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寻找改革创新的途径,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应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提供的社会服务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重点问题
DOI:10.12433/zgkjtz.20233614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应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并在强化公益属性的基础上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我国对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已经陆续出台多个相关文件,从宏观层面对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作出完善的战略部署,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深化的方向。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组织,对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我国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却依旧面临着养老、绩效薪酬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深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概述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与政府管理体制以及职能转变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改革方式及改革手段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包含探索阶段、放权搞活阶段以及分类推进阶段,三者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平衡关系,有助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并且明确优胜劣汰的机制,减少财政负担,使事业单位稳健发展拥有坚实的政策基础。事业单位在改革深化中,应当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分类问题,对自身的工作属性有着更明确的定位,不仅可以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还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事业单位通过制定完善的计划,并打造合适的管理模式,加大改革力度,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并有效优化国家机构的现代化工作。事业单位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案例。
在不断深入推动改革建设过程中,可以对现有发展成果进行梳理与推广,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有效助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使社会各界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支持和保障。事业单位对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并且帮助社会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实发挥好事业单位这支力量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全面深化社会改革与发展
事业单位具有量大面广、智力密集以及人才聚集的特点,在保障党政机关履行自身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工作中可以有效保障民生工作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事业单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政企不分的现象十分明显,并且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全面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帮助事业单位对自身各项职能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助力。
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依然存在定位不准、职能不清以及机制不灵活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深化社会改革,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效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制弊端,事业单位的全面转型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新突破。聚焦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有效深化社会改革,精准发力,聚焦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的关键环节,合理配置事业单位资源,优化整体布局,帮助事业单位把握自身定位,谋求更好的发展。
(三)有效促进公益事业的平衡充分发展
事业单位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基本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始奋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有着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仍旧存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多层次的矛盾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有效发挥职能。从整体布局上来看,部分群众急需的公共服务有待提升。
通过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更为精准的约束,有效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发展,增强公益事业的包容性与主体性。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有效调节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模式,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公益事业的引导与支持,统筹规划,有效提高其公益属性,服务于更多的群众。
三、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界限划分不清晰
纵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现状,事业单位的经济模式本身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应立足于计划经济,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发挥每个经济实体自身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的基本属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并且国家放权搞活的基本方针的客观事实依旧存在,使得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的界限划分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以市场为主体的身份参加各种经济活动,逐渐向营利性机构转变。在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展现出了多重性质,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要想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自身与市场经济的界限问题,只有理清界限,才能更好地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发展不协调的现象。
(二)分类管理改革未能充分落实
事业单位自身属性十分复杂,涉及多个行业的发展,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等多重功能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式有助于事业单位调整职能,并且设置单独简单有效的工作方式,可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为工作人员带来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
对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改革,从分类管理的方式入手相对简单。首先,从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依旧受行政编制的约束,在实践中可以实现真正的分类管理。其次,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推进企业转型改革,核销事业编制,明确现有的资产及资源规划,按照现代企业的职能需求,实现管理机制的转变。事业单位在转化过程中未能有效改善经营状况,导致竞争能力较弱,生存能力差,改制进程放缓。对于部分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而言,实现行政分离是十分有效的改革模式,在分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想的路径进行改革,使得改革成效不显著。
(三)事业单位人员多,财政负担重
从事业单位总体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人员过多,财政负担大的影响因素,其中,编外人员、派遣人员和临时工的费用仍旧占较大的比重。事业单位在相应工作经费预算的过程中,忽视财政支出对整体工作的影响,造成事业单位财政负担越发沉重。目前,我国除教育单位外,其他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每年减少三分之一,在数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达到自负盈亏的经营效果。财政负担大,人员过多的现象虽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逐渐淡化,精简人员支出,可以有效帮助事业单位提高运行活力。
(四)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经营活力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之间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很难约束工作行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逐渐显露出自身的缺陷。传统的编制方法表面上可以有效控制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但却约束了自主创造能力,很难对组织机构以及职能进行更加清晰明了的判断。同时,在事业单位开展业务过程中,未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发展速度快,却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影响自身活力。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所在医疗、教育、文化、科研等领域处于发展变化时期,更应当对自身编制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事业单位的适应性及灵活性,否则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与社会的契合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措施
(一)重视事业单位的分类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分类发展可有效帮助事业单位实现有效管理,排除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工作,突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可以形成新的机构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分类发展有助于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判断工作的具体情况,提高工作的可行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保障企业在长远发展过程中避免进入发展误区,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事业单位按照基本的工作模式分类,并对各种不同的事业单位实施类管理,按原有事业单位的制度向不同方向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二)明确事业单位组织的工作定位
事业单位按照当前的工作需求开展分类,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占据较大部分,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有效把握事业组织的公益性越发重要。在原有基础上,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突出事业单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现实意义,确保公益组织提供适当的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现在公益组织的概念和要求约束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公益性,并要求事业单位对改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入研究组织的组织形式、投资渠道以及运营方法。改革应当从深层次将明确自身定位,有效调整管理机制,提高公益属性。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细致划分公益事业组织,明确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三)创新发展思维,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
新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从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需要调整顶层管理,还要对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的划分具备创造性思维,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将行政职能以及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发展过程中为事业单位打造完善的职能机构体系,重塑框架,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符,并且为其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围绕机构职能体系,精简与整合具体工作,结合事业单位所在地区的市场经济状况,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此使事业单位成效更佳。
(四)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长远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更应当由内而外,进一步完善职能架构,厘清职能的边界,扩大自主权,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推动业务行政、干部人事以及财务等综合管理工作开展。
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依旧存在“小、散、弱”的特点,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事业单位发展的目标,统筹解决事业单位在推动行政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人员管理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在科学民主管理过程中,有效结合社会的变化情况,调整内部权利义务关系,改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与管理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现有资源盘活,聚焦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保障事业单位发展。
(五)把控机构编制
第一,机构设置的有效管控。对于事业单位需要增设机构的相关申请,上级政府部门需要优先考量是否通过现有机构职能赋予的办法解决。如果在编制尚未增加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任务,配合所属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优化和配置,有效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
第二,编制总量的严格控制。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相关领导和部门确定编制总量的红线,对于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单位,可以通过人员调剂解决的问题,严禁增加新编制。
五、结语
概而言之,事业单位可以为公共服务提供更为有效的力量,立足根本,从基础做起,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整合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统筹解决更多行政职能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宪.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思考[J].秘书,2022(03):3-13.
[2]谢晓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2021(34):136-137.
[3]马小荣.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1):121-123.
[4]李春梅.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财会学习,2020(36):193-194.
[5]王建辉.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商讯,2020(3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