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分析

2023-04-29 13:10潘瑜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新时期

潘瑜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和体量的基础设施不断涌现。然而,作为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的建设强国,我国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中仍存在诸多细节性的疏漏,加之多数建设工程从立项到项目结束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工作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诱发较严重的经济安全或技术安全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新时期加强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我国建设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

我国全面落实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形势,对建设工程管理提出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要求,需要建设单位立足长远,对工程管理模式予以优化、创新,并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具体的工程管理活动中,以充分发挥柔性化管理效能,在减轻施工作业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建设工程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助力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此同时,在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时,应聚焦建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尽可能克服内外部多种因素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分析、探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生态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由理解性管理模式向预防性管理模式转型的创新型管理手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常需要依据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化管理规划。与此同时,在开展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工作时,必须正确认识到各个管理要素及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及作用,这样才能发挥生态化管理的最大效能,确保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及经济效益。具体来讲,建设工程生态管理需要时刻秉承以下原则:

(一)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新时期,要想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建设单位必须始终秉承资源高效利用的管理原则,灵活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建设工程各施工环节的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在运用不可再生资源时,应尽可能地防范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开展建设工程设计工作前,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用途与建设要求,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作为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材料,或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控制建设工程材料的运输成本,切实保障各类资源高效利用。此外,如果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明确的环保性能要求,必须选择无污染且性价比较高的环保型建材,从而减轻建设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最终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二)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同时,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化管理不再局限于食品健康领域,还在建设工程初期的设计阶段与后期的施工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后续的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时刻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并结合建设工程所处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将绿色环保理念合理贯彻到各个施工阶段,由此防范建设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设单位不仅需要在原有建设项目基础上,有效保护项目周围的绿色植被与自然景观,还应将建设工程项目的形态与土壤特性相结合,选择适合的绿化植物,以此确保建设工程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尽可能地呈现出相得益彰的景观风光。

(三)人道主义设计原则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工程项目的首要建设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所以在开展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严格遵循人道主义设计原则,高度重视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要求,并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工程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和绿化植被的破坏。不仅如此,在建设工程作业期间,还应合理控制对森林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消耗,灵活运用各种可再生清洁型能源,为人们创造优质、舒适的生活空间及休闲娱乐场所。

二、现阶段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种:一是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也可简称为DBB模式,是一种最传统且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工程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该工程管理模式往往适用于世行建设工程、亚行贷款建设工程和以FIDIC合同条件为依据的建设工程。而且该工程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还有利于确保建设单位合同管理及风险管理质效。二是CM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采用分阶段发包形式,由CM单位、业主和相关设计单位共同负责整个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作业,以缩短建设工程从规划到竣工环节的建设周期,尽可能达到节约投资成本,防范投资风险的效果。三是设计—建造(DB)管理模式,即建设工程承包商全面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成本,并充分利用竞争性招标选择分包商。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管理模式下,业主只能选取唯一实体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个设计和施工作业。四是BOT管理模式,也可称之为建造—运营移交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在开放相应的运营市场及基础设施建设后,应主动授权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建设、物资筹措、运营和贷款偿还工作。待建设工程协议期满后,再无偿移交至当地政府。这种工程管理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还有利于减轻政府债务负担。

此外,随着建设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以PMC管理模式、EPC管理模式及Partnering(合伙)管理模式为代表的新型管理模式也开始被广泛运用,并在具体的建设工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工程理念的深化改革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对建设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复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但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一,以环境友好型为代表的生态化管理模式亟待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二,多数建设单位尚未将防范地质风险纳入工程管理活动,且缺乏生态化管理模式创新。第三,倡导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的呼声日益增强。因此,如何基于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三、新时期加强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强化防灾减灾意识,防范工程建设管理风险

