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哲能
(山西科技学院文旅康养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必要前提,全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究其根本就是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宣传体育等传统的非医疗手段在健康方面的作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新措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也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青年学生作为先锋队,对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而辐射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全民健身的概念,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全民健身被定义为:以民众达到身体强健为目的,增强全体人民的力量、柔韧性,增加全体人民的耐力,同时提高全体人民的协调性,以形成得以控制身体各个部分的能力,最终强健身体[1]。卢文云、陈佩杰(2018)界定更为详细,认为全民健身是一项由体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大型社会民生工程,它以贯彻和落实国家全民健身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构建满足群众需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大众科学地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目的[2]。换言之,全民健身就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社会全人群参与,通过科学运动锻炼以增强自身体质,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由此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社会事业。
全民健康的定义学界没有权威的解释,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当代健康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维度。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基于健康的概念,将全民健康定义为:在法规政策引领下,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全体人民保持个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全方位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集合。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意识的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的概念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含义[3]。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在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下,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健康促进模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受到关注,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加强青年大学生健身和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4]。一方面,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在进入新环境后,会面临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是学生全面接受教育的最终环节,在高校中进行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一次次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凝练意志品质,为其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会将所学反馈社会,担任相关领域的咨询、指导和管理工作,成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主力军,对家庭、社会等其它方面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因此,以高校为着力点,提升大学生的健身专业水平,将会更好的辐射家庭、社会[5]。
第一,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较为丰富。体育场地、器材是全民健康的物质保证,有助于提高健身质量、增加健身方式多样性、提高锻炼的积极性[6]。只有具备充足而又完善的活动设施,才能够完成教学工作,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才能够进行,一些体育竞赛、文艺汇演、运动会、军训等活动才能够进行。而每个高校都会建设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体操馆等各种各样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而且都是公共资源可供学生使用,就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物质条件。第二,学校有专业体育教师教授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专业的体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兴趣、获得专业的知识理论、形成运动技能、理解体育文化,比如团结、协作、竞争、对体育美的欣赏、遵守规则。第三,高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其身体正处在体质健壮、精力充沛的状态,心理也正处于自我发展、自我探索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与成年人没有差别。因此,每个学生都具备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第四,学校具备各式各样的社团,社团具备推广和发展的功能,每一届社团都会吸引新生加入,形成群体优势。社团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团中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切磋技能,在团体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服务。
2.2.1 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一般以运动项目为主,也与其自身专业相关。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兴趣爱好、学生运动水平、学校特点、学校生活进行选择[7]。大学体育课程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调节学生情绪、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获得关于体育健身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课程。学生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不同阶段上课内容不同,大一时期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大二时期可以选修喜欢的课程。课程类型大一时期有武术、田径、花样跳绳、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较为传统,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等各项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大一的课程难度并不高,学生在规定时间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学生在上课时普遍感觉枯燥乏味,特别是在学习需要记忆较多内容的课程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更多喜欢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或者喜欢进行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
2.2.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局限性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活动内容广泛性、活动空间广阔性、学生主体性与教师指导性等特点[8]。因此,课余体育活动是发展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具备什么样的体育设施,协会就会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具有不同的体育基础,所以学生会被吸引到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去。目前来看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并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学校具备开设多种多样体育活动的场地并向学生进行开放,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球馆、体操房等等。因此,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跑步、广场舞、飞盘、跳绳等。学生参与的项目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进行篮球、足球项目运动男生居多,而女生则进行一些对抗性较小的项目比如羽毛球、广场舞、跳绳、跑步,而进行网球、乒乓球、飞盘的人数较少。另外,天气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不仅体育课会由室外转向室内,同学们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足球、田径等项目的进行,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
高校学生社团是集思想性、实践性、文化性、学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群众性组织,也是大学生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张扬个性和自由发展的成长舞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由社团、学院举办的,学生参与热情、参与率较低,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社团必须要进行精心组织建设,明确社团发展方向。许多学生认为社团会占用较多时间,过多占用时间,消耗精力,使大学生活更加忙碌;另外,许多社团建设时间较短,特别是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因此组织运行不够完善,缺乏指导与监督,并不能实现社团的正向功能。
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较差,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学生的空余时间一般是早上和晚上。但是早上许多学生第一二节都会安排课程,使早上参与锻炼的人数减少。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集中,只有在晚上才会获得较为集中的课余时间,因此,晚上出现在体育场上的学生较多,其具备自主参与运动的意识,有的学生愿意到很远的健身房进行健身。但是热爱运动的学生由于缺乏体育健身的基础知识,一些不良的动作模式和不当的负荷安排使学生受到运动损伤的困扰,对持续的身体锻炼甚至终身体育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也让想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普及理论知识,了解如何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才能为坚持体育锻炼、适应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堂去促进学生健康显然远远不够,组织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才能够起到长久的效果。比如一些学校开展阳光运动一小时,学生在操场统一进行活动,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远离电子产品,缓解身心疲劳。
通过体育课程来辐射全体学生是最为高效的方式。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一方面是特色项目、特殊技能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备较多特色项目后,可以提供更多新奇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有更多的运动选择,另外,针对女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针对性教学,将会辐射更多学生。学校设有文旅康养学院,可以结合当地的文旅康养产业,与特色项目进行结合,通过高校与文旅康养产业的结合,辐射到当地的文旅康养产业,从而使文旅康养产业获得发展。
学校设有文旅康养学院,为健身课程的开发研究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对于体育或艺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优势,展开健身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具体实施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对全体学生进行健身教学或者在学科中渗透健身知识。山西科技学院属于理工类高校,很多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但并非体育专业,在健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不会使用或者错误使用健身器材,不会合理制定健身规划,不会处理常见的运动损伤等。新课程的开发能有效普及理论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学习健身技能,进行健身技能的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第二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定期开设专业课程,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服务于全校学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歌曲,编排广场舞或者健美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达到健身和娱乐的双重目的。
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健身群体的增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许多学生健身意愿很强,但是学校周边并没有健身房,但是学生还是会在课余时间到较远的区域进行健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在往返出行上浪费学生时间。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室内健身训练场地,或开发校园小广场的公共功能区域,指派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教师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拓展学校健身区域。
传统项目对于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山西科技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申报成功,随后会增设一些特色项目,增设特色运动场地,能够丰富学生的运动类型,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挥学科专业性,根据性别特点设置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以此来促进健身与健康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得到发展,而且还能丰富其他专业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社团活动的乐趣,让更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
学校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关键是要发挥组织团体的正向作用,将组织团体打造成为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大学生活、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因此,每个组织团体在设立明确规章制度的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监督管理,针对一些团体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对人员流失、官僚主义、场地经费问题进行防治,在团体形成之初就形成良好的风气。学校应该给予社团充分的指导,帮助学生健全管理体制。另外,学校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活动,比如运动会、休闲比赛如象棋、围棋或者学生热衷的休闲娱乐项目,动员更多学生参赛,除参赛学生外,观看比赛的学生也能够感受竞赛氛围,获得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