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伊美 朱同超
(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700)
2023 年6 月26 日-7 月2 日,第30 届女篮亚洲杯在澳大利亚举行,比赛分两个小组8 支队伍参加。中国女篮在部分主力队员受伤,队伍集结时间短的情况下,历经5 场激烈比赛,以5 战全胜的优异战绩,最终以73:71 险胜日本女篮获得本届亚洲杯的冠军。中国女篮获得第30 届亚洲杯冠军是中国女篮12 年再次夺冠,追平韩国女篮并列赛会历史第一,同时终结了日本女篮5 连冠目标[1],这是继2022 年10 月1 日获得女篮世界杯亚军后的第一个洲际冠军,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女篮“无畏金兰”的拼搏精神,也是中国女篮向建党102 周年敬献的最好节日礼物。在本次比赛过程中,中国女篮纵然取得5 战全胜的优异战绩,但面对不同的对手表现出攻守两端的不稳定的竞技状态值得深入分析,目的是为2024 年的巴黎奥运会和2026 年女篮世界杯做出理论分析助其再攀篮球竞技高峰奠定基础。
以2023年女篮亚洲杯与中国女篮同场对抗的5支竞赛对手的5 场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2023 年女篮世界杯官网、腾讯体育和知网收集中国女篮及其对手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资料。
1.2.2 录像观察法
回放观看CCTV-5 及腾讯体育录播的中国女篮与对手的5 场比赛并记录相关数据以备研究需要。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SPSS26.0 等软件对中国女篮与对手的5 场比赛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析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性。
1.2.4 比较分析法
以中国女篮与对手5 场比赛的数据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中国女篮与对手攻防特征。
女篮亚洲杯是由1965 年举办的首届女篮亚锦赛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女篮亚锦赛为了适应奥运会及世界杯赛事改革的需要,在2017 年将连续举办了26 届的女篮亚锦赛改为女篮亚洲杯,今年是第30 届女篮亚洲杯。从表1 可以看出,历届女篮亚洲杯(亚锦赛)的冠军基本由中国、韩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所获得。其中,中国获得冠军12 次,亚军和季军分别获得8 次和3 次;韩国获得冠军12次,亚军和季军分别获得11 次和4 次;日本获得冠军6 次,亚军和季军分别获得7 次和12 次。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韩国是在赛事初的几届比赛中获得的冠军,中国在赛事举办中期阶段获得冠军,反倒是日本在近五届(第30 届除外)均是冠军。同时又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女篮的逐渐成熟,未来一段时期将有可能占据亚洲女篮前列。
场上进攻队员依据篮球规则要求,为了完成投篮得分而有目的的利用个人技术和配合进行攻击的能力,主要指标包括得分能力(2 分球得分及命中率、3 分球得分及命中率、罚球得分及命中率、每节得分以及各位置得分)、抢前场篮板能力、助攻能力、失误情况[2]。
2.2.1 得分能力比较分析
从表2 数据分析可知,在得分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征:(1)中国女篮在小组赛和半决赛、决赛中的2 分球、3 分球和罚球的命中率基本都高于对手。(2)在投篮次数方面,中国女篮小组赛及半决赛中的单场投篮次数均高于对手,但在关键场次的决赛对阵日本的比赛中投篮次数显著少于对手,尤其3 分球出手次数只有14 次,对手28 次,少于对手1 倍,同时对手3 分球命中11 个,3 分得分高于中国女篮15 分。如果按照一场比赛各队均有20min 的进攻时间,总共1200s 进攻时间,每一次的进攻时间24s,表2 显示中国女篮单次进攻用时21.05s,对手用时17.14s,那么一场比赛中国队只有57.00 次进攻,对手70.01 次进攻,中国队少于对手13.01 次进攻。由此可知,中国队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单次进攻耗时长,防守与进攻转换慢、战术执行用时较长、场均进攻次数少,存在一定的比赛风险。(3)回看半决赛、决赛的录像并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中国女篮在首节比赛中均存在得分时间滞后现象。在半决赛中,中国队在第一节比赛到5min33s 才得到第一个快攻2 分,同时,首发队员张茹已经在前4min 个人犯规达到3 次,全队达到4次犯规,而对手仅有1 次犯规;在决赛中,中国队在首节7min30s 内得到8 分,该时间段内才投进第一个3 分球(2 投进1),在第三节4min10s 才有第一次罚球。为此能够说明,中国女篮进入比赛状态慢,开始阶段存在得分能力弱的情况,持球冲击对方内线的能力有待提升。
