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伟 易加斌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意义建构为中心,这与研究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文章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系统观和从“情景”到“意义建构”的全要素和全链路视角,构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理论分析框架,并从整体系统层面设计了“人才培养定位—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师资队伍”五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从“课程思政输入—课程思政过程—课程思政结果”的全链路研究生课程思政创新发展与实施机制。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生课程思政;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079-08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生课程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明确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为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导。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系统观和从“情景”到“意义建构”的全要素和全链路视角,在分析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新情景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及研究生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机融合,从整体系统层面构建了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以研究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从思政情景感知、师生协作互动、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中的沟通对话等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完成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建构,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的研究,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丰富和拓展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上也为新时期科学系统地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研究生课程思政:一个分析框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发展而形成的关于旨在通过从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聚焦于学习中的个体,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关注了学习中的社会因素,他们共同描绘了学习的完整图景,分别融入了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心理学领域焕发出盎然生机。[3]综合两种平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作为学习者的个体在特定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下,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对知识或者所学对象进行意义构建而习得的,其具体的要素包含了“学习情景(背景)”“协作互动”“沟通对话”和“意义建构”,体现出完整的以学习者为核心的知识内化过程。
第6期赵大伟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中,无论是对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还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效果,都具有积极意义。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新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指导理念,将立德树人目标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所持技能加以理解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教学视角从教师转向学生,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好地打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型课堂模式。该模式下,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自身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带来启示。同时,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的应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全程互动式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解研究生的所思所想,从而让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不断地交流、争论,阐明观点,言之有理,双方就能共同进步,相互促进,最终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相长的目的[4]。
综上分析,综合皮亚杰个体建构主义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内在的关联机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要素来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但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而且符合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中面临的“新情景”;在此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互动”“沟通对话”,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定位—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师资队伍“五位一体”的全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贯通式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意义建构”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因此,本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情景(背景)”“协作互动”“沟通对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并与研究生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构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全链路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框架模型
在图1所示的框架模型中,研究生课程思政包含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情景、研究生课程思政协作互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沟通对话、研究生课程思政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情景体现为数字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伦理重塑要求思政要素全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协作互动与沟通对话,主要体现为在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提升的全链路人才培养中将思政要素基于协作活动和沟通对话的融入,从而提升课堂思政的效果。研究生课程思政意义建构作为课程思政的结果,体现为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进一步地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以便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反思,进而动态性地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基于上述四部分,形成了从课程思政输入(新情景驱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思政过程(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结果(学生立德树人意义建构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全链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由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体系,以数字信息与数字技术驱动人才培养变革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构建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师资队伍“五位一体”的全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贯通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实施机制,如图2所示。
图2全面融入思政元素的“五位一体”贯通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实施机制
二、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情景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首先是在新的教学情景(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者要形成新的意义建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新的学习环境并将之融入到协作、对话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首先就必须要理清教学情景,并基于教学情景对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来对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思政目标等进行完善和优化。当前,伴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驱动的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情景体现为数字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提出更高要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伦理重塑要求思政要素全融入等方面。
1.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为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活动空间,以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生产力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5]数字经济延展了商业活动和消费者生活的边界,呈现出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在此过程中,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要坚持全面赋能,增加高校、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活力与动力,培育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6]。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我国将进入到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7]这就要求研究生人才培养应当以数字经济对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多维升级的要求,培养出既掌握系统前沿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又懂得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数字化新模式的高质量复合型数字化研究生人才。同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发展新阶段的内涵要素,本身也构成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带来了新的目标定位,要求研究生人才培养不仅仅关注多维度知识结构和多层次专业能力,还要将高标准的数字伦理与道德要求作为研究生重要责任和使命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的目标体系中。
