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顺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00)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对于体育和教育工作的最新宏观布局,目的是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使两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们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课间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一般是上午的第二节课结束进行,早期是以传统的课间操形式进行30分钟。其目的是使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放松身体,从而使体育和学习双驱并行。课间操的内容也以传统的五禽戏为载体,配合着音乐进行。随着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间操过于单一老套,已经不太能适应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学生们对于课间操也觉得枯燥乏味。对于课间的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它与以往的课间操的区别在于内容丰富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新时代全新的学校体育理念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平衡发展,更好地展现出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特的魅力。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突出特色、全员参与、陶情益智、快乐健体”的原则,深入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1]。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基本工作量保障12课时,并将组织大课间、带运动队训练、指导运动员比赛、运动员体质监测等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这一规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体育老师消极应付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对于体育老师的专业素养,教育部将会对各个职称的老师、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对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大课间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大课间不断发展的外部源泉。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身体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阶段。在此期间他们的身体还是心理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改善运动、呼吸、骨骼发育、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血管系统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身环境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是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对于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活动需要持之以恒。长时间从事某一体育活动,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顽强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体育老师在言传身教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
新时代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体育的乐趣,既可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又可以推动体育和文化的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贯彻落实,以每天确保锻炼一小时的形式进行开展,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与以往传统的课间操不同的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又有比较新颖的轮滑、舞蹈、滑板等项目。在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改变以往那种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场地的那种形式,模仿文化课学习走班制。项目场地和项目老师固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身体能力,还能通过兴趣爱好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大课间体育活动属于学校体育组成的一部分,它不只是简单单一的体育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它既可以缓解学生因过度学习而造成的疲惫感,释放压力。又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和身体对体育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021 年4 月21 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3],通知强调中小学生在校内必须每天锻炼一个小时。至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时间上得到充足的保障。但各地存在差异,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产生的消极影响只会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过多的学习压力和过少的锻炼时间,也只会使其学生们“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从而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质健康都普遍偏低的状况。
体育是一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程,一节好的体育课可以让五育共同参与,这也是评估的标准。大课间体育活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内在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会使得评估者眼前一亮,不由自主的给予认可。于是学校就很抓这点,让原本疲于应付的学生更加厌烦。此只能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原本的意义渐行渐远。异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更是服务于效率优先的技术指标,而不是突出健康第一的观念提高学生体质。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得知,很多地方的大课间还是采取以往传统的跑操和课间操。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体教融合下的广大学生。内容的单一性和重复性让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内容固定化、形式单一化、组织呆板化不仅让学生疲于应对,老师也出现消极化现象。这种情况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微乎其微。传统大课间已经过时,不论在内容上还是模式上都迫使我们必须要创新,创新不足是现在大课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但是大课间的组织形式固定、内容枯燥早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丧失了主动权。学校到了某个时间点要求学生集合整队,统一带到某个地方开始做操,再统一带回,这种方式似曾相识—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严格的方式使得大课间枯燥无味,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缺乏活力。可见,学生的身心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这与原本要组织大课间的意义背道而驰[4]。这种固定的组织形式暴露出学校体育的弊端:注重形式主义,不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当前唯分数论和填鸭式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当前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下,学生依然重视成绩和分数,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老师和家长也不够重视。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近视、肥胖等问题接踵而来,甚至在家长中出现了一种标签—带眼镜的孩子大多都是学习成绩好的,肥胖的孩子基本就是成绩不好,性格懒惰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重视智育的发展,老师一般也只会对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采取的是一种漠视态度。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从而对大课间的参与也不够重视,对于大课间活动就像走个过场一样草草了事。想要改善这一状况就必须重视校园本身的文化建设,让学生们有亲身的体验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积极性。所以,想要大课间被学生真正地喜欢,就必须保证它的新鲜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特色活动。
由于疫情的影响,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课程教学开始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广泛欢迎。教会一项运动技能不需要像以往一样面对面的教学。一位老师、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授课,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样老师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APP可以在内容上创新,比如前段时间火爆流行的刘畊宏舞蹈,可以稍加改动用于学校的大课间中。学生是新时代的引领者,那些社会上所流行的必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APP还可以将全国各地的大课间资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此同时,线上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零距离,这可以大大地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体育老师也可以通过线上APP实现零距离交流,各自取长补短,整合资源。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技能掌握水平差异,学校的硬件软件水平制定一套符合本校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我国南北方、东西方受地域的影响,体育文化差异较大。比如北方人受地域环境和饮食的影响在身材上比南方人高大,因此在三大球项目上要有先天的优势。而南方地区的体操等技巧类项目比北方更具有优势。学校应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科学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2022 年北京冬奥会大大的促进冰雪运动的发展,北方对于发展冰雪运动有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可以引进冰雪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冰雪运动的兴趣促进冰雪运动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南方地区的武术文化较为浓厚,很多学校开展以武术为特色的大课间,再通过大课间时间进行操练,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打造具有学校本身特色的体育文化,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整个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参与的人数众多,在其组织和纪律方面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集体优势,增强集体意识,加强班级荣誉感。要求老师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参与,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来规范学生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行为,老师的参与不仅能更好地对学生们的参与有着更好的了解,还能够真正地融入学生当中,增进师生友谊,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此保证大课间开展的质量。在活动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合理开展,场地大的可以分社团进行开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开展一些对场地要求小的比如跳绳、舞蹈等项目。总之,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园的体育场地面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由于学校的人数普遍较多,且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所需的场地面积较大,学校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和场地,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分社团开展,以此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应充分考虑场地资源有限的问题,有效开展体育活动。通过改造以及协调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做好场地的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室外进行的,受天气以及季节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校要随着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冬天进行跑操,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天进行游戏玩耍减少运动量,在下雨天可以在教室里学习手势舞。根据不同的时间合理地安排,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可以根据学校不同的活动场地练习不同的项目从而提高整体活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贯彻落实“快乐参与,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5]。
大课间体育活动意义非凡,体教融合要求“教会、勤练、长赛”[6]。在这每天一个小时内,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再通过每天的一个小时勤加练习,提高该项运动技能水平。举办一些娱乐性比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青少年儿童生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活动氛围中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提高体育的核心素养。大课间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让家长和老师在真正意义上觉得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