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

2023-04-29 00:44田真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52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国家认同

田真

摘要: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与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知识的传授中,要提高学生对国家认同意识,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这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国家认同  爱国教育  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绵长的历史对构建学生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构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意义

对青少年来说,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其人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必须学会并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教书育人,立德为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通过日常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理性判断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有时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说当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

二、中国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

(一)历史知识教育的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1]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历史知识教育,共同的历史知识使我们找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结,从共同的过去中找到我们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归属感,正如梁启超在其《新史学》一书中所说到的:“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2]历史知识中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需要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集体记忆中理解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艰辛绵长的奋斗历程,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3]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延绵繁嗣的关键秘钥。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寻找共同的文化根源,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从而建构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

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

首先,在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绵长的历史是培养学生民族归属感的教学资源,一些历经时代检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等等,[4]学生通过学习,在心底树立国家认同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也是科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在2020年的高考卷中,就有关于祖先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考查,从宗谱中体现的宗族同根思想,体现华夏民族同根同祖的民族归属。宗谱的传承与传统儒家文化重视孝道分不开,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始终占据着正统地位,包括的“仰无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的为人气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家风遗存等,在今天社会这些思想观念都是十分积极的。[5]历史教科书是极为方便的教学资源,如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中华民族曲折发展的历程为主线,单元叙述各朝代、阶段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奠定。古史相传,中原地区的联盟部落首领,炎帝皇帝被后世共尊為华夏始祖,且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讲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6] 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各族所认同,强化各族同根同祖的意识。秦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多年的战乱动荡,奠定了大一统的格局,初步确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民众的国家认同,如通过皇帝制度加强君主认同,通过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王朝认同,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政策确立了文明认同,多个维度逐层构建国家认同。[7]秦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统一,更在政权上实现了统一,秦的统一,不仅统一了原先六国传统中原地区,也加强了对匈奴、百越、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将它们置于同一个行政政权的管理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确立。汉代亦通过一系列维护中央集权的举措从政治、经济、思想到疆域上树立起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空前繁荣的盛世及民族的交往交融,以及明清时期大一统格局及清代前中期的鼎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奠定,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8]

其次,正视民族记忆,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通过具体的历史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中对唯物史观能力的培育。中华民族不仅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有饱受屈辱的灾难。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也是奋斗的历史。[9]通过对学生加强革命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客观看待历史,从而培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近代中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各阶层都在试图探寻中国的出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失败,社会动荡不安,看不到中国的前路;也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社会就像钱玄同所形容的“绝无窗户且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一批批像钱玄同一样的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唤醒社会民众,自己这样“最先醒来的人”的牺牲,换来新的天地。[10]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历史,抗战的伟大胜利,是无数爱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只有铭记这段民族的集体记忆,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感。[11]

最后,从历史的人文学科的本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也是一种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要培养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我们享受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也要履行应尽到的责任,忠于自己的祖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与人文情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国际理解,正确地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村”,尤其在当下极端天气频发,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生态问题必须全球团结起来才能改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在中国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构建民族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意识、家国认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培育理性的爱国情感。[12]

参考文献:

[1]饶舒琪.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合法性与应有内涵[J].教育学报,2018(06).

[2]梁启超.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7):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倩.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涵育家国情怀素养[J].知识文库,2020(4).

[6]陈桂玲、贺婉娜.育家国情怀、促国家认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6).

[7]汪丽娟.文化多元社会与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8]薛博文.时代挑战与实践方向: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的阐释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

[9]陈辉.国家认同建构视角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述论——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

[10]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11]周光辉,李虎.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一种更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12]陈德运、刘波.国家认同建构视角下的2020年全国卷历史试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0(08).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国家认同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