中国工商银行。

近两年,受资本市场整体行情、权益市场震荡走弱的影响,超过一半的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在近期跌破净值,银行理财市场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管理规模下降明显。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进入理财市场,通过代销等渠道扩充客户资源,打造自身特色,股份制银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国有银行及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入手分析,因此,本文从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角度分析资管新规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理财业务存在规模降低、竞争优势下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股份制银行应加大理财产品创新力度、提升理财人员专业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等,从而实现理财业务稳步发展。

二、资管新规的演进变化

(一)银行理财制度演进

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创设了首只面向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标志着理财产品正式推出。2005年,原银监会相继出台了理财业务核心的监管文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上述两个文件目前已被废止。

2006年,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和资产管理的合理需求,允许商业银行办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打开国际化理财的第一步;2007年,商业银行开始成立私人银行部,专门服务于高端客户;2008年以后,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较大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亦快速增长。

针对不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改革意义和前瞻指导作用的政策文件,为银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专营化道路前进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

(二)  《资管新规》下理财业务的变化

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综合监管,2018年,原银保监会合并,个人理财市场整体水平更加趋于完善和成熟,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资管新规》,银行理财业务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在以往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刚性兑付、业务体系不严谨、资金池运作、监管不足等问题。而出台的《资管新规》,其本质是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

从产品端分析,《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和限制期限错配,其中打破刚性兑付为底线要求。同时,监管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减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此外,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

不仅如此,《资管新规》从投资端、监管端也提出了要求。从投资端分析,按照募集方式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则可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等,同时对每类产品的类型、性质以及交易要求作出明确界定。

从监管端分析,《资管新规》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设立独立的子公司或者专门的业务经营部门,并要求对其公司治理、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环节全面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对理财产品的募集信息、杠杆水平、投资风险等内容予以及时充分披露。

三、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一)理财业务分类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委托、保管组合投资方案,存款结构方案和设计远期目标方案、帮助客户实现较高投资回报率的综合性业务。随着财富管理市场不断发展扩大,居民理财意识的提升、风险偏好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也日趋多元化。

从风险等级划分,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划分为谨慎型理财产品、稳健型理财产品、平衡型理财产品、进取型理财产品、激进型理财产品五大类;从收益类型划分,银行理财可划分为预期收益型产品、净值型产品;从投资方向,理财产品可划分为货币型理财产品、债券型理财产品、结构型理财产品、组合投资型理财产品、信托类理财产品、QDⅡ类理财产品。

(二)理财业务现状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27.65万亿元减少2万多亿元。此外,6月份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低于公募基金存续规模27.69万亿元。

不同金融机构所存续的产品及规模也不一样。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最多的为理财公司,共有1.62万只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0.67万元,在整个市场中的比例占81.55%。而11家股份制银行存续产品为913只,存续规模6543亿元,同比下降84.37%。

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股份制银行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44%,环比下跌0.72%。封闭式理财产品中,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3.81%,环比下跌0.06%。

从产品类型结构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共计存续规模为24.31万亿元,在市场上中占比95.94%,同比增加0.85%。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24.11万亿元、1.11万亿元,占市场的比例分别为95.15%、4.38%,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同比增加1.32%,混合类产品同比减少1.52%。而存续规模最小的为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分别为0.08万亿元、0.04万亿元。

四、面临的挑战

(一)理财规模有所下降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在存续规模、新发产品数量等方面出现下降,股份制银行也不例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4.2万只,创历史新高。

《资管新规》出台后,理财产品发行量逐渐下降。截至2022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较2018年已下降30%,其中股份制银行发行数量已从2018年的1524只下降至2022年的1208只。同时,2022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较大,投资者选择主动赎回,也导致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下降。

(二)净值化管理削弱竞争优势

股份制银行此前长期通过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揽储,但《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稳收益”已成为过去式,因此将面临较大的净值化转型压力。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对“净值化”理解不足,心理上存在较大预期差,这会导致个人投资者短期内难以转变对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印象。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多数以固定收益类为主,产品类型单一,且这类产品资产投向大部分为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差,因此在债券市场波动时,风险难以分散。与之相比,公募基金在现金、债券、股票及其他资产中的配置结构较为均衡。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从监管部门以往对银行的行政处罚情况分析,销售资质、资金投向、产品宣传等问题涉及较多。这源于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业务指标压力,多数理财经理在营销过程中对投资者风险提示不足,最终导致投资者无法选择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而《资管新规》要求银行销售人员与投资者达成“代客理财”“自负盈亏”的共识。

五、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产品且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理财市场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对投资者和市场的整体分析,对客户的分类不够明确。受金融分业影响,银行经营业务主要以存款、贷款、结算为主,并不直接参与证券、基金等投资业务,理财产品同样是以自营、代销为主。而这会导致产品设计存放、目标客户定位模糊等问题。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理财产品在运作方法、产品期限、风险等级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区分度低等特点。例如,产品期限大部分为3~6个月或6~12个月,风险等级大都为中低风险,产品运用效果差,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

(二)理财人员缺乏专业度

银行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理财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仅要求理财人员学习银行推出的各项产品及业务,还需要了解信托、证券、期货、投资等相关的金融知识。

然而,银行目前大部分的理财人员由从事信贷工作的客户经理转化而来,金融专业素养不高,无法满足理财业务需要的综合知识。此外,部分银行在理财人员的资质上把控不严,也会导致理财人员缺乏专业度。

六、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理财业全面进入净值化、规范化发展时代。而受资本市场震荡、“破净”现象频发的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理财市场的竞争趋势将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未来银行业需要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迎接市场新考验。

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创新主题理财产品,例如,ESG、养老、乡村振兴、碳中和等多款主题产品。然而,在这些产品的基础上,银行业仍需要在投资策略、产品营销等方面坚持差异化战略,提升投资运作和净值化管理能力,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赋能理财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理财人员专业能力

在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理财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关键一环。银行明确理财人员的分工职责,采用不同等级的评比制度,对不同业务能力的理财人员给予不同的权限,激励理财人员挖掘工作潜力。

银行在招聘理财人员时,应对个人素质全方位综合考量,从源头上提高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股份制银行可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同业之间的横向培训制度,完善理财人员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理财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加强风险控制程序建设

银行重要的职责是防控风险,主动经营风险、有效管理风险是银行稳健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更应注重风险防范,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净值化转型加快,市场上的任何风险都可能造成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因此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银行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控意识,树立风险意识与内控观念;其次,完善内部监督审核机制,应制定合理的审计制度,保证审计活动的独立性;最后,应加快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加强个人信用问题跟踪监督。

参考文献:

[1]白瑞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程与展望[J].银行家,2019(04):109-111+7.

[2]单晓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索[J].财富生活,2022(14):4-6.

[3]张玉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2(27):62-64.

猜你喜欢
理财业务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微信OA平台在办公业务中的应用
试析农机驾驶证业务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售电企业的管理创新
论如何培养高中生理财意识
大学生理财之我见
大学生理财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途径的研究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