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3-04-29 22:25梁德东高杉刘静远
关键词:立德树人实效性教学改革

梁德东 高杉 刘静远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课程思政是培育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指课程建设的具体方面,更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育观和育人方法论,是将价值教育与真理教育有机统一的重大教育实践。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轻价值观教育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对研究生的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把握不够准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研究生接受知识的专业化学理化特性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缺乏。要针对教育理念、导师队伍、教学过程、教育手段、教材体系进行五维建构,全面切实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关键词] 立德树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編号] 2096-2991(2023)03-0109-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对青年学生怀有深切关怀。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十年来,中国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研究生,中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现实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刻苦钻研,扎实专业基本功,更要求学生塑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兼顾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价值的判断。研究生“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系统研究设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精神、文化等育人元素,系统改革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课业评价方式,推进各类研究生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提升协同育人成效。[2]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随着课程思政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课程思政的本质逐渐明晰,即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指课程建设的具体方面,更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将价值教育与真理教育有机统一的重大教育实践,关键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为基础,以“思政”为着力点,强调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引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4]具体来说,就是在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浸润式隐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使学子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引领,拥有更高的道德品质、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在训练研究生获取专业本领的同时,无声融入、无感嵌入、无形渗入式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不是在某一门课程教学时长中专门上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价值引导融入各类专业课教学的具体过程之中,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广义的课程观,在总体上强调融盐于水、春风化雨。课程思政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至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等课程作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整体,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范围内知识创新速度持续加快,高端人才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教育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无论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还是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以及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都离不开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支撑。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初心使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原因分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育强国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首度突破100万,招收研究生数量达到117.65万人,较前一年同比增长6.08%。百万级别的研究生数量以及逐年攀升的比例,一方面彰显了中国高层次人才培育的繁荣之势,另一方面也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而言,在国际复杂大环境和多元思潮影响下,研究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或理论困惑,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既能实现科研理想抱负,又能为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发展之路。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群体年龄偏高、生源更复杂、培养方案上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研究生群体绝大多数是三观已经基本形成且稳固的成年人,其读研是为了提升专业本领,继而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相对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群体属于国民教育的最高阶段培养对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储备军和创新创造的发动机,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实现,符合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能够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是多元文化生态冲击下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之选。[5]然而,现阶段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实施难、不受重视、方法生硬、不被接受等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研究生阶段知识的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决定了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外在的“输入”过程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人类的思想认知本能地会有一种筛选的机制,就是将灌输的内容与头脑中已知的、先验的东西进行比对,做出“接受”还是“抵触”的选择,这种选择有时会表现为直接的“不听”,有时候可能会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即“假装听”,是否触及到思想或灵魂短期内很难判断。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已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潜意识对于生搬硬套的说教具有一定抵触心理,容易对课程内容产生轻视心理,且研究生年龄较本科生偏高,其心智成熟程度较高,很多研究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工作经历,总体上认知方式与价值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三观成熟,追求独立,抗拒生搬硬套的意识输入。因此,针对研究生单方面开展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受限,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

其次,研究生接受知识的专业化、学理化特性决定了仅依靠专业课传授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往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一方面专业课程内容和书籍中较少涉及对研究生精神需求、价值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尤其很多理工科专业课,专业背景强、工程理念重,怎样在专业课的范畴内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对应,有机结合后自然地讲授出来,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本科生课程,研究生的科研任务、实验任务、学习难度都较重,很多研究生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任务分散、持续时间短,大量时间往返于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基地等地方,且很多研究生对思政课程的态度是获得学分、入党等,功利性比较明显,自身缺乏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与精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专业课程课时较少、学分较低、考勤纪律较差、考核方式较宽松的问题,且绝大部分高校仅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展思政课学习,研究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及专业课。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犹如“虚”与“实”的关系,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实施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总体的课程占比、课堂容量、教师配备方面已经趋向合理化。基于当前思政课程发展现状,要继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就要在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在专业课程上要强调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还要将思想塑造和立德树人贯穿到实验室项目组和课题组以及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最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缺乏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体引导。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本科教育“一对多”的流动性师生关系不同,研究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生导师是“一对少”,甚至是“一对一”的相对固定性师生关系,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言传身教作用更加显著。导师与研究生作为利益共同体,导师通常将学生的科研进度、毕业论文、学术研究情况视为教育重点,可能会忽视导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重业务,轻思想”的普遍状况,这不仅会影响研究生导师思想育人的质量,甚至会为师生关系的恶化埋下隐患,而且过于利益导向的育人倾向也可能会引来研究生的纷纷效仿,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背道而驰。

