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奎 孙乐乐 谢磊 黄永健
摘 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业绿色发展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而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作为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要发挥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作用,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总结了相关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来为我国在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
关键词:环境治理;绿色生产行为;对策建议;研究综述
引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户极端依赖大量化肥、农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高投入换粮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的需要,给我国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地区,建立无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生产方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农民是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他们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农民的生产行为并探索现阶段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于改善农业污染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现状
1.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
绿色生产行为是指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其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地利用方式、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是包含多项可持续行为的综合行为系统,包括节约资源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和生态保育等行为。狭义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指的是我们说的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1]。
1.2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内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农户特征、家庭特征和经营特征,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绿色生产方式在投入要素和风险实施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农户个体的劳动力年龄和风险偏好等因素会对农户采取不同的绿色生产行为产生影响[2]。有学者指出如果农户拥有较大的耕地面积,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发展和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因为这会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预期收益。耕地面积是家庭经营特征中对农户发展绿色农业意愿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3]。
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政策制度、社会关系规范、市场机制、新型合作组织等。有研究发现非正式的制度和环境规制都能够推动农户采取绿色生产行为。在非正式制度方面,通过引导价值观、实施惩罚监督和内化传递等措施,可以激励农户采取绿色生产行为。而在环境规制方面,引导性规制和激励性规制也能够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4]。有学者指出为了大力推进农户的绿色农业生产,需要政策的支持,并巧妙地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化转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强制推动力,合理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5]。
2我国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存在问题
目前,绿色生产形式的转变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政府部门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探索和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尽管绿色生产形式的转变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农民绿色意识转变缓慢、激励约束不到位等。
2.1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并未真正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尽管绿色生产技术在理论上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户的行为却与其意愿相悖。对于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问题,学者们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其中许多研究主题涉及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认为虽然农户对绿色技术的采纳意愿较高,但由于中国农业经营仍以小农户为主,资源禀赋的限制使得技术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降低,导致最终仍未能采取实际行动,尽管农户表示愿意采纳绿色技术,但实际上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真正付诸行动[6]。例如禁止烧秸秆的行为悖离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农户的传统习惯和行为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农户出于经济考虑、权衡利益损失。
2.2绿色认知滞后与采纳意愿转变缓慢
目前农户绿色生产存在着绿色认知滞后和意愿转变缓慢的问题。许多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缺乏深刻的认识,影响了农户对采纳绿色环保生产行为的意愿转变。即使部分农户已经对绿色生产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由于经济利益、舒适区域的惯性等原因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意愿转变缓慢。此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时间,而环境意识的提高可能更快,导致政策与公众需求之间的脱节。农产品市场缺乏绿色认证和品牌意识,同时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存在市场和自然风险,农户在生产绿色农产品时需要承担昂贵的生产成本,同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一旦遭遇风险将面临损失,这也是导致农户不愿从事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的原因之一[7]。
2.3绿色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户在进行绿色生产时,需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障其生产行为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然而,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绿色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不健全。首先,农户自身资金动力与能力不足使其长期处于被动采纳绿色生产的状态。而绿色生产技术需要长期投入,市场机制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仅仅依靠政府扶持,绿色转型很难持续进行。其次,农户组织分散、数量众多以及面源污染点广泛存在,导致地方政府监督的监测成本高昂,降低了监管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仅仅依靠政府规制农户行为以抑制农药化肥使用将面临较高的规制成本。最后,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绿色生产行为监督责任不明确、监督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导致监管权力削弱、监管空缺、监管措施难以发挥实质性效果,以及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置绿色生产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4绿色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但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绿色农产品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其一,多数小规模“以农为生”的家庭农场或少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位于偏远地区,其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限制了绿色生产行为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缺乏信息渠道和市场接触机会,农户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这使得农户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品质,限制了他们形成绿色生产动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季节性变化、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这种价格不稳定性增加了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使得他们难以承担高成本的绿色生产所需的投入。其二,目前仍存在绿色生产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国家认可的绿色农产品和有机产品数量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欠缺。另一方面,普通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难以区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以次充好。这种行为造成了产品市场失信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逐渐失去信心,这也进而导致了市场失灵问题。
3我国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展望
3.1协同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
协同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促进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对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解决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提供信息和教育、落实经济激励措施、加强市场对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
第一,优先选择经营自有地、非兼业经营的农户作为绿色生产的目标,培训和示范农户,提高其对农业收益和可持续性的期望;第二,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户绿色生产中组织、宣传和示范引领的职能,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绿色生产;第三,建立和发展绿色产品市场,加强农户与市场的直接对接,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保障,增加农户对绿色产品市场的了解与参与绿色生产的动力;第四,各地优化、细化政府的绿色生产政策,因地制宜,调整补偿标准以激励农户参与。
3.2提升农户绿色认知水平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绿色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升农户绿色认知水平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需尽快提升农户的绿色认知水平。
第一,需加强绿色生产宣传力度,培训农户绿色生产技术。一方面可通过村委会宣讲、印发绿色生产技术手册等形式,使农户潜移默化中选择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此外,可组织开展公益性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特别针对低效能群体和纯务农群体,增强其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示范和量化实验结果提高农户的绿色认知。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使农户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与监测体系,及时检测土壤、水质等环境指标,让农户更好地了解当地环境情况,从侧面提升农户的绿色认知水平。
3.3弥补激励与约束机制缺陷
目前由于对农户绿色生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存在缺陷,导致一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绿色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提供财政补贴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为农户的绿色生产减免税收、优惠用地等,来引导和激励农户参与绿色生产与治理。其次,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制度来具体实施和保障。再次,政府应同时采用惩罚与补贴双项规制来促进农户进行绿色生产。在采用上述激励措施的同时,政府可以对违规使用过量化肥农药的农户实施罚款等处罚,以强化监管力度。最后,关注监督评价机制,以克服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适度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绿色生产必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社会公众监督,降低社会公众的问责成本以鼓励公众对农户的有害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检举。
3.4推进绿色生产市场化
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绿色生产市场化建设,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竞争力的必要方式,是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和农民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绿色农业市场化的加深可以促进绿色生产行为,特别是偏远地区需要加深绿色生产市场化。其一,要建立更为严格和可信的绿色农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体系,并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宣传;通过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民对绿色生产的认可和信心。其二,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三,加强绿色生产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确保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绿色产业链持续发展。并通过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和标准化,提高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的关键,它既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农村环境治理背景下促进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农户绿色生产已取得一些成果,如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但仍存在问题,如绿色生产认知不足、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绿色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等。为此,需要加强农户宣传教育、增加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绿色生产市场化。通过以上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平.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与外延[J].新疆农垦经济,2020(03):24-30.
[2]石志恒,崔民.个体差异对农户不同绿色生产行为的异质性影响——年龄和风险偏好影响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绿色生产行为的比较[J].西部论坛,2020(01):111-119.
[3]栗滢超,刘向华.乡村振兴下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影响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6-43.
[4]李芬妮,张俊飚,何可.非正式制度、环境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1105份农户调查数据[J].资源科学,2019(07):1227-1239.
[5]王子瑜.基于乡村振兴下绿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2022(09):38-39.
[6]余威震,罗小锋,李容容等.绿色认知视角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J].资源科学,2017(08):1573-1583.
[7]李莉,张力丹,魏鹏等.伊宁县农户绿色农产品生产认知及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展望,2022(05):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