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山西晋南花鼓教育改革刍议

2023-04-29 09:05王帅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教学

王帅

[摘 要] 山西晋南花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黄河流域鼓舞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特别加大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扶持力度,这也对山西晋南花鼓的教育教学提出紧迫的要求。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晋南花鼓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花鼓教学实践,从教材编制、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三个方面阐述了花鼓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方法,旨在优化晋南花鼓教学实践,推动晋南花鼓的学科发展。

[关键词] 新文科;晋南花鼓;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103-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舞蹈事业紧抓时代发展契机驶向快车道,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涌现出大量的质化成果,夯实了舞蹈学科的学术理论性,也指明了舞蹈实践的新风向。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号),新文科建设工作开始全面展开,破除学科壁垒,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思潮在高校、科研院所涌现。以新文科为契机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文化意识的强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晋南花鼓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以舞蹈为主,音乐、人类学等多学科并举的研究格局。关于晋南花鼓的学理性探索已有斐然的成果,这里不做逐一的罗列。需要关注的是,花鼓的课堂教学长期受制于组合式、技艺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重视,造成学生艺术创造性不足、艺术审美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响应时代召唤,提高学科建设的政治站位,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求和目标,对晋南花鼓的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大有裨益,同时也是新时期晋南花鼓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新文科建设对晋南花鼓的要求

开展新文科建设,首要任务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做深度的思考,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不仅要妥善地处理好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同时还要关切学科发展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正如吴岩指出的“传承”和“守城”,人文学科在“守城”的过程中推进改变,自然学科是在“攻城”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换言之,在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中,人文学科既要坚持本体上的“守正创新”,还要广泛吸纳自然学科的知识发展观念,即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灵动高效的学科拓展模式。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晋南花鼓源于唐朝,盛于明清之际(仍待考究),然而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并没有催生花鼓学科体系,直至20世纪80年代,相关专业人士对山西民间舞进行尝试性的整合,将原生态的花鼓语汇引入课堂,进行艺术化的整理,竟偶然间成为晋南花鼓学科发展的开端,后在诸多专家学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晋南花鼓的学科体系才初具规模。直至今日,山西省的多所院校,如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运城学院等已相继开展了晋南花鼓的教学研究,以开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挂牌实践传承基地等积极的态势进行掘进式的发展和探索。客观地说,传统的发展理念强调“本体”的实践研究,难以突破原有的成果以及上级学科的指导,以至于花鼓的整体发展趋于对原有成果的填补和改良,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故晋南花鼓不应流于上级学科指导或已有的发展成果的观照中,而应牢牢把握学科自身特质,发掘独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开拓思维,锐意创新。

开展新文科建设,要善用“巧力”勿用“蛮力”,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统筹艺术教育资源,并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关系,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组建高效的学科建设团队。新文科建设不仅需要艺术名家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也需要青年人才不断贡献其艺术新力。因此,晋南花鼓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老一辈艺术家传帮带的积极作用,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中青年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民间文艺组织都面临着花鼓人才短缺的问题,难以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的周期不足,本科教学传授的知识缺乏深度,课堂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没有形成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等等。为此,广大青年学者需要主动接过晋南花鼓学科发展的接力棒,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守花鼓研学的实践精神,树立艺术创作的时代新风,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需要持续加强花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到表演、编创以及科研的同步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切实满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

二、新文科视域下晋南花鼓教学改革的措施

较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三个特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科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围绕新文科建设,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能够持续激发学科活力,提高课堂质量和水平,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发展机制,又为学科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提供了积极的发展环境。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实践性、艺术性较强的舞蹈学科,既要对基本元素(舞蹈动作)进行深耕细作,又要涉足新领域,多学科同谋并举,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优化花鼓教材

从概念上讲,晋南花鼓是晋南地区花鼓艺术的统称,其涵盖的花鼓种类有很多,例如翼城县的花鼓和万荣县的花鼓,虽同属平阳地带,拥有相似的文化土壤,但在语汇、术语以及源起上又各有千秋。多样式、多种类的花鼓素材为晋南花鼓教材的编制提供了灵感,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即同称为晋南花鼓,有的院校以翼城花鼓为素材,而有的则以万荣花鼓为主体,其教材的内容和版本难以统一,如此也就无法形成一定的学科规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是要评定花鼓的优劣,也不是非要以哪一种花鼓作为主导,恰恰相反的是,具体的花鼓种类需要实现统一性的发展,甚至还要借鉴其他鼓舞艺术的发展经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现行的教材版本进行优化升级,对应的学科标准也能确立起来。