三、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效性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路径。

(一)加强政治引领,凝聚各方育人合力

高校党组织是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意义重大。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确保通过发挥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6]

凸显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需要打造一支由研究生工作部、学院、辅导员、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配合紧密、同心协力的课程思政实施团队,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从工作架构来看,囊括学校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由学院到部门、由教师到每个员工的全方位布局,达到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7]专业课教师负责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以有机化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典型事例,如有机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化学学科的热点问题等,开发能够体现有机化学课程特色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完成自我成长的重要命题。[8]于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要继续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在现有的教材體系基础上探索针对性更强的专题学习,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导师不仅要在学业上引导研究生搞科研、写论文,也要在研究生科研生活与学业论文的辅导过程中时刻关注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程。于承担日常思政工作的辅导员而言,研究生辅导员配合研究生办公室与各学院,为课程思政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体制机制保障,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能加以监督。具体而言,与本科生辅导员相比,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并没有更“清闲”。相反,由于学生之间的科研工作和课程安排存在差异,通过集体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相对稀缺。因此,就需要研究生辅导员在提升每次集体班会思政效能的基础上挖掘其他渠道的教育潜能,比如在重要时间节点利用线上社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发挥学院中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见缝插针”式的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工作思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制机制上,应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评估,建立思想道德素养的考察机制。课程思政隐形、间接的培养模式,也意味着结果的显现较为间接,难以具体量化衡量。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动态变化、综合全面的审核机制。对于研究生而言,要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多元评价体系和方式,在课程成绩、论文写作、科研能力外,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制订公平且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更多是一种定性评价,即考察教师的态度以及其课堂上思政元素的发掘与结合等。在队伍建设上突出师德师风,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

(二)强化系统培训,提高导师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唤醒和培养各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与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提升,培养自身丰厚的人文底蕴,注重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只有教师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化身灯塔,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引导学生勇毅前行。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也要求教师教学信息量充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专业课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融入爱国情怀、法制意识、规则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重视导师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引导作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育人方法论,不仅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履行专业课教师身份的时候予以贯彻,还需要在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时将其贯彻到研究生指导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导学思政的重要作用,让参与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教师和导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是研究生的学业导师,更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具体而言,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无论是在研究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的科研规划阶段,还是 “最后一节课”的择业就业阶段,都要将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将学生的科研规划和工作选择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紧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辅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的社会角色和历史责任。积极、健康的导学关系会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术观,帮助研究生顺利成长成才,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重视导师的培训工作,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导师培训体系,提升广大导师研究生培养能力。建立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导师德育能力,将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和导师资格评聘制度之中,实行“德育失职”问题的一票否决制,凡是在德育层面出现教学事故或社会事件的教师建议重新审核其招生资格。对于在德育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或者先进事迹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要积极树立典型,分享先进经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导师德育能力培育方面做到“赏罚分明”。高校要积极营造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良好育人氛围,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形成人人尽展其才、“大先生”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有力支撑学校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建设。

(三)彰显隐性教育,提升教师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有机结合显性和隐性教育,建立一个涵盖全方位、多角度、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框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思政”从育人的视角,应当遵循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充分认识改变人的思想、对价值观进行塑造的规律和工作的难度。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在课堂上硬塞入僵化死板的教条,不仅影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还会减损学生对该教条部分的好感,失去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应当关注研究生真情实感,瞄准研究生群体实际需求,采取更加亲近学生、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教学中同时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在备课时明确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权衡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在教学理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思政”就是“政治”,所以,容易感觉有难度。但实质上,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的概念拥有丰富且开放的内涵,是一种教育理念,且有助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不应当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因此在课堂融入思政元素时,可以开拓性地灵活结合思政元素。教师不应该只针对课程思政去理解相关的知识,更应该针对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来实现对知识的搭建,这样才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相互地穿插,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也应该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该对课程的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网络状的梳理,然后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网络库,就可以从自己所建立的知识库进行知识的提取,然后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及整理,就可以实现对知识进行及时地汲取。[9]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能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最大化。在教学内容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政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生态文明、文化自信、行业形势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入专业课讲授中,强调灵活采撷课程专业知识点中所含思政元素,无形地传递给学生,没有内容的形式将会变得抽象和空洞。在课程设计中,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做到融盐于水。比如在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在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的同时,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元素,把知识和思想同时传递给学生;在涉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内涵的课程内容时,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宏大历史背景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唤起人文情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思政的设计、不是额外增加学时学分、更不是专业课堂思政化。在开辟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研究生課程思政不应仅仅限于书本,还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社团文体活动,比如通过主题党团日活动、社会访谈、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事件中感知、思考、提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很多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抗疫活动,或者学生自发在就近社区成为抗疫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同时,无数鲜活的抗疫案例无声地丰富了课程思政内容,有利于研究生体会抗疫精神,践行抗疫精神,领会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真意。

