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3-04-29 00:44贾路杨瑰瑰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学教育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贾路 杨瑰瑰

【摘 要】美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选篇,发掘美学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通过“诵读感悟,触动审美感知力”“换位观照,增强审美理解力”“知行合一,激发审美创造力”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追求美的审美自觉。学生通过课堂对语言文字美、篇章结构美、意境形象美、情感价值美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涵养美的心灵,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美学教育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1-4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审美創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初中生的身心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能力凭借自己的知识观照身边的事物,发现事物独特的美。然而,即使课程改革大力强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美学教育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重视度及效果仍不理想。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时,涵养学生美的、自由的心灵,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追求美的力量至关重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多种意象的组合,回顾历史,由痛苦的希望,观照现实,展望未来,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情感价值,都是美学教育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美学教育资源,提出初中语文课堂中美学教育的实施策略,涵养学生追求美、表达美的心灵。

一、诵读感悟,触动审美感知力

美学教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质兼美的选篇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归纳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使语文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作品的文采和情理,感知作品的语言文字美和篇章结构美,这样能够将语文教学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语言文字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舒婷这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女诗人于1979年创作而成。在诗歌中作者通过简短的诗行、意象化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沸腾的情感。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内心的沉郁,体会痛苦的希望;也可以通过明快的节奏,感受作者对未来坚定的激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重音、语速、语调、停顿等。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作者回顾往昔,表现了一种伤痛的情感,这种情感尤其体现在对意象的描述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破旧的”“疲惫的”“熏黑的”“干瘪的”“失修的”等修饰词采取轻声读的方法处理。而第三小节作品的色彩变得明亮,表现了作者坚定自信的情感,对“簇新的”“雪白的”“绯红的”等词可以采取重读的处理方法,读出作者的理想与希望。而每一小节结尾处作者对祖国的低吟与呐喊,则可以采取拖长音节的处理方法,表现作者对不堪历史回首的低吟,以及展望未来时情感喷薄而出的呐喊。诵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作品内涵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作品的语言文字美,在读的过程中,触动学生对美的感知。

其次,在比较中总结梳理作品的脉络结构,感知作品的篇章结构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具有清晰的情感脉络:痛苦—痛苦的希望—自信—激情,通过回顾过去,观照现在,展望未来,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篇章结构美,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从而更加积极地寻找作品其他方面的美。比较是强化学习的重要方法,整首诗歌分为四个小节,每一小节作者的情感都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在各小节的比较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总结诗歌的情感脉络。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初步分析。例如“老水车”“矿灯”等意象,学生缺少相关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放图片,增加学生的意象储备,并据此展开想象,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意象选择的别具匠心。作者在一个个旧时代的意象上搭建起心灵的情感框架,展现独特的情思。从整体分析诗歌脉络、从局部分析作者对意象的选择,能够加强学生对篇章结构美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体会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触发学生对文章作品结构美的感知。

对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创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涵养学生高雅的情趣,让学生产生探寻美的兴趣。诵读感悟,触动审美感知力,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诵读感知语言文字美,而且还可以通过梳理脉络、分析结构来感知篇章结构美,也可以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情脉意趣进行研究,剖析作品的文采和情理,激发对美的探索欲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进而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换位观照,增强审美理解力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在看待事物时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掺杂其中,但是倘若不懂得换位观照,便很难深刻了解事物表现出来的真实情理。邵雍明确提出“以物观物”[1]和“以我观物”[2],主张换位观照,使获得的知识更客观、更科学。教材选编的篇目,大都是一些经典作品,学生没有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便难以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结合作品背景,让学生换位观照,可以使学生领悟作品在特定时代下的特殊内涵和在当代的现实意蕴。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换位观照能力,将“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相结合,在平等的姿态下换位观照,为学生创设合作讨论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美,增强审美理解力。

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探讨文本的深层意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爱国抒情诗歌,针对爱国诗歌,最重要的是要读懂,引起学生心灵的激荡,使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而不是将爱国这一神圣的词语变得口号化、虚拟化。所谓读懂,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指能够走入诗境,让自身的心灵与诗的情感达成共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关联。诗人舒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她经历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磨难的历史,也见证了祖国摆脱苦难、奋勇前进的奇迹。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一首热爱祖国的诗歌,抒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诗中的意象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再次观照诗中的意象,“以物观物”,抛掉自己的主观感受,想象自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诗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是时时刻刻愿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奉献的“我”,体会探讨作品在那个时代的深层内涵。通过“以物观物”的方法,站在诗人的角度观照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内心的炙热,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价值美,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获得审美情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促进语文知识深化的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不断走向深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有一位非常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以物观物”之后,也要“以我观物”,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析作品中的意蕴内涵。其实,作品中“我”是诗人自己,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也是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诗人这一个体,也是中国人民这一群体,是与祖国共同承受苦难后,奋勇向前的千万同胞,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倘若你生活在那一时期,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呢?”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学习中,在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与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收获成长。爱国诗歌的学习,看起来很简单,却也容易被简单化,通过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照爱国的情感价值,学生才能在平等的换位观照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获得自由的精神快感,产生美的情感。

美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美是作者创造的,也是读者创造的,文学作品的美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观照,也需要从学生自身加以观照,理解美的独特韵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的方法换位观照,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并将其与学生自身相联系,增强审美理解力,感悟作品的意境形象美和情感价值美,产生自由的精神性快感。

三、知行合一,激发审美创造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才能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美学教育也是如此。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只是美育的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创造美的学习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语言文字、节奏韵律、意境形象、篇章结构、情感价值等都是可以发掘的写作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语言,感悟作品内涵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进行表达与写作,在知行合一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上引发“头脑风暴”,锻炼学生创造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设情境,教师不设限,让学生以语言接力或者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学习作品的意境形象美时,教师可以由作品中的某些意象,例如“老水车”“矿灯”等,让学生自由说出当下生活中的代表物品,并解释其价值。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在模仿中创造,例如让学生模仿“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为课文中没有下句承接的句子,例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等句子续写下句,运用语言接力的方式,在积极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是心理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语言接力中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美。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也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交流中深化课堂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后个人深思,进行多种方式的审美创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课堂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将作品的情感价值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让学生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进行多种方式的审美创造,运用写作练笔、绘图、拍摄等方式记录现代中国的面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支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例如模仿作品写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以爱国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情感,要求文质兼美;用电子设备搜集资料,制作表现中国发展变化的視频;等等。学生在受到作品情感的涤荡之后,心灵受到震撼,更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爱国情怀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强化、升华,审美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在写作课中,教师通过课堂激思、课后深思创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心态下写作,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效避免进入“为写作而写作”的误区。教师要从多角度开发写作教学资源,在写作中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理解美,进而主动地创造美。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美育为切口,是对课程标准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美学教育的作用,结合语文教材,发掘美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感受语言文字美、篇章结构美、意境形象美、情感价值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审美情感的催动下,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小说,以及实用性文本中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需要教师继续加强对教材中美育资源的开发,并在实践中以点带面,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邵雍.皇极经世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11.

[2]同[1].

猜你喜欢
美学教育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试论美学教育与青年综合素质培养的整合
论博物馆文物艺术价值的展现与公众美学教育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