表2 中国女篮与对手的得分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女篮与对手的得分能力是否具有差异性,运用方差齐性检验对得分能力检验分析。由表3 可知,中国女篮的平均单次进攻时间为15.28s,对手为16.62s;中国队总命中率为43.52%,2 分球命中率为47.92%,3 分球命中率为31.98%,罚球命中率为81.96%,而对手分别为34.02%、35.08%、32.04%、72.32%,5 项数据有4项优于对手,只有3 分球弱于对手,从录像回放可以看出,决赛中3 分球少于对手1 倍之多。其中单次进攻时间、总投篮命中率、2 分球命中率、罚球命中率4 项数据中国女篮与对手之间的方差齐性检验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国女篮具有一定不足和提升空间。
表3 得分能力差异性分析
2.2.2 进攻能力分析
进攻能力除了得分能力之外还能够从进攻篮板球、助攻、失误、快攻得分、二次进攻得分和内线得分等几项指标体现。进攻篮板是创造二次进攻的有力保障[3]。从表4 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本届亚洲杯中,中国女篮总进攻篮板球60 个,场均12.0 个,对手总的进攻篮板球63 个,场均12.6 个。尤其在半决赛、决赛的比赛中,中国女篮进攻篮板球均是7 个,而对手澳大利亚和日本队分别抢到20个和13 个。回看录像可知,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女篮命中率偏高,前场篮板球较少,同时也说明前场篮板球的拼抢积极性需要提高。
表4 中国女篮与对手的进攻技术指标数据分析
助攻是队员之间的战术执行能力的体现,也反映着队员的观察能力与快速处理球能力[4]。从表4分析可知,在本届亚洲杯中,中国女篮的助攻在小组赛前两场中显著高于对手,但在关键比赛中对阵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队的比赛均不如对手,尤其是决赛中以15:22 的助攻次数落后于对手。在失误数据统计比较中,中国队同样是在前两场比赛中少于对手,但在对阵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队的比赛中分别以19:9、17:12 和19:7 的失误次数高于对手。观看录像可知,在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第一节失误已达9 次之多,半场结束14 次失误。由此可见,中国女篮在遇到关键的比赛中存在助攻表现不够理想,遇到紧逼防守时控球能力显著不足。
对二次进攻、快攻及内线得分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快攻方面,中国队5 场比赛共得到59 分,场均11.8 分,对手共得到34 分,场均6.8 分,具有一定优势。在二次进攻得分和内线得分方面与对手差别不大,可能是由于中国内线主力球员李月汝的受伤缺阵比赛导致内线得分和二次进攻得分偏低。
2.3.1 防守篮板、抢断与盖帽分析
篮球除了对手进攻成功而获取的自然进攻次数之外,其余更多进攻次数的获取主要建立在高质量的防守和对篮板球的控制[5]。防守篮板、抢断与盖帽能够给予对手的进攻以严厉限制和打击,是防守能力主要体现。从表5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手共获得防守篮板98 个,场均19.6 个,中国女篮5场比赛共获得防守篮板141 个,场均防守篮板28.2个,显著高于对手,说明中国女篮防守篮板球控制较好,能够充分调动全队防守意识拼抢篮板球。
表5 中国女篮与对手防守技术比较分析
抢断和盖帽均是对对手的进攻进行直接的防守限制,是体现防守有球队员的防守意识和封盖能力。中国女篮5 场比赛共抢断34 次,场均6.8 次,对手共27 次,场均5.4 次;中国女篮5 场比赛共盖帽26 次,场均5.2 次,对手共13 次,场均2.6次。中国队在抢断和盖帽表现较好,说明中国女篮的防守意识较好,判断能力较为准确,具有一定的防守威胁能力。
2.3.2 犯规次数分析
犯规指标是一个低优指标,犯规的合理控制能够体现出球队的防守能力[5]。通过录像回放及表5技术统计分析可知,中国女篮5 场比赛共犯规74次,场均14.8 次,对手共犯规60 次,场均12.0次,中国女篮场均高于对手2.8 次犯规;并且在半决赛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中第一节比赛进行到5min33s 的时候,首发队员张茹已被罚个人3 次犯规,全队4 次犯规,而对手仅有1 次犯规。为此,中国女篮在关键比赛过程中要注意犯规次数,适当规避和调整犯规动作,有利于获取比赛的胜利。
3.1.1 本届女篮亚洲杯是中国女篮近五届亚洲杯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继2022 年获得女篮世界杯亚军后再一次证明中国女篮的整体实力,验证了近年来我国女子篮球运动培养路径选择的正确性。
3.1.2 中国女篮在进攻能力方面体现出得分能力较强,命中率较高,但同时存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进入比赛的状态较慢、场均投篮次数较少、快攻及二次进攻还有待于提高等问题。
3.1.3 中国女篮在防守能力方面体现出较好的优势,能够坚守防守内线,降低对手内线得分,但犯规次数偏高势必影响战术布置和战略执行。
3.2.1 以女篮世界杯和亚洲杯的成绩为动力,科学规划训练计划和赛事安排,尽可能的避免队员的伤病,注重优秀后备队员的培养与选拔,巩固女篮队伍实力荣誉,力争世界强队行列。
3.2.2 加强攻防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制定阶段性训练计划;加强攻防转换能力,重视专项体能和技战术训练;以全面性的技战术能力、持久性攻防转换体能和整体性的团队作风展示中国女篮“无畏金兰”拼搏精神,以为获得世界大赛的优异成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