(四)采用信息手段,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落后腐朽文化、有害信息、“高级黑”等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研究生在网上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多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因而必须坚守网络一方净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正确看待网络上多元的价值观,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挑战。课程思政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崭新课程形式,应结合新时代特色,充分利用多元平台,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传统与科技并举、讲授与互动同在,灵活运用新媒体等技术加强研究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提升课程思政效能,向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注入时代色彩。研究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碎片化特征,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时及时开展专家讲座,讲解时事,防止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上被不正确价值观误导。研究生在寝室、图书馆、实验室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参与学习,也符合当前研究生生活习惯。在资源提供方面,高校可以打造校内的视频教学平台,或者联合全国高校,合并教育资源,建立专有网络平台供研究生随时学习,互享师资,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充实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供专门版块供全国师生分享交流,利用年轻人旺盛的表达欲及对社交的需求,激发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在学生活动方面,搭建活动平台,组织更加丰富的研讨活动,比如可以组织研究生展开网络演讲大赛、思政学术交流论坛、辩论会等,让研究生自身在思政教育中成为主体,将校内平台打造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此外,在研究生进行课程思政学习的同时,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清晰的数据更好地掌握当下课程思政的效果及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从而督促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虽然要突出新技术下教学媒体的优势,但应用时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不能本末倒置,防止出现过分关注新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内容核心地位的现象。在内容表达和传播媒介的选择上,也要注意甄别,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庄严态度,立场鲜明、理直气壮,不可以泛娱乐化。

(五)加强教材编选,坚守铸魂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设是铸魂工程。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在选择教科书知识内容的时候,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教育方向的把控和内容的筛选,以便专业课老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虽然不同专业、不同老师对于教材的依赖性不同,但是作为一门课的基本遵循,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实现课程思政,除了要求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外,还要从教材出发,根据课程思政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有步骤、有方向、有选择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知识的载体,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做到教材改革先做先行,注重思政元素的“基因式植入”。[10]坚守教材这一主阵地,牢牢把握编著和选用教材的正确方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使研究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 语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用心教,立德树人,滋润万物,研究生用心悟,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面对三观已经初步形成的研究生,要更加注重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讲道理的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和思政课发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标准。实现课程思政,核心是要多维建构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全方位的育人高度。高校建立好课程思政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效能,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可以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谨守道德底线,增强研究生的职业伦理规范,对于工作实践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11]门门有思政,课课有思政。无论是理工、人文、社科,上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多维建构途径都是适用的,只要认真挖掘,就会发现很多感动学生、激励学生的思政要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EB/OL].(2020-07-29)[2022-08-05].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

[3]葛宏伟,张万军.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7.

[4]蔣占峰,刘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2(9):111-113.

[5]周金凤.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7):110-113.

[6]宋之帅,高鑫雨,汤雪银,等.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3-137.

[7]王堯.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7):4-9.

[8]施梅,陈新,薛蒙伟.有机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2(7):46-48.

[9]侯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4):180-181.

[10]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5-114.

[11]陈榕,周璐,郝冬雪,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24):172-175.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8-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责任编辑 孙铁骑】

The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Courses under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LIANG Dedong,GAO Shan,LIU Jingyuan

(Graduate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graduate stud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abil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refers to specific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brand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It is a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practice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s value education and trut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tendency in graduate education to prioritize truth over valu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inaccurate grasp of the accep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rong profession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knowledge acceptance, and the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awareness among graduate supervisors. We need to carry out a fiv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educational concepts, mentor teams, teaching processe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extbook system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duat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ness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实效性教学改革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