2.信息技术革命下的伦理与道德重塑要求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入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驱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数字经济发展又为信息技术应用赋予了广泛的场景,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形成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AI、无人机、4D打印、区块链、元宇宙、大语言模型等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驱动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强渗透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产业、企业、组织边界被打破,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从而要求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入。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向善”价值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经济应用,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数字技术“指数级增长”过程中的“模糊性”“欺骗性”以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大数据杀熟”“信息滥用”“平台垄断”等问题损害经济效率、消费者福祉甚至公共利益,形成数字技术应用的“双刃剑”效应。如何“科技向善”就成为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企业和个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作为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研究生必须树立“科技向善”的正确价值观。为此,就必须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从理论、实践、社会责任等多维度培养研究生“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合理利用数字技术的正向促进作用并规避可能给经济社会与个人带来损害的负向效应。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帮助研究生直面学业、就业、事业中的挑战,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数字技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社会、产业组织以及个人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在形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经济结构的转型形成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传统就业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和困境;在社会治理层面,需要合理平衡新经济增长的“破坏性创新”与传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合理的公共治理模式以应对社会转型问题的挑战。在个人层面,信息技术驱动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数字人身份的兴起、云就业等个人生存与就业模式的转型要求个体在就业能力、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等方面形成新的能力。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就必须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研究生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互的新情景,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精神状态,塑造并保持身心健康,最终帮助研究生能够有效迎接“乌卡时代”在学业、就业、事业上的挑战,并形成拥抱变革的多元智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施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研究生课程思政内在关联的分析,本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互动、溝通对话和意义建构三维度框架,与研究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从整体和系统视角出发,以课程思政新情境下的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构建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职业素养—师资队伍“五位一体”的全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贯通式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具体分析如下:
1.新教学情境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定位
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定位的核心是顺应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以“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为顶层依据,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以服务国家与地方产业发展为使命,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通过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来加以充分贯彻和落实,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立德树人”思政目标三方面。
学科交叉下的多维知识与能力目标。以数字经济支撑的技术驱动商业变革,帶来了技术知识与社会知识、网络知识与人文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科交叉形成多维度知识体系和掌握数字化技术、方法等前瞻性研究与实践能力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推进学科交叉,升级知识体系,搭建不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前瞻性理论体系在课程间的贯通。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并关注其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适应数字经济的知识演化要求,补充、更新和完善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大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扩展数字工具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力。比如,在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除了注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需要扩展数字经济管理工具的适用性知识和方法技术,纳入数据可视化处理软件的操作程序等实践知识,包括对云计算架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检索、大数理统计与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技术的掌握,从而使得研究生在未来能够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与商业分析、经营决策充分结合,对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环境进行快速响应并从中提炼出前沿性研究方向和课题,提升科研能力。
“立德树人”思政目标。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基于指数级增长的快速迭代并按照数字化、颠覆性、非货币化、非物质、大众化的6D框架动态演化,带来了指数级组织的涌现和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文化,从而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在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再构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立德树人”要求。为此,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一方面要以“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为依据,培养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国家数字化治理与安全等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科技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直面学业、就业、事业的挑战。
2.协作互动驱动下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全融入
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全融入,是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思路是以人才培养和思政目标为核心,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课程群和全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协作与沟通的意义建构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思政效果。
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研究生课程群“金课”体系。在思政课程上,要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形成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选修课思政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要按照“认知—赋能—实践—创新”的知识链,以思政元素全面有机融合到课程建设中为原则,基于“理论课程模块、数字沙盘演练模块、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科研训练研究平台、数字化技术延展模块”等结合研究生专业和数字中国建设要求,构建包含通识基础课、实践实训课、科研方法与能力训练课、应用拓展课在内的多位一体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基于数字经济的无边界性、开放性和数字技术对研究生专业知识、科研方向的嵌入性,强化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驱动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方法与技术的无边界融合。
以思政要素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融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在建设课程群的基础上,还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并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效果。为此,要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基于国家、企业、个人等多维度的思政元素,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思政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以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为例,要基于一流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政目标、思政资源、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通过拓展课程思政育人途径和改革课程思政评价方式,构建起以思政要素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融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制,如图3所示。
图3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
3.通过沟通对话助力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论文发表中的思政价值观体现
