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概念抽象化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动手能力是对教学活动的实践,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培养策略 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但是数学思维的建立来源于感性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总结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进行“认识图形(二)”的学习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桌子、椅子、水桶、黑板等都属于什么形状,看看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给学生分发卡纸、交兵、剪刀,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剪出类似的图形,然后再邀请每一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并阐述他们的图形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即便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具象,但是通过动手从操作,学生可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巧妙运用教材,设计出科学的动手操作的方案,坚持贯彻生本理念,并引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述“认位置”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出学生自己在什么位置、同桌在自己的什么位置、黑板在教师的什么位置等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认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正确引导学生操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在相应的情境中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活体验,创设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事物的表象,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操作中,将书本中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是将知识点由具体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以后数学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就必须强化动手实践的教学,同时还要学生加深的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班级中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和女生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把我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相关的心理资料显示,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像是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开口越大,就意味着儿童发展过程是连续不断建构的,是由一个平衡的状态向更高平衡状态转化的过程。在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节点,这些节点都是认知的生长点,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当这些节点正在生成长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
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记忆、消化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学会从实际生活着手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比如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说剪出漂亮的五角星、规则的菱形、奇形怪状的六边形,或者是圆柱、长方形、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图形进行观察,说说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特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知识,不仅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