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运胜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会应用信息技术也将成为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探析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需求。那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引入新授内容之前,我会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社会时事、核心价值观等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谈话、竞赛、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让这个创设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整理文件》一课,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愿意帮助他人的心理特点,创设帮助喜羊羊解决问题的故事情境。我是这样设计导语:“话说不久前,喜羊羊学会了上网。它在网上搜集下载了很多文件,全都存放在 F 盘上,随着下载文件的增多,每次找文件都要找好长时间。你们能不能帮助喜羊羊整理一下 F 盘上文件呢?”学生一听到这,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帮助喜羊羊。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想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巧设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任务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看到自己完成的任务作品。任务驱动法,一方面可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设置的任务要具有层次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收获,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为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把学习的选择性贯穿于信息科技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
如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这是很基础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内容,使用任何一款软件都要用到文件。但如果因为它基础而安排在第一节课,学生就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什么是文件?为什么要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学生感到困惑的同时,造成了对进一步学习的心理障碍。因此,设计任务时,首先我,可以设计一个绘画任务,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在绘画的过程中,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次,再设计一个编写简单文章的任务,让学生打开“写字板”程序,在其中进行汉字输入练习及简单的文字编辑,使用与画图同样的方法保存输入文章,了解文件类型的概念。有了前面的铺垫,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中,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文件管理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求,接下来的任务也就随之产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分班、分类建立不同层次的文件夹,同时对前面的文件进行相应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等操作管理。
又如,在“建设网上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后巩固训练活动时,可以安排分层操作任务,保证班级全体学生实现有效练习。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其操作任务可以基于概念逐渐向操作转移,具体而言,对每个重点概念展开操作演练,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其已经建立了操作基础,即可以基于简单操作逐渐向较难操作发展,进而培养创设完整网页的实践能力,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基于较难操作逐渐朝着创新实践方向前进,即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网页完成创新构建,在网页设计时拓展思维,引进新颖的课外元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适当调整练习计划,保证自身的信息科技实践能力实现提高和突破。
三、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信息技术的学习已成为当代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世间万物处于一个懵懂无知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稍加引导,让他们逐渐发展思维方式,这样的话,对以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也会有帮助。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需要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例如,在小学生五年级信息技术第23课《设计手机架》中,让学生使用“移动”"平面” 工具寻找正确的面,并在新建中的平面中作图。在制作手机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旋转的方法,创造出不同造型的底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需要让学生拓宽视野,跟随时代大发展,与社会培养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相契合。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等等。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