新文科视域下,教材的编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院校之间和地方之间共策共力。其一,院校之间要在教材编制上要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教材编制的采风、编创、实践等环节中,加强科学指导,多方协同共建花鼓教材,特别是要广泛听取民间传承人的宝贵建议,确保教材的风格性、准确性。在学生条件、学校性质和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同样的教材面对不同主体,也有不同的解读。为此,教材要建立课堂实践机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生的反馈进行动态的优化升级。最为重要的是,晋南花鼓的学科发展与花鼓各门类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整体呈线性发展,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晋南花鼓的学科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个关系,形成一股合力。其二,要对教材结构进行优化补充。传统的花鼓教材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花鼓的表演特征,使得学生动作机械,缺乏情感表达。而口传身授的课堂模式,忽视了学生对花鼓的个性理解,学生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被限制于课堂内容的规范之中。在新文科建设中,教材应在原有技能训练的结构上增加两个实践的环节,即表演和编创环节,旨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花鼓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值得一提的是,相同的教育时间,增加了教学环节而压缩技能训练的时间,对教材的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晋南花鼓向着新文科建设迈进的必经之路。此外,具体的学时分配也要循序渐进、动态调整,一般在学期中段之前,以元素训练为主,期中之后开始表演课程和编创课程,将口传身授的传统课堂向着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课堂转化。其三,要在教材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导入,权衡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将晋南花鼓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和民族精神凝练成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无论是封建社会时期还是抗战时期,晋南花鼓都以其坚韧的民族精神与敌对势力战斗着,在旷日持久的斗争中,诞生了多少催人奋进的花鼓故事以及脍炙人口的花鼓作品,这些都是培育时代新人,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质教材。另外,无论是花鼓本体的手工雕刻和制造工艺,还是花鼓形式的发展流变历史,都映射着晋南文化的光芒,教材编制要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紧扣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晋南花鼓的教材编制应该同时接受文化滋养和技能训练两个目标,进而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二)创新花鼓人才培养机制

晋南花鼓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早期是由地方政府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组建师资团队,建立集科研、教学、展演于一体的“花鼓教研培训基地”。其中,翼城县于2006年就建立了“文化馆花鼓艺术教研培训基地”,该基地采用“三免一付”的运行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聘请本土花鼓名家和高校学者来基地研讨。同时,在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设立花鼓表演队,并组织编写了《翼城花鼓》的校本教材,在素质教育阶段开始培育花鼓新人。

赵宝金.翼城县志 (下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2:第967-968页如今,早期培养的花鼓人才已投身于花鼓的发展,常常活跃在各类展演、比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影响,“花鼓基地”培育新人的力度呈逐渐下滑态势。鉴于此,地方需要制订应对的方案。首先,需要继续完善“花鼓教培基地”的运行机制,保障基地建设的财政来源,解决学员、教师特别是民间老艺人的后顾之忧。其次,要合理利用本土的人才优势。众所周知,地方培养相较于院团、科研院所更具有“距离”优势,因此地方应该利用特定节日,组织花鼓赛事,挖掘地方人才资源,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大学生返乡的关键时机(其中不乏有经验的鼓手和优秀的舞蹈演员)在寒暑两个假期实施花鼓培青计划,进而达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目的。最后,地方与高校乃至院团都要在人才培养上做到衔接贯通。本质上讲,花鼓的人才培养仅仅依靠地方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高校的科研平台和专业优势,进行科学、系统的体系化培养。高校把花鼓从民间带入课堂,面向舞蹈专业学生开设晋南花鼓的专业课程,并直接纳入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中,具体通过引进花鼓传承人进课堂实践讲学、对口建立花鼓研习基地、编创晋南花鼓优秀剧目等活动大力培养花鼓人才。

客观来说,高校花鼓人才的培养旨在对其文化形式的传播和传承,人才培养缺乏深度和广度。具体原因如下:一是人才周期短,本科阶段仅靠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只能让学生对花鼓有初步的认识,难以触类旁通。二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薄弱,应区分开理论研究型和应用实践型,分两种路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三是花鼓教育普及的范围小,花鼓人才不应该只以舞蹈专业的学生为培养目标,其他院系、专业的考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和成为“人才”的潜力,故应建立学校选修课、学院公共课的制度,进而提高人才选拔的基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始终成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地,持续为晋南花鼓的教学改革发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22年更新了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明确将舞蹈转为了一级学科,将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评论研究)并入艺术学。此次调整,无论对晋南花鼓的教材编制还是人才培养都大有帮助,也为花鼓学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对花鼓人无疑又是艰巨的挑战。

刘明明,苏娅.面对挑战,立定自我——北京舞蹈学院“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系列研讨会侧记[J].舞蹈,2023(01):19-22.

