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公体课程涵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究*

2023-04-29 14:17伏雄风
运动精品 2023年9期
关键词:武术素养职业

伏雄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诚然高素质工匠并不只是止于技,而是德技并重,在个人修养、品德与技艺上齐头并进。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思想、行为习惯、技能等[1]。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及能否站稳脚跟的前提条件。而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体育武术,应当与专业同向同行,助力培养学生价值观、品德修养、习惯与健康发展。武术在中国传承历史悠久,浸染于底蕴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瑰宝,打着深深的华夏烙印,是道德建设,美德传承的不竭源泉。

1 武术与职业素养两者的藕合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久弥新。而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武术受其影响深远。因此武术在传承中以及武术相关职业都显示出共同的人文追求,且儒家思想注重于教化,而武术注重实践。武术作为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与传承优秀文化的课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武术课程的学习对职业素养的道德、意识、价值观、作风等内涵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职业素养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生产最为基本的素养,体现于各个职业的不同方面,是对职业人的引导与保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职业素养其关键便在人,具体来看便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于个人对其认知程度与自觉之中。因而我们将职业素养分为意识、知识、能力三个层面。不难发现,例如“仁爱仁慈、诚信、正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无不体现出武术之素养精神[3]。

1.1 武术中的职业素养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既仁爱,道义,礼仪,智慧,诚信。孟子提出“仁也者,人也。”仁与人的统一关系是中华传统道德在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准则与评判的具体体现,都以“仁”为先,倡导职业行为中要讲信义,讲情感,有礼节等。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职业越来越丰富,各个行业对各自行业的规矩、道德、行为有自身的要求规范,都体现出了以“仁”为核心的观念[4]。武术当中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求真向善尚美”便毫无疑问的为职业素养的涵育能够起到积极的意义[5]。

学生学习武术,能够逐步实现学生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求相适应,助力掌握必备品格与能力[6]。武术锻炼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不可替代性,而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更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先辈们总结的拳谚无不透露出个人修为、为社会、为祖国贡献的无畏精神等素养。

同时,武术教学中强调的集中力与耐力、创新与变通以及在学习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学会倾听、指导、鼓励等领导力等等,都体现出武术课程素养价值。

1.2 武术课程与职业意识的关系

随着中国武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武术锻炼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武术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它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职业意识。具体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在武术课程中,学生需要遵守严格的规则和纪律,例如准时参加课程,遵守教练的指示,尊重他人等。习武者一直在强调的“武以立德”“德为艺先”,其根源便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仁”。在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建立中,师父最为看重的便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品性,“师择徒十年择一人,徒拜师一年拜数个”,凸显出了习武者需要更为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价值取向。这些规则和纪律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武术是一项需要合作的运动,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些动作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提供自己的建议等。这些技能对于将来的职场合作也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不断地练习和改进自己的技能,这可以让他们逐渐变得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心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克服挑战和困难,更好地完成任务。

能帮助学生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习武者的目的虽各有所异,但脱离不开武术的“技击”性,既“攻击”性,因而需要有内在道德的制约,“会武而禁武”,如何来制约,这就要求我们怀有“仁爱”“仁慈”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行。在武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和技巧,以避免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这可以让学生养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心,这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也非常有益。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武术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它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参加武术课程,学生可以培养自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身体素质和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等素质,这些都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养。

1.3 武术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职业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在提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外,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也同样重要。习练武术能够磨砺培养野蛮的体魄,强大的内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对习练武术者毅力恒心的磨砺,培养出专注一事的心无旁骛。武术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身体锻炼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们的协调性、灵活性、力量和耐力等方面的身体能力。

在武术习练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练习,来克服困难和提高自己的技能。这种过程可以锻炼个人的毅力和耐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对于职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武术学员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动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对于提高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

学习武术课程对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能力。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体锻炼方式,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具有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因此,学习武术课程对于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华武术倡导以武止戈、扶弱助困、以武立德、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内外兼修等文化特质,“以武育人”是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彰显个人价值,满足生活愿景的有效手段[7]。

2 高职公体武术课程的挑战

1961 年,武术正式被列入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华武术在课程中以健身养生、培养民族精神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愈加强烈,武术课程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

2.1 高职武术课程内容单一

通过文献检索与考察,我们武术课程多以初级套路中的某一个套路作为武术课程的主体部分,仅仅只是停留在各初级套路动作技术的外在形式,即动作路线与动作力点的把握,且掌握程度较低,能将动作的技击含义与文化知识呈现清晰的实为罕见。一方面,对于学习者门槛较高,特别是对习练者意志力存在考验。另一方面,受到体育课课时量的限制,无法更为细分化,课程优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在实际课堂当中缺乏文化的芬芳、对抗的趣味、功法练习中意志的磨砺体验。在“安全性”与“缺乏兴趣”、“想学”与“难学”、“知识”与“技能”等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影响到了武术武术课程为广大学生产生“效益”的壁垒[6]。