新时期,要想大力推动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科学构建,必须从思想层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切实防范管理风险。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虽然注重建设工程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但在工程建设期间对工程灾害的防范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各类建设工程事故灾害屡禁不止,如山东栖霞市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广东珠海兴业快线(南段)一标段工程石景山隧道“7·15”重大透水事故、青海海北州西海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柴达尔煤矿“8·14”顶板抽冒导致溃砂溃泥重大事故等。这类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均与工程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诱发这些灾害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灾害预判问题的充分考量。因此,在今后的工程管理及建设活动中,必须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防范工程建设管理风险”纳入建设工程管理常态化工作规划,使其贯穿建设工程项目的始终,以此规避随机性或偶然性工程灾害的发生。同时,这对于提升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水平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遵循工程使用性能,增强质量动态监控

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任何建设工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年限要求,特别是涉及危岩崩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其有效使用年限通常是50年。但是,就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 006—2018)等相关技术规范而言,难以从技术层面上有效界定建设工程的具体使用年限。比如,自2008至今,在四川省汶川强震区实施的一千多个泥石流排导工程在使用5~8年后,至少有超过90%的排导槽底板在遭受泥石流灾害后陆续出现了钢筋裸露、槽底磨穿等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泥石流排导工程的使用年限。因此,为了确保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工程管理单位及相关人员应具备前瞻性意识,严格遵循建设工程使用性能的各项需要,彻底打破建设工程质量常规控制程序。

在此基础上,还应督促和组织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从技术层面上优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程序,明确质量控制要求,特别是一些影响工程使用性能的关键结构与建设工艺,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和变更,最大限度地确保建设工程的服役性能与使用年限。此外,建设工程管理人员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或智能监控设备,积极构建覆盖工程全过程的监督监控平台,以实现对建设工程现场管理及施工质量的全方位、动态化监督管控。

(三)扩大工程管理视野,促进工程与环境和谐、友好发展

要想更好地实现建设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融合,仅靠增强建设工程的质量管控与服役性能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彻底摒弃以往只针对施工过程的管理理念与传统思维,并将具体工程视为广义环境建设工程中的核心要素,认真做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具体来讲,在实际的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环节,既要充分体现建设工程与周边环境和谐、友好发展的协同理念,还应在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年限与服役性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色彩配置、结构理念、景观重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与此同时,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应基于建设工程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与自然环境特征,不断扩大建设工程的生态化管理视野,并在当地自然环境容许的承载力范围内,开展工程施工、开挖和防护工作,由此规避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此外,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扬尘与噪声,也会对周围自然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时很可能无法保证周边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对此,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应从多维度入手,利用现代化精密仪器,实时掌握工程周边的环境变化,并针对各类污染出现的频率与污染程度,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方案,以实现对扬尘污染、噪声污染、有害物质污染的科学抑制,努力推动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培养专业的管理队伍,提高建设工程综合管理水平

在全面落实绿色施工理念的视域下,专业化管理人才和施工人才的大力培养,已成为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还是承包商、分包商,都应高度重视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培养,将生态环保思想贯穿建设工程管理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管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建设单位及相关企业可从人才招聘的角度入手,通过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及晋升机制,或提高建设工程管理岗位准入门槛的方式,广泛吸纳、引入兼具生态化管理经验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单位或企业现有的人才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应基于绿色施工理念落实再教育工作,具体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系统化的专家知识讲座或实战演练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升建设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是当下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增加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构建生态化管理模式,正确审视建设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生态文明思想合理地引入建设工程管理活动中,通过强化防灾减灾意识、防范工程建设管理风险、增强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扩大工程管理视野、培养专业管理队伍等措施,积极构建满足建设工程管理新要求、新目标的生态化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为全面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管理进入新高度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开亮 .论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 [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80-181.

[2]潘康康,冉建芳.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探究[J].引文版:工程技术,2020(05):197-198.

[3]谢晓帆.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探讨[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1(10):348-349.

[4]吴 杰.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刍议[J].现代工程项目管理,2022,1(1).

[5]朱记伟,王江瑞.我国工程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基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9,17(2):71-80.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新时期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关于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核对工作的探析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