相比专科、本科等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升级就在于培养研究生发现知识、解释现象、推动社会发展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通过科学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要强化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论文发表中的“思政”价值观体现。为此,要从课堂教学讨论和课下论文设计等方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与任课教师、论文导师以及行业专家的互动对话,助力研究生科研训练与论文发表中的“思政”价值观要素的提炼和体现。
科研教学课堂中对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提炼。在研究生科研理论、方法以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前瞻性内容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研究生提炼出既具有前沿性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比如,对“马哲方向以及思政方向”研究生而言,如何“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类专业研究生可以对此展开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既提升了研究能力又为思政课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实现了科学研究的“顶天立地”。自然科学方向的研究生,则可以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推动我国科学创新的规划布局,围绕如何化解“卡脖子工程”展开创新研究,为实现我国的技术自立、自强奉献研究成果;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生,则可以基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新场景,提炼出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伦理等前沿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从而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课后进行论文撰写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成果。研究生围绕课堂科研教学提炼出新的研究问题和课堂讨论形成的研究方向,课下进行论文撰写,教师对论文写作与发表给予适时指导,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思政教学成果,并提升思政教学与研究生理论研究的融合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培养目标。比如,在“行为决策理论与方法”这一经管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针对“公平行为决策”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公平行为决策理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等指示精神和国家推动“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决策行为展开分析,增强研究生对“公平营商环境”的感知程度和“两平一同”营商环境的认同程度;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未能完全解决的一些不利于公平发展的问题或现象,要求研究生基于“公平行为决策理论”的知识点,以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提出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在课后构思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展开科学研究,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及时给予研究生进行指导,既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标,又提升研究生扎根祖国大地构建“顶天立地”型学术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4.融入意义建构的研究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中的思政元素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建构学习的结果和价值所在。学习者在新环境下通过协作、对话的建构意义,内化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自主的学习效果。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其“意义建构”的结果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因此,作为新时代担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重任的研究生队伍,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既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思政要追求的重要结果。因此,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除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培育之外,还要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充分强调技术与道德、技术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密切关注人与技术互动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学业+就业+事业”的贯通式能力培育机制,大力提升研究生的业务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
业务素养及其思政融入。面对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变性(Changeability)加剧的UACC环境下[8],研究生应具备负责任的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强度抗压耐力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识别能力。在数字经济带来的开放式创新场景中,由于数据储量大,应用场景广泛,传播速度快等特征,加之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获得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发展。同时,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开放生态系统,实现了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以及政企校的价值共创。为此,要将区域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国际国内双循环以及国内统一大市场等国家战略决策和经济发展的思政元素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过程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开放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业务素养,从而帮助研究生能够从容自信地面对经济社会动态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道德素养及其思政融入。在数字技术驱动道德与伦理重塑、数字经济带来的“数据保护”等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科技向善、诚实守信、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其中,科技向善体现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正向效用而规避负面作用。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明确职务的权利义务范围,具有终身服务的敬业忠诚意识。价值取向的核心之一是正直诚实,尤其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要严格规范数据流通渠道的真实性和共享方式,以免对国家、企业和用户信息造成数据安全上的威胁。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将数字安全、数字经济治理、数字伦理、数字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要素有机结合,加强商业伦理、职业情操等道德素质的熏陶,从而培养研究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身心素养及其思政融入。数字经济环境下技术驱动的快速变化和高强度的竞争态势,使得研究生未来会面临更高的工作节奏、更强的竞争压力以及对不确定环境带来的高度风险性。这就要求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人才应具有健康健全的身心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心理品质去对待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树立自信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阶段性的得失,用较高的耐力水平去面对环境的不确定变化和快速迭代的高强度竞争压力;用持续创新的信念和终身学习的动力制定更高要求的目标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奋斗中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让身心得以同步地健康成长。为此,要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等思政元素纳入到研究生课程思政,从而培养研究生更加健康的身心素养。
5.支撑建构学习的“校内校外+专职兼职”课程思政大师资队伍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教师起到辅助和支撑的作用。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打造支撑建构学习的“校内校外+专职兼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及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
基于“校内校外+专职兼职”打造具有产教研用能力的“多师多能型”课程思政教师团队。首先,在配备研究生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企业家围绕研究生所在专业并结合思政元素开设相关的课程思政专题,从不同视角推动课程思政的纵深发展。其次,完善学术型、实践型及企业导师构成的多层次师资结构,拓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异质性知识领域,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广泛的师资来源。
强化重点课程思政师资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明星”教师团队。一方面,要制定科研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认证导师、企业授权导师以及领域专家组的课程思政师资教师团队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研讨、企业顶岗实践、校企交流考察、参与企業合作项目、参与课题研究、专业教学方法培训等形式,在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生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鼓励研究生教师团队在寒暑假参加课程思政的培训。同时,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精品课的申报与建设,支持有潜力的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名师,打造“明星”教师团队,为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10).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3]麻彦坤.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两种平行的建构主义[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21:90-91.
[4]苏哲旸,李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思政融入研究——以日语翻译类课程实践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65-171.
[5]王思瑶.数字经济的统计界定及行业分类研究[J].调研世界,2020(1):4-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02-27).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7]姜卫民,范金,张晓兰.中国“新基建”:投资乘数及其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4):20-31.
[8]席酉民,张梦晓,刘鹏.和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合法性与独特性动态平衡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22(1):8-16.