因此,应注重武术教学的渐进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我们需要对武术课程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不同层次的武术技能和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武术修养。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对不同武术套路的喜好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武术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实用和有效。

2.2 高职武术课程与职业素养联系欠深入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武术作为高职的一门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应根据区域需求、专业大类或者专业类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课程目标,以便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与专业所要具备的素养同向而行,在学生未来走向职场起到积极的意义。

如养老专业,多数未来面对的是老年群体,面对老年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恒心,尊老、助老、护老,因而在武术课程设计中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内涵素养,技能方面可以偏重于既适合老年人练习锻炼又适合于年轻人喜好的内容。武术的未来发展走向,因与各行各业的人的需求挂钩,从事安全保卫工作者主要接受格斗方面的武术知识,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练习以健康养生为要[8]。以此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

2.3 德技并重的武术文化与高职武术课程不相匹配

中华武术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从古代狩猎和战争中对搏斗的技术总结与经验归整,到武术作为一项考取功名的手段“武举制”的出现,至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被奉为“国术”,委以强种强国的重任,至现代武术走向世界。

历来技以问道、德技并重是各个武术大家的毕生追求。行侠仗义、刚健有为、入世进取、不畏强暴;追求技艺上的纯熟、神韵及意境,以及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9]。“一天人,合内外”的中国武术精神视野,在“技艺”“通过技艺以理解天地万物”中逐步递进,最终达到至高境界“道”的目的[10]。相较于眼下的高职公体武术课程现状相去甚远。

然而,要实现武术文化与高职院校教育的深入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武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参与到武术学习和比赛中,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和表现能力。

3 武术课程涵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路径

3.1 确立方向,重构武术课程

武术课程的改进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以知识观和学习观为变革重心,完善更新课程理论,完善素养点的内容与评价[11];以武术技能、武术理论、武术精神的分层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逻辑重构是当下武术教育的新思路[12];从认知环境改善、认知资源重造、认知资源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安全、规范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消除武术课中攻防技击的安全顾虑[13]。应以学生为本,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各个角度与维度去完善当前武术课程的缺失与缺陷,为培养“完全”的人而努力。

将人才培养方案与武术要义“技击”以及素养、精神融入到武术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类型有机结合,将素养的涵育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注重课程的逻辑性与承接关系,同时也要制定一套涵育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如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项目中,安排学生完成某项任务,达到素养融入的目的,在实际课堂中引导、培养学生在过程中认识、接受、养成其素养。制定测试方案,例如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来测验,通过结果进行调整策略。

3.2 丰富课堂内容,讲好武术故事

武术历史人物以及典故是武术课程可以参考的巨大源泉,历代武术大家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佛山武术名家梁桂华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党员,他用行动与生命阐释武者的责任与担当;侠骨丹心的“铁臂鸳鸯手”黄啸侠;“神拳大龙”蔡云龙;革命女侠秋瑾;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等等经典英雄人物,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

现代的信息化日新月异,一方面,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代经典武术人物故事,关于武术的影视作品非常之多,如《叶问》《霍元甲》《太极宗师》《龙门客栈》等等作品,展现出爱国守节、英勇顽强、大无畏、侠肝义胆、自强不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好信息化,服务于日常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突破重难点中,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同时通过演讲、作文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强化武术文化内涵输入。

3.3 落实武术“德技并重”思想

重德:武术界自古便尊崇德艺双磬,所以涌现出了大批的具有高尚品质的英雄人物。武术各派都将尚武崇德作为各自的目标,并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形成了共识,如尊师重道,尊敬长辈;侠肝义胆,技高心善;正义凛然;为国为民;诚实守信等道德素养构成了武德素养的基本内涵。

强化礼仪教化:作为具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礼仪是各个行业专业中的重要内容。同样,武术礼仪也是武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曾学武先学礼”是对武术礼仪重视的具体体现。在践行武术礼仪的同时,从中去了解武术文化知识,起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让学生知礼、行礼、守礼,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学生的认同与自觉。通过武术礼仪,体会谦虚、自律、真诚、仁爱等重要内涵素养,在实践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把握练习强度,磨砺意志:“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之工匠精神的意志品质。十年磨一剑的专心一志,正是在传统的武术传承中提倡的一个过程。在武术习练中磨去浮躁,锻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呢?《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在教中以身示范,在勤练与常赛中锤炼意志。落实显性“技”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深挖隐性“德”的养成。

4 结语

武术课程涵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需要把准武术的核心要义,武术既是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要遵循其本身运动规律,不能将“武”与“舞”进行拆分,也不能将“武术精神”与“技术动作”进行分离。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武术课程涵育职业素养,将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等方面素养,合理、深入地融入到课程设计当中,有效的落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需求添砖加瓦,需要对课程进行不断的打磨与实践。武术课程助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是职业院校武术人责任与义务,任重而道远,需要身处同样处境的同行们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武术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