(三)加速推进晋南花鼓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近年来,学科交叉领域包罗万象,新兴的交叉学科陆续兴起,学科交叉宛如科学创新的催化剂,为解决国家重大科学难题作出巨大贡献。在舞蹈领域,人工智能与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舞剧《深AI你》成功登上荧幕;360°阵列环绕相机与舞蹈媒体结合,出现了《舞上春》《舞蹈风暴》等高收视的佳品;基于动作捕捉技术进行教学模拟和动作分析,完美复现动作的轨迹和光影。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学科需要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国家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交叉协同发展。

舞蹈领域,晋南花鼓向下分科较细,向上则兼容度较低,学科发展难能聚焦重点,人才培养更具挑战。对标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晋南花鼓仅靠本体研究来实现学科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环境下,无论是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还是文理协同发展,能彰显花鼓的艺术风格,符合花鼓学科的发展规律,都应该积极吸纳借鉴。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4-8.事实上,晋南花鼓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优质资源,在舞以传情、传音调律、民俗仪式、民间历史、手工工艺等多领域都有涉及。以“距离”最近的音乐学科为例,花鼓的音乐属性可以作为花鼓表演的拓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花鼓打法的同时,乐感也得到了提升,还领会了锣鼓艺术的魅力。进一步说,晋南花鼓所蕴含的声学原理也值得探索,花鼓的舞动以击打鼓面为动机,鼓面震颤形成的鼓声是花鼓艺术的关键成分,决定鼓声质量的除了击鼓的力度、方向外,鼓的构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利用设计学的原理,对花鼓的鼓面材质、鼓身内部的传音结构和系鼓的装置进行制作改良,以此来提高花鼓声音的质量,减少击鼓带来的体能消耗,提高系鼓与绑鼓的效率。而后,借鉴音乐学的音律区间,对花鼓的鼓面进行音区分类,利用特定的声学仪器对不同位置的传音效果进行科学研究,得到科学精确的研究结果,使得击鼓变得有韵律,以乐音大鼓奏响新时代花鼓之歌。

纵观花鼓千年历史,其源起和发展都和民俗仪式密切相关,而晋南花鼓也作为晋南地区民俗仪式的外化形式得以长期传承发展,吸纳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晋南民间民俗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对晋南花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风格进行科学的梳理,基于花鼓发展的规律,指导艺术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学科交叉的探索中,除了要深耕晋南花鼓生存的文化土壤,还要关切花鼓发展的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不仅包容了过去千年积淀的知识,还有向时代迈进的进取精神,既要回顾过去,利用民俗学的交叉视野探索花鼓的历史演变,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奔腾不息。

三、新文科视域下花鼓学科发展的思考

学科交叉融合为晋南花鼓的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关键。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特有的文化生态,晋南花鼓的发展仅靠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或者教育教学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是晋南花鼓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实际践行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还是五台山的《又见五台山》,又或是司徒小镇的《千年铁魂》,一部部精彩的舞剧作品俨然成为景区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观赏。晋南花鼓依托“非遗”平台,以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给养,具备以“旅”促“文”的有利条件。文旅融合下,舞剧成为链接景区和文化的纽带,是“此情此景”下的情感迸发,以“话事人”的身份为观众带来景区文化盛宴。创造情景剧或是舞剧作品并不全是要编创专业的舞步或是布置宏大的舞台背景,对文化属性的深度挖掘才是点睛之笔。此外,晋南花鼓作为一门技艺性的舞蹈艺术,在文旅融合中还要强化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难以达到,一场即时的参与的文化体验往往能达成完美的营销,如果仅仅是自我热闹一番,还是难能理解晋南花鼓之精妙。

作为晋南花鼓教学实践的践行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历,深知晋南花鼓一路发展之艰辛,从默默无闻的地方舞蹈跃步世界的大舞台,一代又一代的花鼓人长期地扎根民间,为之呕心沥血,将宝贵的素材挖掘整理,最后将优秀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斐然成绩让我们后辈肃然起敬。2019年间,笔者曾拜访杨家庄传统花鼓艺人杨作梁老先生,年过七十的风骨,老人打起花鼓依旧气势逼人,风采夺目,老人对花鼓的那一份坚守,使我们这些后辈备受鼓舞。不管是哪一类艺术,那种孜孜不倦,催人奋进的态度都是激励后继人才砥砺前行的良药,同样也是学科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需要保护民间艺人的生存环境,重视民间艺人对学科发展的作用,将这份对花鼓的热忱留存。高校作为晋南花鼓学科发展的关键,除了要以前沿的视域进行改革优化,还要尊重传统,加强文化教育,努力发展学科知识。

结 语

新文科建设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否定,而是在时代发展的驱动下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新文科建设也是一种促进学科发展的方法,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强化民族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岩.“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探索与争鸣,2020(1):26-28.

[1]赵林春.山西民间舞[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2]赵鸣.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7-8.

[3]杨玲.“数字时代普通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语言学专业系列教材”开始出版[J].语言研究,2022,42(4):95.

[4]赵宝金.翼城县志 (下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7]刘明明,苏娅.面对挑战,立定自我——北京舞蹈学院“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系列研讨会侧记[J].舞蹈,2023(1):19-22.

[5]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6]周彦池.试论舞蹈对地域性旅游品牌提升的价值关系[C].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2015:2.

(责任编辑:宋倪玮)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育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